围观直播,我们在看什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直播,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24 13:52
直播已经成为2016年最火热的“互联网风口”之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看直播。王健林在私人飞机上斗地主、柳岩在电商平台卖核桃夹子、情侣试戴避孕套等等,都惹来几百万人次在线围观,有人是“看名人”,也有人是“看无聊”,一些发呆、吃饭、扎帐篷睡觉等找不到“看点”的画面,甚至也被追捧。
围观直播,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窥私?刺激?无聊?直播的风口,多少商机能够起飞?
无聊和孤独也是生产力
叶伟(上海市政府公务员)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这种“虽败犹荣”的“心灵鸡汤”,是否可以给那些看人吃饭、睡觉、画画、做饭、写代码、试戴杜蕾斯的人找一个打发无聊、杀时间的“合理归因”?
Facebook上线直播功能“Facebook Live”后,曾有两个人用长达45分钟的时间直播橡皮筋开西瓜,收获80万人次在线围观,而随后形成的视频,也获得了超过320万次的播放量。
另有一韩国少年每天在网络上直播自己大吃晚餐的过程,一个晚上平均可挣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数千粉丝每晚守在电脑前陪他吃饭、聊天。
为什么看上去“无聊至死”的直播大行其道?
或许是因为社交是普通人的情感刚需。马斯洛说,人有五个层次需求,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就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
所以孤独和无聊一直都是生产力,所以前有QQ、后有微信,都成了准确把脉主流社交需求的“爆款”,而能满足特定用户社交需求的直播视频社交才大受欢迎,那些“围观”别人吃饭的人,或许只是不想一个人吃饭。
社交是目的,直播是功能。再扁平化的内容框架,哪怕只是睡觉、吃饭、搭帐篷,也能起到大家互相认识的“敲门砖”的作用。
以观看直播开始,迅速发展成私下点对点交流,从线上到线下,这真是猜得到开头,猜不中结尾。
场景和流量带来真金白银
文丽(外企职员,兼职微商)
在全民直播的年代里,我看到的是场景和流量的价值。
有一个做服装代购的朋友每天晚上在美拍上玩直播,她对着镜头,展示各种即将上新的衣服,在此过程中她持续和用户互动交流,为增加用户黏性,她还设定了一个回馈机制,比如点赞过万就送衣服。
直播中她会让看客们加她微信,说晚上8点15分会在微信朋友圈上刚刚直播中试穿的新衣服,然后分分钟就有很多人加她好友,衣服的销量上去了,还能实现给淘宝店铺导流的功能。
这就是场景和流量的价值。
场景唤醒了“沉默的螺旋”底层的大众,如“我朋友”一样的主播们设置议程,吸引流量,这是传统电商模式的改进版。这些年,电商平台一直在努力克服痛点,比如衣服不能试穿、没有讲解。
虽然现在有在线3D试衣间、免费试穿服务等解决方案,但我觉得直播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当直观场景和代入感强烈的议程设置有了,流量有了,转化率就有了。因为在直播的过程中,你已经部分消除了对这个生动的、真实的人的陌生感,你也就会自然地贡献购买力。
未来在淘宝模特等职业之后,电商行业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专职直播员”,他们可以为商家提供专业的直播服务,可能颜值高、口才好、更亲切……这就相当于实体店的导购员,成本会比明星、网红和达人低很多。
直播让电商有了“叫卖”的能力,未来电商直播必然走向平民化。到那时,如果有新闻报道说某直播平台的主播拥有500万粉丝,她一个月的电商交易量超过500万元,你还会惊掉下巴吗?
直播并非只为“无聊”而火
徐川(天津某区人民法院执行庭法官)
我并不觉得看似“无聊”的直播只是年轻一代排遣孤独的游戏。
“无聊直播”现在能火,首先是因为这代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社交媒体升级迭代的必然趋势。
从最初的BBS、博客,到后来的QQ、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再到现在的短视频和直播,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们排遣孤独、扩展交流的欲望得以在各处自由安放。
资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风口。因为当年轻人的目光在“Papi酱”“艾克里里”等网红身上游走切换的同时,送火箭、给打赏的方式带来的,是白花花的现金流。
说白了,直播只是用户愿意付费的一种产品。十几年前,女朋友的无数白眼也没能阻挡我在虚拟世界里花重金买装备打怪兽,同理,视频直播可不是纯粹无聊的游戏,而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买卖双方的稳定需求,有平台搭建者的资本运作。
从社会学角度看,也许“无聊直播”映射的是年轻人的孤独,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孤独不仅找到了排解方式,还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5月底,吴尊在淘宝直播推荐奶粉品牌,60分钟带来120万人民币的销量,单品转化率高达36%;而近12万人围观柳岩在聚划算上的直播首秀,并购买了2万多个核桃夹子。
可见,直播不仅能杀时间,还能带来销量。
所以这已经不是“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年轻人的小游戏,它代表的是互联网未来新趋势。借用专业人士的话说,“用户的视听行为和购买行为将出现新的融合,这对于很多传统行业会带来颠覆,也会创造更多新的机遇。”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技术叠加资本的商业现象。不想被年轻一代和市场抛弃的话,有必要对此多加重视。
去掉“性”,谁会为直播付费
于斌(潮起创始人,互联网分析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116个直播APP当中有108个已获融资。直播市场的规模也将近突破百亿元。短短几个月,直播行业就从蓝海变成红海,野蛮生长加上资本追捧下,市场泡沫也越堆越多。
有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其中娱乐内容直播占比达到50.2%。
这2亿直播用户都是谁?
秀场直播的代表企业“9158”的母公司天鸽互动的董事长傅政军此前表示,“我们的典型客户就两类,其中90%左右是三四线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另外10%则是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小老板,如煤老板、包工头等。”
移动直播平台的模式,归根结底还在粉丝经济的范畴。粉丝的质量,收入阶层和定位,这直接关系到平台主播的收入,也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直播的回报利润。
全民直播的行业乱象里,到底有多少主播能够挣到钱呢?套用网络写手“和菜头”的精彩总结,在网络上,性是第一生产力,无聊是第二生产力,免费是第三生产力。“性”成为了大多数秀场直播主播的出位利器。根据速途网2016年最新数据,在秀场直播用户的性别分布上,男性用户占据了83.4%。如果把“性”这个元素去掉,会有多少人愿意为直播内容付费?这是一个问题。
直播的所有信息数据的存储、传输都在云端,需要庞大的服务器支持带宽。以欢聚时代为例,仅2015年第4季度就需要支出1.611亿元的带宽成本。
成本如此高昂,而用户的付费渗透率却跑不过日益攀升的营运投入。有调查显示,即使在付费意愿比较高的游戏直播行业,也只有38%的人愿意付费。
直播行业的泡沫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