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焚城:遗迹的消亡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城,文物,巴尔米拉,巴米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24 14:18
一座座抗过了时间的历史古城和文物,无法抗过人祸,最终重归尘土
5月5日的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正在这种城市历史悠久的圆形剧场里举行。这场名为“为巴尔米拉祈祷·音乐让古城复苏”的交响音乐会让现在观众热泪盈眶。
一年前,这座历史古城被“伊斯兰国”(IS)极端分子占领,城里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遭到摧毁。为了保护这座古城,考古学家、巴尔米拉文物局局长哈利德·阿萨德被恐怖分子杀害。
2016年3月,叙利亚政府军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手中夺回了古城的控制权。音乐会上,哈利德·阿萨德的照片被摆放在舞台上,和这座劫难后的古城一起接受在场观众的缅怀。
在军事指挥官眼中,在沙漠中屹立起来的巴尔米拉地处交通要冲,是不折不扣的必争之地。但在历史学家看来,巴尔米拉则是拥有一个伟大古城的建筑文化遗迹,是古代世界文明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巴尔米拉回到了政府军手中,但遗憾的是,这座古城已今非昔比。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莫尼尔曾考察过巴尔米拉古城遗址,他说,“我对博物馆现在的情况感到非常难过。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古城遗址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两座主要的神庙被摧毁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经历了时光的冲刷后,历史凝固成了珍贵的文物,让后来人能有机会一窥前人的伟大。但是,这种历史的伟大,和极端分子心中的“伟大”难以并立,极端分子以暴力的形式,将前者的痕迹抹去,于是一座座抗过了时间的历史古城和文物,无法抗过人祸,最终重归尘土。而这种毁灭文明源头的惨剧,近年来已经多次上演。
巴尔米拉:古城陨落
已经在黄沙中矗立了数千年的巴尔米拉古城在2015年5月,迎来了一群凶恶的不速之客。来势汹汹的“伊斯兰国”组织击退了支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军队,兵临巴尔米拉城下。
巴尔米拉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在历史上就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意为“棕榈树”。
在这个有“沙漠绿洲”之称的巴尔米拉古城里,大部分古迹起源于公元1世纪和2世纪,当时这个地区在古罗马统治之下,当中的主要部分是一条排列着廊柱的巨大街道。受到多个文明影响,巴尔米拉的建筑和艺术将罗马的技艺与本土和波斯传统艺术精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由于担心武装分子的破坏,巴尔米拉那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中,数以百计的雕像已被移送到安全的地带,但是城中更古老区域中那些大型的历史建筑遗迹则无法移走。
“伊斯兰国”组织乐于破坏和摧毁在伊拉克的珍贵考古遗迹。这些遗迹几乎均是早在伊斯兰教起源之前就已经存在。在“伊斯兰国”极端分子看来,这些文物并非其祖先留下的文明丰碑,都属于盲目的偶像崇拜。
在“伊斯兰国”占领巴尔米拉期间,一些珍贵的建筑遗迹遭到无情破坏,其破坏行为让世界震惊,尤其是壁画、雕塑及一些神像等人形图腾遭到彻底摧毁。
2015年8月,武装分子用炸药炸毁了该区域的巴尔夏明神庙,爆炸的强大威力同时令周围的一些罗马柱受损。这座神庙始建于公元1世纪,供奉着腓尼基人的风暴和降雨施肥之神。当时有目击者称,“神庙被彻底摧毁,砖和柱子倒在地上,爆炸声震耳欲聋。”爆炸后,神庙只剩下外墙。
在短短几周后,武装分子又用一场巨大的爆炸,对附近的贝尔神庙进行了严重破坏。该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迹之一。这座供奉着闪米特神明贝尔的神庙一直保存完好,是叙利亚人引以为豪的名胜之一,它开始供奉神明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32年。
极端分子不但摧毁文物,还杀害保护文物的学者。叙利亚著名考古学家哈利德·阿萨德遭到“伊斯兰国”斩首,并悬尸示众。阿萨德年过八旬,数十年来一直负责巴尔米拉古城的考古和文物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伊斯兰国”组织占领了巴尔米拉后,阿萨德被拘押拷问数月,他因为拒绝透露古城珍贵文物及艺术品的下落遭到杀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称,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极端分子对古迹的破坏,是二战以来“最野蛮、最具系统性的”行为。
幸运的是,在巴尔米拉的历史遗迹被破坏殆尽前,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了那座残破的古城。
在收复巴尔米拉后,苏利亚总统阿萨德表示,希望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巴尔米拉古城的重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努力能够修复这座曾经辉煌的古城。博科娃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开始研究巴尔米拉历史文物的修复方案,其中包括寄希望于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紧密合作。
然而,对巴尔米拉古城抢救还面临巨大阻碍,因为极端分子在捣毁古迹的同时,还在城里留下了不少地雷。
目前叙利亚政府军排雷工兵已经开始在市内街区排雷。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方将向叙利亚提供最大限度的协助,并表示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努力,能够修复巴尔米拉。来自克里姆林宫新闻局的消息称:“鉴于被解放领土对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俄国防部被责成就该地区的排雷工作向叙方提供最大限度的协助。”
亚述之痛:四天消失三城
“伊斯兰国”组织破坏巴尔米拉,只是其反文明累累罪行中最新的一笔,在进入叙利亚之前,这个组织还大肆破坏了在其起家的伊拉克的大量历史遗迹。
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伊拉克,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那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包括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在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在地,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中心。然而,在文明之光闪烁伊拉克北部四千多年后,先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却毁于愚昧的极端分子手中。
对于伊拉克的古城遗迹来说,2015年2月是最黑暗的一段时刻。“伊斯兰国”在其控制的北部地区,在四天里连续破坏了三座千年古城遗址。
先是在摩苏尔东南约30公里的地方,“伊斯兰国”武装成员对那里的尼姆鲁德古城遗址肆意洗劫和破坏。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之中的尼姆鲁德古城,建于公元前13世纪古亚述时期,古城遗址中发掘出有“尼姆鲁德的蒙娜丽莎”之称的精美绝伦的女性雕像,遗址中保留有大量珍贵文物。
伊拉克旅游和文物部说,“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用重型机械铲平古城,这一行径“蔑视国际社会的意志和人类的感情”。当地部落消息来源指出:‘伊斯兰国’成员来到尼姆鲁德古城遗址,抢掠珍宝后,便把整个古城夷为平地。”
两天后,伊拉克旅游文物部门一名官员称,哈特拉古城附近居民听到两次巨大的爆炸声,“伊斯兰国”武装人员摧毁了一些较大建筑物,用推土机破坏剩余建筑。哈特拉古城遗址位于摩苏尔西南约110公里处,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这座古城融汇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及东方装饰特色的寺庙建筑,198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又过了一天,“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破坏了伊北部的杜尔舍鲁金古城遗址,这是“伊斯兰国”10天内破坏的第四座文物古迹。
一名库尔德武装官员说,“极端分子先盗取了杜尔舍鲁金古城内的珍贵文物,随后试图使用工具将古城夷为平地,最终对杜尔舍鲁金古城遗址造成了严重损毁。”杜尔舍鲁金古城又名豪尔萨巴德,建于公元前700年左右。这座四周被高约24米城墙包围的古城,拥有7座巨大的石雕城门,在古城内东北角还留有萨尔贡二世的宫殿遗址。
“伊斯兰国”的活动是以摩苏尔为中心的,摩苏尔其前身是亚述帝国古都尼尼微,这座城市在历史上长期担任“丝绸之路”中转站的角色,是连接小亚细亚和波斯湾的要地。摩苏尔曾是亚述帝国的中心地带,而在两河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上,亚述可说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历史学家掌握有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到前605年连续的亚述国王名单。
摩苏尔城遍布历史古迹,有古城堡、清真寺、宗教学校、修道院、宫殿等文物建筑,文化遗存丰富。而“伊斯兰国”组织称,亚述古城的那些古老的雕塑和神庙是“虚假的偶像”,必须摧毁。
“伊斯兰国”组织没放过文物丰富的摩苏尔。摩苏尔博物馆是除伊拉克博物馆外,伊拉克最重要的博物馆,而在这座城市被极端分子占领后,“伊斯兰国”发布视频,显示其成员用大锤、电钻等工具在博物馆大肆毁坏珍贵文物。视频中,一名武装人员说,“即使它们价值连城,我们也不在乎”。
伊拉克官方称,大约90件物品被毁坏或受损,绝大部分都是文物原物。摩苏尔考古学院教授阿米尔·朱迈里说:“我完全震惊了。这就是灾难。这些文物毁了以后,我们就无法继续为摩苏尔的文明感到骄傲了。”伦敦大学学院的埃莉诺·罗布森表示,破坏石像的视频真实可靠,“令人心碎”。
巴米扬:消失的大佛
虽然现在阿富汗已经成为部族地区盘踞的“混乱地带”,但在1000多年前,这里却是富饶的佛国,唐朝的玄奘和尚路过那里时对其印象深刻,并在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其有所记载。
地处这一区域的巴米扬城,古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连接着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曾经盛极一时。
巴米扬在公元七世纪时作为佛教圣城十分繁荣,聚集着上万僧侣。大量佛像那一时期从砂岩壁上陆续开凿出来,其中最大的两尊佛像分别高55米和37米,那也就是闻名遐迩的巴米扬大佛。其中55米高的大佛是全球最高的站佛,比美国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还高。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
到20世纪,巴米扬大佛受损严重,两座大佛都失去了木头做的面部。从1966年开始,来自印度的考古队与阿富汗达成了修护佛像的合作计划,由于受限于当地的严苛气候条件,一年仅能工作四个月。大佛像的修复工程进展缓慢,到了1979年也因为苏联入侵不得不终止。
矗立了1500多年的佛国虽然修复很慢,但破坏起来却很迅速。在抗击苏联入侵的战争中,地区指挥官用重型火炮摧毁了山岩上的一尊坐佛,洗劫了许多洞窟。不过,让大佛遭遇灭顶之灾的则是极端组织塔利班。2001年,他们系统化地在佛窟中埋下了高烈性炸药,把大量佛像炸成了碎片,许多佛窟和过道因此摇摇欲坠。
据悉,当时塔利班下达毁佛令后,大多数阿富汗人都感到惊诧,并表示反对,甚至连当时任塔利班地区的文化部长也拒绝服从命令。
据目击者说,塔利班特意委任了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苏丹和孟加拉国的爆破专家和车臣的工兵,来完成这一丧心病狂的任务。
一些当地人也迫于塔利班的淫威,不得不在长达两个星期的炸佛准备过程中干苦力,白天用手或锄头在大佛周围开挖安置炸药的孔穴,晚上就住在大佛旁的洞穴里。
据当时隐藏在山区里的居民说,佛像被炸毁时,他们连续三四天都听到了爆炸声。有监测报告说,爆炸后的几天,塔利班士兵间的无线电通讯异常繁忙,大多是祝贺毁佛的电文。
塔利班当局还在毁佛的现场宰了50头牛做祭品,塔利班高官乘直升机从四面八方赶到那里参加庆典。
如今距离巴米扬大佛被炸成碎片过去已经十多年,那一地区也重新获得安宁。但是,在如何修复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问题上,各方却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所有修复项目的主要捐助国表示,应该让遗迹维持现状,至少目前应该这么做。而阿富汗政府则打算至少修复其中的一尊大佛。
阿富汗政府将大佛重建作为战胜塔利班的丰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阿富汗的许多捐助国对此却谨慎得多,他们同意保护和加固大佛所处位置的佛窟,以防止佛窟遭到进一步破坏。捐助国认为,大佛原来的残迹只剩下一些石块,所以这种修复根本就不是复原大佛,而是脱离史实的复制。
目前在巴米扬大佛的项目上,“保护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因为大家都知道,随着15年前塔利班指挥官下令引爆的那一刻起,巴比扬大佛就只存在于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和遍地的砂砾中了。
文/王亚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