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生,二回熟 用过才有发言权的苹果新MacBook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MacBook,MBA
  • 发布时间:2016-06-24 17:39

  在本文的开头,笔者不打算用主角新MacBook开场,而是想把时钟回拨到8年多以前:2008年2月19日,尚在人世的史蒂夫·乔布斯从一个牛皮纸信封里取出令世人惊艳的第一代MacBook Air,技惊四座,但其时它标配的HDD硬盘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所在,从而让第一代MBA的性能仅算是差强人意。但等到2010年10月问世的第二代MBA,全系升级为SSD硬盘,且内部结构也进行了更新,电池续航时间大幅度提升,从而才让MBA成为整个移动计算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产品,时至今日也丝毫无过时之感——对比今天的电脑发展速度,足以令人匪夷所思。我仅是想用这个例子来类比一下苹果新MacBook,这款诞生一年左右依旧争议不断的产品。

  吵翻天的性能

  翻翻第一代新MB的文章,送测的机型采用的是Core M3-5Y31处理器(1.1GHz主频,可睿频至2.4GHz),在使用之初倒也真心颇有微辞,因为如果按使用MacBook Pro的习惯去挂那么多程序开那么多网页,这枚入门版的Core M芯片很快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因此在新MB送测之前,我就特别要求希望这次可以提供高配版本,即采用Core M5-6Y54处理器(1.2GHZ,可睿频至2.7GHz)那一款,(新MB的入门款处理器为Core M3-6Y30(1.1GHZ,可睿频至2.2GHz)、另外还可选配至Core M7-6Y75(1.3GHz主频,可睿频至3.1GHz))。而正是这一要求,使得新MB的使用体验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可以判断处理器性能最直观的途径就是跑分,还是用CINEBENCH R15对比,上一代送测的机型的CPU和GPU得分分别为146cb和14.79fps,而送测的新MB两项得分分别为233cb和20.91fps,只可惜是用新Core-M5和老的Core-M3在对比,有胜之不武之嫌,因此也参考了网上其他媒体同行的测试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性能有所提升但并非约定性的。但用实际使用体验来说明的话,那就是:之于我等常年在外奔波出差,以文字处理和网页应用占主要使用场景的人来说,高配版的新MB完全不会带给你任何使用上的困扰,因为挂着QQ、旺旺、微信,同时运行Safari和Chrome且打开十几个网页标签,背景放着高清的音乐或是一部全高清的电影,整个系统依旧表现得游刃有余,并不像使用第一代MB,在这个时候打字就已经是非常痛苦了。而且,如果使用的是MBP,那么这个时候散热风扇的噪音应该已经非常明显了,但因为新MB是无风扇设计,因此你只会在键盘区的中上部分感觉到明显的发热而已,除此之外不会有额外的困扰—续航嘛,这当然是肯定的。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次苹果在介绍新MB的时候,并没有“性能比上一代提升XX%”这样的传统桥段,但有些事情它并不会告诉你—虽然运行内存同样是8GB LPDDR3,但主频却提升到了1866MHz(只因为Core-M并不支持LPDDR 4,要不苹果肯定会更上一层楼),这意味着新MB速度本来已经很快的PCI-e接口SSD闪存硬盘能够火力全开,速度直接升级为PCI-e 3.0!这个提升有多大呢?说出来吓死你:读取速度提升超过50%,达到700MB/s以上,写入速度更是提升了一倍有余,超过650MB/s!两个动作的速度如此接近,真是太夸张了。这也就是说:无论进行大文件,还是碎片文件的读写,新MB直可叫板综合性能更为强劲的MBP,这也意味着对于部分使用场景的提升会有莫大的帮助。但是为何苹果并未明确提升这样大的升级呢?个人猜测现在新MB整个系统的瓶颈还是在于处理器—再有提升它也只是一枚Core-M啊!而且消费者对于这个参数明显更加敏感,所以苹果就还是打了一个小算盘,把最明确的变化放在了“玫瑰金”的新颜色上,而别的都略过不提,毕竟新MB大部分的目标用户还更在意外观。不过,在此还是要明确建议各位:别再拿新MB的性能说那么多事儿了,真的,因为对于大部分使用场景,它真的已经够了—更不用说看在它极致的便携性以及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的份儿上了,现在能比肩它的笔记本电脑还真没有!

  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接口

  记得刚用上MB的时候,只有一个USB-C接口真心让人挠头,这让习惯了有各种接口的我们怎么用啊?当时心里也在嘀咕苹果这一步无线之路也是迈得太大了一点。虽然官方也提供有多达三个接口扩展配件,但让MB扯上这么一根尾巴总是别扭,因此在那个时候不得不将MB束之高阁转而选择更加沉重的MBP。但时过境迁,当真正沉下心来将MB作为主力机使用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区区一个USB-C接口并没有什么困扰。先看看最常规的使用场景:多接口使用。我早就已经放弃了官方那两根有些累赘的扩展线,转而使用威宝推出的USB-C四合一扩展器,官方价格大约499元,问问万能的某宝还会有更多优惠。它带可充电的USB-C接口,两个读卡器(SD卡和MicroSD卡)以及两个USB 3.0接口,非常小巧,更重要的是它还与MB已经推出的各种颜色能完美无差别适配,除了使用的时候发热量有些高之外,几乎可以视作与MB浑然一体,在此强烈推荐。不要说什么额外投资,已经花了万把块钱入了MB,这几百元钱在我看来还是非常值得的。有了它,读个手机或相机存储卡、和U盘、移动硬盘间换一下数据什么的,完全够了。

  然后就是无线数据传输。苹果设备之间就不用说了,AirDrop的方便与高效能用到人上瘾,只可惜现在还有好多人不知道,甚至连AirDrop怎么打开都不知道,真是有让人挠墙的感觉!那对于普及度更高的Android手机怎么办呢?也很简单,除了前边提到的扩展器+数据线的传统方式之外,现在还有很多跨平台的无线数据传输软件,比如我就选用的“茄子快传”,用它与手机之间交换数据非常便捷—其实不仅仅是Android手机和MB,它也是Android与iOS之间打通数据传输的桥梁。其实当你习惯了无线传输的方便之后,常规的实体接口还真会被抛到脑后。就像前边提到的那个扩展器,除了导单反照片之外的时间,已经很少用到了。如果你觉得这些都麻烦,那么Mac版的“微信”上还有一个组件叫“文件传输助手”,这个你总该会用了吧……

  苹果在MB上只保留一个接口的做法,咋一看的确很极端,但却不至于到有些人说的“没法用”的程度,因为本来在第一代MB推出之前,苹果各个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案就相当成熟完备了—包括数据备份这种事情早就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完成,这也是为何苹果最新的设备上都会支持时下最快的无线局域网协议的原因之一。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一些大众的使用习惯,总得有一些近似于“逼迫”的手段才行。其实这有些像OS X,我身边很多朋友入手Mac电脑之后,总还是要习惯性的要我帮忙装上双系统,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大部分人都放弃了双系统,要么使用虚拟机,要么就仅使用OS X,究其原因,还是在于OS X的上手性与易用性让他们大呼过瘾,而且现在很多Windows平台的软件在OS X上都能找到对应版本,使用障碍并不存在了。

  还得再说说MB上那个蝶形机构的键盘,这也是MB推出之后被争论得很多的“三大槽点”之一。它的尺寸以及全背光的特性就不用说了,在这个尺寸以及厚度的前提下,绝对是结构工程上的极限之作,无可挑剔,惟一让人不满就是为照顾超薄机身而大幅度缩减的键程,而这个参数恰恰是键盘手感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刚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那种脆生生、硬绑绑的触感真是有些让人无所适从,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入门级的机械键盘玩家,尤其是击打的错误率让人抓狂,然而,习惯是种神奇的东西,在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不适感几近消失,时常在出差的航班上用MB敲出2、3千字的稿件也是司空见惯,手也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其实这样的过程在更换一把机械键盘之后也同样存在。因此,相信苹果,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吧,用心体会MB,不用去管人云兼云,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