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经多次采访过施耐德电气来自法国总部的领导,他们中的有些人说英语时带着浓浓的法国味道。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一语道破:“这正是公司包容性的体现。作为一家注册在法国的公司,公司内部的通用语言却是英语。专注、创新、包容、人才,这就是施耐德电气作为一家国际化公司取得成功的秘诀。”
城镇化、数字化、工业化,这是各行各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全球范围内亦是如此。相关研究指出,在上述趋势下,40年后,全球能源的需求将增长1.5倍。如果要确保全球升温不超过2℃,就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至少要将能效提高到原来的3倍。“这就是施耐德电气所处的能效管理和自动化存储的新机会所在。”朱海表示。
作为一家行业领导性厂商,在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节能减排等带来的新挑战时,施耐德电气将如何与时俱进,继续巩固原有的领导地位呢?
从发展业务的角度看,施耐德电气始终坚持专注与聚焦的原则,以工业、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楼宇自动化为三大核心业务。以2015年为例,施耐德电气全年收入超过200亿欧元,无论是按三大业务线衡量,还是按北美、西欧、亚太等不同区域来计算,其收入分布比较平均。这是施耐德电气有意为之,可以避免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或汇率等问题而影响公司的收入。“电气化、数字化、低碳化、分散化,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机会。”朱海表示,“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从能源、软件与分析、自动化三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效率。”
从创新的角度看,施耐德电气每年都将收入的5%用于研发,目前在全球拥有两万多项专利。同时,施耐德电气还通过不断收购和投资新兴技术领域,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朱海指出,施耐德电气在创新方面始终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以客户为中心;质量第一,保证在全球范围内其产品品质的一致性;让产品简单易用;实现系统的可视化;实现数字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良的创新基因,施耐德电气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以数据中心产品为例,施耐德电气是网络能源、集成系统等的发明者和倡导者。
6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主题为“创新,无处不在”的施耐德电气创新开放日活动中,施耐德电气在其客户体验中心展出了诸多创新成果,向与会嘉宾全面诠释了施耐德电气的创新之道。施耐德电气提出“创新,无处不在”,目的是推动关键细分市场的革新:通过互联互通的产品、区域控制、应用、分析与服务,实现从设备层到运营层再到管理层的多层级创新,帮助家庭、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电力行业优化能效和过程控制。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层面的事,还包括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说到创新,朱海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每年,朱海都会主动给自己加压,做三件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事。虽然失败可能是常态,不过朱海从来不会气馁,他认为创新就要大胆去尝试,哪怕只有一件事做成功也是值得的,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已经29年。如今,很多外资企业都在重新部署或调整其“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发展策略。朱海表示:“施耐德电气深耕中国市场,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战略’,这与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后,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新战略。施耐德电气也会将支持这些新的战略落地作为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
以中国的工业市场为例,施耐德电气将设计更适合中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面向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企业早日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具体来看:在设备层,施耐德电气将提供用于设备测量、监测和控制的智能产品;在系统层,施耐德电气将帮助客户实现包括电源监控系统、机器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系统在内的本地控制;在企业层:施耐德电气可以提供一整套基于云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基于“创新,无处不在”的理念,2016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将重点关注以下四大领域:第一,从技术、模式和协作三方面持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跨界合作,积极构建创新的生态系统;第二,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制造;第三,深度整合全球资源,助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第四,助力中国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支持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客户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取得商业成功。”朱海表示。
■本报记者 郭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