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人谈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创新,薛兆丰,彼得·蒂尔,王煜全
  • 发布时间:2016-07-20 10:39

  美国创新与中国制造之间,我们还需要什么?

  薛兆丰(北大国发院教授) 美国积木式创新的要义

  今天,创新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专利局里的专利数以百万,真正能转化为民用的只有几百个。现实中,能够最后成为具有商品价值的源自企业家和商人的贡献。这说明,发明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家必须发挥更大的转化作用。

  另一个对创新的理解是创新来源于科学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是无法操控和预估的。而实际上,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会受到成本的约束和市场需求偏离的影响。这说明培训式主导时代已经过去,科技创新必须依靠市场资本。美国的科技有两个互动元素和环节共同形成。第一个是科学家、发明家,另一个是发明人机构。而资本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资本的力量,大企业请来科学家合作,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又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回到实验室去,形成自己研究的新问题。资本、市场与需求重新塑造了今天的市场,今天的创新。

  人们用“积木式创新”来描述美国式创新,这当中蕴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横向地将不同要素(材料与设计)、融资方式,服务等组合起来。其二是指在创新发展的不同过程中,不同角色所担当的衡量权,这包括科学家对发明创作研究的选择,机构对风险投资人的选择,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制造商和市场以及营销。这个过程一般很难被观察到。

  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能否形成“美国发明+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模式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彼得·蒂尔(硅谷投资人,《从0到1》作者) 创新没有模式可循

  人们总是想找到一些固定的方式或模式,来成功地建立一家公司。实际上,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模式,但是大家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

  而另一个关键点在于,人们希望突破既有的竞争领域寻找到新的区域。而这种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动力源自人性。模仿是学习的最初方式,不过如果总是模仿,人们无法实现突破和创新。

  不过这些理论应用到中国市场可能是有些困难的,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对手非常多,模式也容易被人模仿。当然,中国的市场份额非常大。因此评估一家公司要看三方面:团队,产品或技术以及商业策略。实际上,从创业的角度来讲,建立一家公司很简单,但实现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个从0到1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融入到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技术创新,这才有获得进一步成长的可能。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中国能在世界创新浪潮中做什么

  互联网创业喜欢讲“从0到1”,只要有了1便算得上成功了。但在实体经济,比如制造业,从0到1仅仅刚刚开始,从1到一百万,到一亿才是成功。

  实际上,从创新投入上来看,中国的投入与财富收入不相称,而且还没有解决科研转化能力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企业家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和别人合作,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中国的资金可能是外国企业所需要的,但美国企业并不只是要钱,它们需要的是市场和领导能力,这当中包含规范、标准、知识产权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企业能够超越国界,以规范的模块化积木式的方式合作形成创新联盟,我相信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未来的崭新的经济业态,而属于未来的企业就一定会是成功者。

  郑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