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必须担起“救命”职责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金波,抢救,地铁
  • 发布时间:2016-07-29 17:39

  又一个生命在众人的惋惜中离去。6月29日19点40分左右,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的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虽然有路人第一时间上前救助,但遗憾的是,金波最终没有醒来,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34岁。作为一位知名媒体人,金波的离世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社会讨论,媒体和公众纷纷将矛头指向我国公共场所急救体系的缺乏或不完善。

  心脏骤停,也就是心脏性猝死,金波死于近年来越来越多见诸媒体的一种疾病。实际上,金波是有可能获救的,他并不是倒在夜晚冷清的回家路上,而是倒在了人流密集的地铁站。从现场的视频看,金波倒地后,身边两名素不相识的乘客立刻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而另一名自称是急救医生的外国女子随后也参与到现场急救中。路人第一时间表现出的关切与努力值得点赞,但他们的积极行动最终仍未能挽回金波的生命。

  “抢救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击除颤,地铁站当时如果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并且有人会使用,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这是一位专业医生事后对事件的评论。及时的救助时间与专业的救助方法,在处置心脏骤停时是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而北京地铁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却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地铁站内并未配备可供公众使用的AED;另一方面,现场虽有多名地铁工作人员,但他们只是沟通呼救,并未直接参与施救,表现出在应对此类事件上意识与经验的缺乏,进一步说明地铁方面在平时应该没有针对此类事件的相关培训和处置方案。

  对于地铁工作人员来说,乘客安全非常重要,而乘客出现心脏骤停也并非孤例。地铁方面应该意识到,事情发生时,单纯打电话等待急救人员是不可以的,抢救心脏骤停应该成为日常工作经常演习的内容,需要培训地铁员工掌握一定的心肺复苏技能,还需要准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心脏骤停急救神器——AED。而这两点,北京地铁都没有。

  心脏骤停是一种凶险的急症。在我国,心脏骤停导致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每分钟就约有一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这种猝死毫无征兆,可能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甚至发生在看似非常健康的成年人身上。这正说明了公共场所急救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换句话说,这次的事件发生在地铁里,下次可能发生在机场、车站,发生在打折时拥挤的商场或是比赛激烈的体育场馆,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个挺身而出的个人身上,况且若没有专业的设备,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也有可能束手无策。我们该做的,是唤起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在公共场所建立起完善的急救体系,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业内对心脏骤停救助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也就是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在骤停后的四分钟内,我们正是要用完善的急救体系,来争取到这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

  金波的离去,留下一个破碎的家庭,妻子失去丈夫,刚满3岁的双胞胎女儿再也见不到爸爸。在金波的追悼会上,知名媒体人邓飞宣布了他和众多金波好友做出的决定,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成立“心唤醒”基金,以金波的名义,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地铁、车站、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添置包括AED在内的心脏骤停紧急救助设备,建立一个专门为心脏骤停病人服务的应急体系,并倡导推动对这些场所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发出同样的呼吁。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而公共场所急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是不再让类似悲剧发生的最强大保障。

  文|郭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