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喜爱”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摄影,喜爱
  • 发布时间:2016-08-04 13:47

  在一个信息多到让人动脑筋想屏蔽的环境,梳理工作就越发体现出它的价值。它可以从大量良莠不齐的文章中抽丝剥茧,将曾引发反响又稍纵即逝的微弱光亮串联积聚,让人进入思考的世界,寻找内在的、公共的联系。给茫然驻足的摸索者照亮一段路程。核理还可以挖掘出当时被忽略的摄影师及摄影作品,重新在当下的环境中进行解读,会有一种福尔摩斯探案的好奇与满足。

  本期的《香城故影》就是此类工作的重要发现。德国摄影师Hedda Morrison尽管在香港只有短短6个月的时间,却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画面。她在十几岁时就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摄影学校。在中国期间,患有小儿麻痹的她利用闲暇时间,带着两台相机,一辆自行车,探索着中国的不同区域。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被数次刷屏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很多时候,这类故事会被简单的概括为“有天赋”。在我看来,所谓的天赋是发现自己喜爱的事情,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地为这份喜爱投入时间与精力,做得自然会比别人好。

  美国商业摄影师迈克尔·穆勒耗时10年,花费百万美元,发明了一款水下摄影闪光灯并获得专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拍摄鲨鱼。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可是时尚摄影界的红人,拍摄的名人不胜枚举。如此投入,前途未卜。看过他的照片,你会被感染。也明白其有此成就的原因所在。

  国内摄影师刘树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别有心意的框取,使夜的黑暗与微小的光亮融为一体,呈现出迷人的夜晚体验。

  连续几期的“工作室”栏目让我们以寻访窥探的视角洞悉了不同类型的摄影师在搭建自己的工作室时,是如何选择相机、打印机及周边设备,使其独具一格,且得心应手。而这次我们造访的是专拍名人的约翰·斯托达特位于海边的私人办公室及个人照片档案馆。

  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体验远远比听来的道理有用得多。这期的实用派,我们用12P的篇幅提供了以手电、LED等一些简单的生活道具,拍出光影人像的创意思路。同时我们的兄弟刊《影像视觉》预备了40多页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给各位一份旅行摄影的拍摄清单。让你的拍摄更愉悦,更投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