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杉科技掀全闪存普及风暴

  当初,闪存作为“大缓存”用于企业级高端存储阵列时,可能没有人会想到,只有短短几年间,全闪存阵列已经成了企业用户热烈追捧的对象。更让人感觉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如今的全闪存阵列已经不再是高端企业级客户的专利,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以享受到全闪存阵列的高性能、低延迟。一场全闪存阵列的普及风暴正逐渐形成,谁能成为呼风唤雨的那一个?

  如今,全闪存市场正处于群雄逐鹿的时代。各存储厂商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比如EMC的“全”(拥有VMAX、XtremIO、DSSD等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全闪存阵列)、IBM Flash System的强悍性能、HPE 3PAR的融合能力、华为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身处这些厂商的包围之中,宏杉科技的机会在哪里?

  站在全闪存市场风口

  Gartner在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在企业级市场上,闪存盘(SSD)与机械式硬盘之间不是所谓的共生或互补关系,而是替代和超越的关系。这一预言现在正演变为现实:在企业级应用中,闪存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目前,市场上基于SSD的存储阵列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在传统的存储阵列中加入少量SSD,作为缓存之用,可以显著提升存储性能;第二种,混合存储阵列,顾名思义,SSD与机械式硬盘共存于一个存储阵列中,数据可以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之间自由流动,通常以SSD为主,机械式硬盘为辅;第三种,全闪存阵列,即全部采用SSD的存储阵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闪存阵列并不是在原有的存储阵列上简单地用SSD替代机械式硬盘那么简单,因为存储介质的改变,原来基于硬盘设计的存储硬件架构必须改变,而与之相应的软件也必须重新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SSD的优势。尽管在全闪存阵列的软硬件优化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这并不影响全闪存阵列在企业级存储市场上高歌猛进。

  数据库索引、VDI、OLTP(联机事务处理)、数据仓库等已经是公认的全闪存阵列典型的应用场景,或者说是全闪存阵列最初的突破口。宏杉科技总裁李治指出,只要是交易型、密集IO的工作负载,都适合采用全闪存解决方案。

  一方面,闪存的高性能、低延迟等与生俱来的优势正得到充分施展;另一方面,一直困扰闪存普及的价格高、寿命短等短板也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消失。举例来说,一个全闪存阵列与同类的全部采用SAS磁盘的存储阵列相比,其价格也就高20%,在企业级用户的承受范围之内。从用户角度说,判别全闪存技术指标的真实有效很重要。比如,SLC、MLC和TLC并无不同,而选择全闪存阵列时,SSD盘的耐磨度指标DWPD(iskful Writes Per Day,全盘磁盘写/每天)为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该SSD硬盘容量为480GB,DWPD为3.6,那么该SSD可以允许每天全盘写入3.6次,持续写5年。从硬盘生命周期内总写入量(PBW)来看,该480GB SSD硬盘一共可以写入3PB的数据。

  SPC-1性能测试显示,过去需要1536块硬盘完成的任务,今天采用全闪存阵列只需要20多块SSD。这就是闪存带来的改变。技术趋向成熟、价格趋于合理、应用场景逐渐清晰、用户接受度走高,可以说闪存正处于快速普及的风口。

  宏杉科技已准备好

  在存储领域,宏杉科技属于典型的厚积薄发型。宏杉科技的创始团队和技术骨干脱胎于H3C原来的存储技术团队。当年,就是H3C扛起了中国IP存储的大旗。凭借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宏杉科技一直在存储领域默默耕耘,全力在存储技术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宏杉科技成立的头5年,我们一直专心致志,努力做好存储最核心的事情,包括提升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李治解释说,“存储的本质就是稳定。我们要做的是让用户放心的存储。我们将一半的时间用于解决存储的可靠性、兼容性等问题,另一半时间则用来优化和提升产品的性能。现在,我们的产品在性能和可靠性这两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夯实技术的基础上,接下来,宏杉科技就要开始“变魔术”了。所谓的魔术,就是宏杉科技在产品端持续发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形态,比如CloudSAN、全闪存阵列等。

  在存储领域,很多人都习惯追逐所谓的“主流”,似乎只有主流产品才能实现大规模销售,才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利润。不过,这可能只是人们看到的冰山一角。囿于“主流”,在存储技术的创新上只能循规蹈矩,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革命性的创新。其实,回归存储的初心,就是全面满足用户的需求,包括性能、可靠性、可管理性、成本等。说到底,这些因素才是决定存储成败的最关键因素,而不是所谓的主流或非主流。非主流的技术或产品在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后,就是主流。

  其实,宏杉科技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从来不人云亦云。这并不是说宏杉科技一定要靠“特立独行”来博得关注,而是宏杉科技真正想明白了存储到底要如何做。

  “宏杉科技的所有存储产品的底层是拉通的,这是宏杉科技最显著的一个优势。”李治介绍说,“我们基于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可以根据用户新的需求,快速、灵活地调整软硬件的适配。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产品迭代速度更快,可以迅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在陆续推出CloudSAN、全闪存阵列等一系列新产品之后,未来,我们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现在,超融合绝对是存储领域的一个热点,几乎所有的存储厂商都推出了超融合的解决方案。不过,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超融合解决方案都是计算密集型的,以服务器为核心实现服务器与存储的融合。而面向数据密集型业务的、以存储为载体的超融合产品是亟须填补的空白。李治透露,明年宏杉科技将推出全新的超融合产品。宏杉科技要填补超融合的空白?

  “我们在存储方面总爱‘胡思乱想’。”李治开玩笑说,“以前,我有一些非主流的观点。现在,这些观点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现实,比如存储与网络的融合。”

  正是李治的“胡思乱想”,才让宏杉科技在存储创新方面不拘一格,总能给存储市场带来一些额外的惊喜。比如,宏杉科技的特立独行之作CloudSAN,它把多台存储设备变成了一台大的存储设备。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分布式技术受到各方追捧。按一般的人的思路,很容易将新技术与旧技术对立起来,总想用分布式存储替代传统存储。“我们认为,不同的技术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完全对立的状态,而是可以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实现融合。顾名思义,CloudSAN就是将云的分布式技术与传统SAN进行融合的结果。”CloudSAN推出不久已经在政府、教育等领域有了成功用户,截至目前,最大的一个项目存储容量达到10PB。

  宏杉科技的产品开发一直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不断演进,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存储的性能、成本、可靠性、可用性、功能等方面找到平衡,在是否加入一项新的技术时,也是基于这几方面因素来考虑。这也是宏杉科技开发全闪存阵列所遵循的原则。

  全闪存普及先锋

  目前市场上的全闪存阵列可以归纳为三种设计方式:第一种方式,基于闪存对硬件架构进行重新设计,追求极致的性能;第二种方式,采用软件定义的方式,这也是目前很多初创厂商习惯采用的方式,虽然软件功能比较丰富,但与传统硬件的兼容性存在一定问题;第三种方式,即融合的方式,对原有的存储阵列进行改造,引入SSD硬盘,且仅兼容SSD硬盘,并在存储基础管理软件中融入对SSD硬盘的优化,继承原有存储阵列的软件高级特性。

  宏杉科技在全闪存阵列方面一出手,就推出了全系列的产品,从入门级到高端,从融合式到硬件式,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目前,宏杉科技的全闪存阵列包括两大系列——革命性设计的AFT系列和革新型设计的AF系列。实际上,宏杉科技先推出了革命性设计的AFT系列,它针对闪存应用对硬件架构进行了全新设计和优化。AFT系列全闪存阵列在架构上与高端存储阵列类似,都采用矩阵式架构,配备8个控制器引擎(每个引擎包含两个存储控制器),可以灵活实现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同时将原来企业级存储阵列的功能全部移值到AFT系列全闪存阵列上,实现了功能和性能的平衡。

  经宏杉科技实测,MS7000-AFT全闪存阵列配置1个SSU和25块SSD,延时低于0.5ms,混合IOPS(70%读+30%写,8KB全随机)达到40万。宏杉科技AFT系列全闪存阵列目前只有MS7000AFT这一款产品,它适用于对存储有极高性能要求的用户。

  为了推动全闪存阵列的大规模应用,特别是让中小企业用户也能从全闪存阵列获益,在推出MS7000AFT后,宏杉科技又推出了采用融合式设计的AF系列全闪存阵列,它在相应型号的传统存储阵列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从入门级的MS2500G2-AF到高端的MS7000-AF,产品线相对完整,特别适合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

  李治表示:“从目前的收入来看,闪存产品占公司总收入的约10%。两年后,我们希望这一比例能达到50%。”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宏杉科技要作全闪存的“普及先锋”。

  举例来说,MS2500G2、MS3000G2是宏杉科技入门级的磁盘存储阵列。与之相对应,宏杉科技推出全闪存阵列MS2500G2-AF、MS3000G2-AF,而且价格下探到5万~15万元,为全闪存阵列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降低全闪存阵列的使用门槛,宏杉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挑选了几款销售量大、性价比高的SSD,用于自己的全闪存阵列。“如今,全闪存已经过了概念炒作的阶段,全面进入普及期。”李治表示。

  宏杉科技在推出全闪存阵列产品后,就直接进入全面普及期,几乎没有中间环节。为了抓住当前全闪存阵列普及这个有利时机,全闪存的“普及先锋”宏杉科技再次挑战自己。

  ■本报记者 郭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