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姓党”的三大法宝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共中央党校,干部培训,马克思共产主义
  • 发布时间:2016-08-10 14:59

  作为党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党校姓党”亦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党性教育、案例教学,以及“在原则问题上坚决不能退让”的精神,堪称中共中央党校坚持好“党校姓党”的三大法宝

  在中共中央党校(以下简称“中央党校”)大礼堂南侧,有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有用金漆书写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这正是1943年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为中央党校亲笔书写的校训,在石碑背后还有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如今,这座石碑已经成为来此培训的干部留影的主要景点之一,这四字校训伴随中央党校一路发展至今,在新时代又焕发出了怎样的生机?

  与时俱进的“党校姓党”

  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党校姓党”也就摆在了突出位置。“党校姓党是党校办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强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加强和改进党校的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好党校姓党。”

  如何将“党校姓党”落到实处呢?党性教育是很重要的内容,不仅要抓得严、把得准,更要反应快。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两项法规”)出台后,中央党校便马上行动起来。根据校领导指示,教务部决定开设关于“两项法规”的课程,该课程由党建部承担。

  “一门课的设计需要不停地磨合,各方面的要求非常多。”中央党校党建部政党比较研究室主任谢峰教授说道。然而,仅仅经过两个多月,包括讲题设计、授课人确定、集体备课等方面的准备,很快“两项法规”课程便陆续在中央党校各干部培训班次中开设起来。

  如此快速的反应与长期的积淀密不可分。“党校的党性教育是系统性的。”谢峰说道,“党性教育作为一个专门单元,占到课程的20%。”在党性教育的9或10门课中,除“两项法规”以外,党建部还承担了总论、党章、群众路线、苏共失败教训等课程的设计与讲授。“我们在感到光荣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谢峰强调。

  党性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制度约束也很重要,中央党校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学习考勤、课堂督查、情况通报都有严格的制度,甚至连学员的食堂用餐情况都会进行统计。此外,还有学习考核和毕业总结鉴定。对于重要的培训班次,会派有跟班联络员全方位直接考查和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

  培训类学员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成绩会进入档案;进修类班次学员则要提交课题研究报告,而且每一位学员毕业前都要提交毕业论文并进行考核。总结鉴定则由学员自我鉴定以及所在支部的集体鉴定两部分组成。

  这样的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以及从严治校,让中央党校的教学获得了很多学生的好评。“通过在中央党校的认真学习,自己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动力更强了,目标更加清晰了。”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道,“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是一枚用了很久的电池,中央党校是一部强劲的充电器。”

  “中央党校坚持党校姓党,有三个方面是必须坚持的。”徐伟新指出,“第一点,要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第二点,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点,要从严治校,严守政治纪律。”中央党校长期以来有个一贯主张:学术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因此,在中央党校可以看到很多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或针对热点话题,或针对理论难点,或针对国家政策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寻求解答。

  在中央党校示范引领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的党校系统源源不断地为党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实事求是”的四字真迹几乎在各级党校中都能见到。

  案例教学:师生互动的“一场戏”

  “寓管理于服务”,很多学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党校姓党”的原则下,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育培训效果?互动显得非常重要,在案例教学中尤为如此。

  “进入21世纪,干部培训中的新情况决定了培训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领导干部的学习目的明确,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主持中央党校案例教学18年的刘炳香教授分析道,“这一突出特点决定了在新的干部培训形势下,案例教学必然成为干部培训的一种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终极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研讨、交流,去激发学员的创造潜能。案例教学更适合与能力提升相关的课程,教学案例则既有描述正面事件的成功案例,也有描述负面事件的失败案例。“选择一个适当的教学案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刘炳香强调,“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的、有利于完成教学计划;与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与案例教学形式相配套。”

  案例选好后的教学方案设计要尽量详细、具体,包括教学活动的时间总长度、分哪几段、每段的时间长度及活动内容,老师和学员分别有哪些工作,等等。

  此外,在课前,老师要准备好在学员案例分析后需要给出的教学案例理论分析框架或理论分析工具,提前下发案例文本材料,做好学员的组织与动员工作,提升学员参与度。在课中,主持教师要向学员展示知识广博、经验丰富、有热情、有活力的形象,“这是课堂控制有效的基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通过适时的、温和的、有针对性的、有深度的提问、总结,调整学员案例分析的方向,激发学员兴趣,启发学员思考,控制课堂气氛,“不让学员感到拘谨,也不能信马由缰。”刘炳香强调。

  正是有了前期如此多的努力和铺垫,中央党校的案例课常常能在学员中引起巨大的反响。根据班次需求的不同,多年来,刘炳香使用了很多角度新颖的案例,涵盖了行政决策、沟通协调、民生、应对新媒体、心理调适、国企改革、利益调整、国企党建、城乡统筹、农村党建等诸多种类。

  不过,在课堂中难免会或多或少遇到些问题或麻烦,比如冷场等等,对此,刘炳香强调:“有预案才会有对策”。

  “案例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场戏。案例教学的主持教师应该是教学案例研究主题领域中的专家,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成为催化者和导师,要具有行政工作的经历和能力,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促进学员就某一主题、针对某个案例谈自己的见识与经验,迅速在同学中形成共识,引发争论、辩论、思考,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交流、接纳和处理海量相关信息,学学相长。”刘炳香说,“案例教学也更能体现和促进教学相长。每一次课都能更直接从学员表现发现干部的优点与优势,如善于倾听,准确表达;知识面广,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经验丰富,对经验的总结理性、深刻且逻辑严密等。案例教学中也更容易发现干部的缺点与不足,如情绪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自行其是等。前者为我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后者是我做人做事的镜鉴。每上一次案例教学课,对我自己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做人做事的启发警示,都远远多于传统教学。”

  这样的“互动”不仅限于案例教学,中央党校根据班次主题与需求不同还开发了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与方法。此外,其还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其他多所干部教育培训院校合作,将部分培训移至“兄弟院校”,利用当地资源,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中央党校的老师非常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理论成果,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致力于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

  “在原则问题上坚决不能退让”

  中央党校非常注重满足学员的需求,在其中,你能看到很多“问题意识”。在课程设计中,怎么分配理论课、研讨课、案例讨论课等课程方式的比例?课程主题怎么定?在授课中,历史部分讲多少?国际比较讲多少?分析框架怎么讲?在课后,多久召开一次小组讨论?这些“问题意识”的核心便是学员们的需求。

  “摸清他们的需求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谢峰说道,“在平时的教学任务之外,我们还会做大量的基层调研,就能发现实践中很多问题,这对把握学员关注的问题很有帮助。”谢峰在每门课讲授前都会根据学员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选题。“比如同一门课,西藏班可能就希望多讲点和西藏有关的内容。”

  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开班前,中央党校会收集每一位学员的问题,教务部则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每门课的小组讨论,让老师和学员进行双向交流,对于一些较深奥的问题则会在毕业前统一进行回答。

  然而,满足需求不是一味地迎合,“党校老师在原则问题上坚决不能退让。”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观点而引起的争执,中央党校鼓励老师和学员都讲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意见要心平气和地讨论,但不能破坏教学秩序。

  链接

  中共中央党校:曾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中共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党中央直属的重要部门,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和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5年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称为中央党校。1937年迁入延安,1942年后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1947年,中央党校撤离延安。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刘少奇兼任院长。北平解放后,马列学院即迁往北平。1955年改称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1966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定为现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工作期间,中央党校推动了著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起了重大作用。

  文|《小康》记者 洪治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