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瞬间
- 来源:摄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数据,摄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18 15:06
今年的雨水特别丰厚,一位做大数据统计的朋友曾预言说,今年的降水量应该不亚于1998年,洪水如约而至。大量的洪水报道互相碾压,并未留下太多深刻印象,而墨西哥的一名女记者竟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
据Buzzfeed报道,这位记者当时准备前往一户灾区民众家里采访,当地居民为其人身安全考虑坚持要抬她过洪水,这名叫莉迪娅·卡明的记者说:“我觉得拒绝他们会显得很不礼貌,只好同意了,但他们只抬了我两秒,然后我就让他们把我放下来了。”
一切已晚,她尴尬别扭的姿势被另一名记者José Daniel Hdez拍了下来,并配以文字发到社交媒体,“别把自己弄湿了。她是来自@Azteca电视台的记者@LydiaCumming。”这一新闻五要素不全,缺乏职业规范的图文引起了一番批判的舆论与PS恶搞。
这位女记者因此失去了工作。
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不得而知,新闻反转也属正常。如果真如当事人所说,一张在两秒之间拍摄的照片,就轻而易举地搅动舆情,决定了一位女记者的命运,从某种意义来讲,也堪称“决定性瞬间”吧。而被众多摄影人奉为圣经的“决定性瞬间”据说也是一次误译导致的一场误会。
著名摄影家吴家林曾在他的博客中提到,法籍著名策展人尚陆向他披露,1952年编辑出版《Images à la sauvette》(《抓拍之影像》)是为迎接布勒松在纽约美术馆的展览。当时策展人的助手是个年轻人,他自作聪明翻译为英文《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制造了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的传说,而布勒松本人却说,他没有发明“决定性瞬间”这个概念,他也不承认这个概念。他说,很多时候他会花大半天站在一个地方,不停地拍,来等待一幅好照片。
当文字与图片都成为日用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不由自主地满足于做一个“知道分子”,信息扑面而来时必须快速做出评判并转发,以抢得“比他人知道得多,知道早,比他人更有社会公德,比他人强”的优越感,丝毫不会考虑自己断章取义地指尖触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为他们早已转脸去追捧下一个热点。这种阅读的需求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点到即止的信息,形成了一个误读误解误传误导的传播生态链。看着满屏的信息如欣喜若狂的省略号狂奔时,真是令人难以忍受。
菲茨杰拉德说,“我厌恶这种有气无力,一知半解的懦弱环境。”
张莉华 内容中心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