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发明活在当代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四大发明,蔡国强,毛泽东,奥运会
  • 发布时间:2016-10-17 13:48

  对于中国四大发明,有人不免抱有其正面临日渐式微的遗憾心情,但于本期,我们以当代视野寻找中国四大发明,发现其实四大发明在当代,还是有所传承与创新。

  在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中,我们通过手工镌刻的木活字,倍感古人阅读时的活「字」生香。同时,朵云轩运用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木版水印,为我们「重现」古籍、大师画作;

  而且,当今依然有人在坚持传统造纸术,本期我们走入安徽泾县 ,一探国宝红星宣纸的奥秘;

  指南针的核心是磁场,而具有一同原理的罗盘,在香港前警官甘子弘先生的手中,成为警方的破案神器;

  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以火药作为创作材料,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温暖的故乡情,也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焰火中获得感官震撼,如梦如幻,危险且愉悦。

  四大发明,其实还活着。

  印刷术 以字画传情

  陈刚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进步,不仅让文化传播变得更为灵巧,在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中,我们通过手工镌刻的木活字,更能倍感古人阅读时的活「字」生香。同时,朵云轩运用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木版水印,为我们「重现」古籍、大师画作,本期,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郑名川为我们诠释印刷术的另一番「画」样年华。

  灵性演变 木活字印刷

  据学者考证,雕版印刷在六朝时期,即公元22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盛行,雕版印刷工艺在唐初开始大体成熟,并广泛使用。但是雕版印刷每册书需要成百上千块印版,而且随着书籍品种的不断增多,带来新印版要雕刻,老印版要存放等很多问题,从而催生了一种方便灵活的印刷工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时期一位叫毕昇的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刘新岗传承的活字印刷就是在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上演变而来的,不同的是毕昇最初发明的是用泥刻的活字,而刘新岗用的活字是用木头刻的。

  木活字印刷技艺产生的确切年代和发明者目前无法考证,但1996年在宁夏贺兰山出土了西夏文经书《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专家鉴定确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12世纪的南宋时期。然而,对木活字印刷记载最早、最为详尽的当推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王祯在书中将木活字印刷成为“今又有巧便之法”,归纳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六道工艺工序,他的记载是印刷史和活字印刷技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直接指导了后世活字印刷的实践与发展。现今刘新岗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工艺流程与王祯所采用的基本相同。到了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更为普遍。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一道皇家修书的御旨将木活字印刷推向了极致。

  依然“活着” 幸得世代家传

  或许你没想到,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历史的活字印刷术,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还完整地保留着。据说这里不仅保存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清代木活字,而且还流传着最原始的一套活字印刷工艺。走进博物馆的木活字展厅,56万8千多枚清代木活字可谓蔚为壮观,他们和馆藏的古代的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近现代的铅活字、铸字铜模以及169块清代印刷雕版,共同演绎着一部中国印刷史的全貌。同时,在这里还能欣赏到中国古代(宋、元、明、清)书画作品。

  当我们问起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的馆长——刘新岗,为何他会有收藏清代木活字并保留发扬活字印刷工艺的想法时,刘新岗展开了对祖父的回忆:“我的祖父刘茂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听父亲说我爷爷年少的时候,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由于家境不好,我爷爷就去北京学习木作,后来在一家姓程的湖南人开设的谱籍印制作坊里干木工活,久而久之跟作坊里的南方木匠习得了木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技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因为战乱,程老板返回了家乡。在返乡之前,他将店里拿不走的80盘木活字,有两万多枚,连同一套《百家姓》雕版半送半卖地给了我爷爷,不久我爷爷也带着这批木活字返回家乡衡水,凭借这门手艺替人印制文告、族谱、请柬等,维持生计。解放以后,我的父亲刘保恩承传了这一木活字印刷技艺,并继续在村里利用这门手艺为大伙儿服务,七十年代,还曾印制毛主席诗词、语录。我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自然慢慢地喜欢并跟父亲学习木活字的制作、印刷技艺,长大以后又涉猎收藏,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从前为生存 如今为执念

  刘新岗的脑海中会时常会浮现出自己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情景。方寸之间,刻刀起舞,鬃刷扫过,字韵飘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当第一张亲手拓印的纸张从印版上揭下的时候,一种成就和快乐感从他心底油然而生。刘新岗的成长脚印以活字印刷术一字一字地拼接而起,因此,即便古老的活字印刷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刘新岗还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并且执着于对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他看来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祖辈的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刘新岗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其具体工艺流程可以分成造木子、刻字、入柜、分拣、排版、印刷等步骤。在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里陈列着十二组捡字大柜,刘新岗介绍道:“这就是严格按照《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记载复原的。每一个大柜横十竖二十,共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八格,活字分别以康熙字典按部首笔画排列。目前,这十二组捡字大柜共收录206162枚木活字,而且,据专家考证,这20多万字正是清代印制《四库全书》的那套木活字。”

  印刷术 画样年华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朵云轩自光绪二十六年创立之时起,就传承了木版水印这一传统技艺。一百一十多年的薪火相传,朵云轩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纯手工工艺程序,就能将中国书画作品的笔情墨韵原汁原味再现出来,达到“乱真”的效果。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早期主要用于笺纸楹帖的制作,因选画雅致,雕印精美,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1957年之后开始雕印历代名画和当代名家名作,选用原作相同的纸绢色墨,精雕细印,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彩色套印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都能极真实地再现原画的精神风貌和笔趣墨韵,达到几可乱真的境地。

  木版水印 难寻价值与成本的平衡

  传承一门传统技艺确实不易,尤其是高品质的本真传承。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郑名川感慨道:“传承木版水印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大众对它的认知和价值认同吧,我们木版水印作品的售价大多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按照自身的发展,从单色到多色和活字,再到饾版,直到清末被高效的西方现代印刷术所取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们今天的木版水印技艺如果不是当年鲁迅、郑振铎的抢救和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的重视,或许今天已经消亡了。”

  木版水印的纯手工性,决定了有人工成本较高、制作周期长。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雕刻大小版子少则十来块,多则上百甚至上千块,套色百次千次以上,耗费百日才能成就一件普通作品。以来楚生《黑蝶》为例,一幅27×18厘米的小品,至少也要三四十个工作日。水印工序最耗费功夫,因为它承担的是一整版画的印制,一般有一百张左右的量。但从工艺而言,一般工细复杂的线条版,刻工耗时更大;而需要掸色的平版,则印工更费功夫。

  手工制作 为“复制”赋予温度

  在郑名川眼中,与现代印刷的最大区别在于,除了具有印刷复制的属性外,木版水印雕印出的作品本质是木刻版画,是美术品,作品融入了木版水印师对作品的理解、诠释与重新呈现,带有手工的温度,是有灵性的,这是现代印刷所无法达到的。另外,传统中国画颜料、材质运用,以及色、墨与生宣纸交融渗透洇化的水晕墨章也是现代印刷术不能实现的。

  今天,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朵云轩现在制作的木版水印作品主要从两端着手,一方面做门槛略高的可以收藏把玩的精品,体现木版水印技艺精美程度和文化积淀,比如美术史上的名迹、笺谱辑印等。另一方面做大众都能消费的起的具备实用功能的传统木版水印纸品,比如水印笺纸、花笺楹帖等。

  收藏关注 新古籍与名迹复制版画

  木版水印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木版水印本体语言的作品,包括画谱、笺谱和笺纸等。部分装订成册木版水印作品作为“新古籍”被艺术收藏市场所接纳,比如朵云轩梓行的《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荣宝斋雕印的《十竹斋笺谱》《荣宝斋诗笺谱》等几乎是艺术品二级市场“古籍善本”拍卖专场的标配。

  一类是刻意模仿国画语言的木版水印复制作品,意在制作“下真迹一等”的历代名迹“副本”,在广义上仍旧属于版画,介于中国画与版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复制版画。这一类作品,特别是那部分技艺复杂的大型精品,像荣宝斋的《韩熙载夜宴图》,朵云轩的《徐渭杂花图卷》、《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等,都是木版水印划时代的佳构,其收藏潜力往往更大。当然,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比如现代木版水印第一件绘画作品《张大千敦煌供养人》;印数少或者毁版也是木版水印收藏可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一套雕版的某个印次印得特别精美也相对价值更高。

  除上述两类主要的之外,还有少量与版画家合作的版画原作也值得珍视。比如1960年朵云轩与黄永玉合作的《全家送我上学堂》,黄永玉先生创作并刻版。最后,郑名川特别提醒,虽说“纸寿千年绢八百”,但保存木版水印作品时也应注意防霉、防晒、防污、防虫蛀、防鼠害等。

  造纸 重现蝉翼几度春

  陈刚

  中国宣纸长期保存不腐不蛀,固有「千年寿纸」之美誉,在「轻似蝉翼白如雪」的宣纸之上,可以「墨分五色」,并体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妙味」。本期,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刚为我们展开中国宣纸的静白历史长卷,还带我们走入安徽泾县 ,一探国宝红星宣纸的制造奥秘。

  翰墨丹青 背后的静白时光

  手工造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造纸的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及于书写、印刷、包装、卫生、祭祀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洋纸的输入,手工纸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手工纸的产地、产量也在迅速减少,但即使如此,中国依然有人在坚持做手工纸。

  中国手工纸的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尤其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而北方地区,仅有河北迁安、陕西长安、山西襄汾、山东曲阜、新疆和田等少数地区尚存手工纸的生产。中国手工纸的原料,现在主要有楮皮、桑皮、青檀皮、竹、稻草、麻等,而藤纸则已绝迹。手工纸的种类,以用途分,可分为书画纸、文化用纸(书写、印刷)、迷信用纸、卫生纸等。其中,手工文化用纸及卫生纸市场已经不断萎缩,几乎完全被机制纸所取代,只有在某些特殊领域,例如古籍复制印刷中,需要少量的手工纸。在中国书画领域,也仍以使用手工纸为主,故书画纸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中国高档手工纸赖以生存的主要领域。中国人在祭祖、扫墓时,有焚烧纸钱、纸元宝等习惯,至今仍要消耗大量手工纸,虽然已有部分地区生产机制迷信用纸,但大量的仍是手工制造,这也是当今不少手工造纸纸仍能生存下来的原因。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刚在实地考察和研究手工造纸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地方有手工造纸但以往不为人所知。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造纸遗存之丰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原先保留有手工造纸的地方,当再次去考察的时候,已经停产了。所以这是一个未知的东西不断被发现,而已知的东西又不断消失的过程。总体而言,是在不断减少。这使陈刚认识到抢救和保护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紧迫性。至少尽可能在这些东西消失之前把它们记录下来。

  竹纸让阅读普及

  中国不仅率先发明传统造纸技艺,还不断创新造纸材料,以竹料造纸技术对文明传承带来很大贡献。在蔡伦发明造纸之初,传统的造纸原料是废麻和树皮。这些东西的来源相对比较有限,随着纸张使用的普及就会呈现出一种供应不足的情况,这时用竹子造纸的技术就应运而生了。竹子这种植物一年长一茬,虽然也存在大小年的情况,但再生性比较强。因此可以保证原料供应。然而,用竹子造纸比用树皮和废麻造纸要来得困难,尤其是造优质的竹纸需要高度的技术。竹纸制造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不仅使得纸张供应充足,而且降低了纸张的造价,这样就可以使纸张的使用更加普及。从这方面来讲,竹纸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多数书籍使用麻纸或皮纸,纸白墨黑,比较美观。到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不少高档的皮纸印刷的书籍,但民间大量流通的是用毛边纸等竹纸印的书,这种书价钱便宜,普通大众能够买得起,对文化传播及传承的意义可能更大。中国造纸技术的第三个贡献就是混料纸的出现和发展。竹纸在国外使用的情况不多,基本上只有中国在制造,虽然日本也用竹纸,但几乎都是从中国输入,自己并不大规模制造。混料纸也是如此。比如宣纸就是混合原料纸的代表。虽然混合原料最初的目的是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却使得纸张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这就形成了宣纸不同于其他纸张的特质。今天,使用混合原料纸的情况也很普遍。就这方面而言,中国在国际上开始得比较早,发展也比较快,也是对造纸技术发展的一个贡献。

  走入安徽泾县 探国宝宣纸技艺

  安徽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原产地,是宣纸诞生的地方。为深入了解安徽泾县的宣纸制造技艺,本期我们走入中国最富盛名的红星宣纸制造基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感受中华老字号最忠诚的坚持。宣纸制作技艺从唐代开始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红星宣纸技艺在不断完善中提高,相继开发了乾隆贡宣、古艺宣、千年古宣、虎皮宣、奥运纪念宣纸、上海世博宣纸、建国六十周年纪念宣纸、建党九十周年纪念宣纸、中共十八大纪念宣纸、荣宝斋特制纸等红星精品宣纸等一系列新品、特品。2015年,红星宣纸成功开发了三丈三(1100×330cm)宣纸,为目前最大尺寸宣纸,并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泾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清澈,水温偏低,这是形成宣纸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泾县的山地多属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生长。此地所产青檀具有皮质嫩、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和成浆率高等特点。泾县中部是一片冲积平原,土质含沙量高,种植的水稻草杆局域柔韧、纤维均匀。泾县山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猕猴桃藤中含有丰富的胶汁,猕猴桃藤是制造宣纸必不可少的造纸原料。

  成纸需耗时三年、百道工序

  在所有传统手工纸中,只有宣纸采用两种原料(稻草与青檀皮)制作。之所以会有这种结合,陈刚介绍道:“由于青檀皮是长纤维,稻草相对是短纤维,于是,当墨滴在纸上后就会产生深浅不一的多层晕散效果,产生独特的美感。因而宣纸对于书画,特别是对于水墨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水墨画的历史不如工笔画久,元代以后才得到较快发展。当有了宣纸以后,水墨画的发展就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宣纸对水质等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工艺要求严格,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需反复浸泡、清洗、蒸煮、摊晒,以日晒雨淋方式进行自然漂白,然后分别制作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根据品种要求按不同比例混合配浆,经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成纸。从原料制作到成纸需经100多道传统手工工序,历时3年左右。传统宣纸提高白度的方法并非使用漂白剂,因为漂白纸张容易泛黄、老化,而用日晒雨淋的方法得到的白色则比较稳定,纸张寿命也比较长。原料在漂山上晒制工艺是:草料是两蒸两晒,皮料是三蒸三晒。漂山一般要求向阳,有一定坡度、大约在30度左右,太平水不易流失、太陡人不易操作。漂山的整面山坡一般铺河里的鹅卵石。要求一定大小,大约10厘米到15厘米左右,但一定不能风化。污水是利用石与石之间缝隙渗透下去、流走的。风化石易风化产生石粉,石粉会阻住石与石之间缝隙,造成污水流失受阻,所漂晒之料易腐烂变质。所以从前造纸的人家,家里一大财产就是漂山,这样一座山坡往往可以惠及子孙。

  指南针 八卦风水 甘子弘

  白瑜彦

  北宋《萍州可谈》中言:「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的起首,指南针指出了宇宙欲盖弥彰的奥秘,是人类借大自然之鬼斧,巧夺的「天工」。历经两千多年,指南针如今已经演变成种类繁杂的罗盘,它助世人辨别方向,侦查堪舆,也在香港前警官甘子弘先生手中,成为了名动港岛的破案神器。

  风水神探 一代传奇

  在近日大热的悬疑剧《老九门》中,算命奇才齐铁嘴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角色,他时常携带一个八角小盒子,按下边上的按钮,盒子便会像花一样绽开,是一个特别精巧的罗盘。他时而掏出它神神叨叨,多次在危难关头破获谜情,让人们对风水师这一如今渐行渐远的老行当重获新识,也披上了一层更玄乎的迷雾。

  但甘子弘说,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经历了这些,出警时随身携带的小罗盘、带灵性的龟壳与三枚铜钱,都已伴他见证了众多凶杀现场上的腥风血雨。他是香港用堪舆学识破案的第一人,曾用风水和卦象为多宗离奇凶案提供重要线索,警局上下皆称之为“甘师爷”。虽说这种源自远古的玄学文化越来越鲜见,但甘子弘并不担心,“堪舆不会失传,因为神秘的东西,大家都会想追求。永远都会。”

  甘子弘说自己对世间灵异的感知,首先源自于天赋。这种天赋会让他在碰到“不寻常之物”时,第一直觉是不舒服。“我确切能感觉到一股气流在游离,然后会导致我全身起鸡皮疙瘩。”那一种体现在他身上的冷,不是突然进入空调房那种骤降的温度,而是一种轻轻拂过全身毛细血管,瞬间被刺醒的尖锐寒意。

  这也许是甘子弘难违的天命。他从小便有异于常人的爱好,小时候放学回家,小孩儿都会直奔电视,他偏不,就是沉迷于各种关于堪舆的书目。后来崇尚当兵的人,千辛万苦考入警局,没想到碰巧遇上对风水学识颇有研究的警长,更没料到后来还会被邀请给警署“加持”。“警署的加持是很重要的。一个警局管一个地区的治安,大家觉得如果‘神’安得不好,会出大事情。”

  在香港,因为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堪舆文化没有受到所谓破除“迷信”的打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一直信奉风水命理学。只是重案组办案向来要求精确,谁也没有把风水与破案联系在一起。

  而甘子弘在这方面的潜能也被发掘得偶然。1997年,甘子弘与队友约10人准备在一栋公寓楼进行突击,缉拿疑犯,情况危急,所有人剑拔弩张,心惊胆颤。但在公寓楼下时,甘子弘忽然看到前面一辆私家车的车牌号码,心念一动,就拿出罗盘查方位并占了一卦,得出的结果竟然是:疑犯已逃走。后来众人冲进屋内,发现疑犯果然早已逃之夭夭。自从这一次后,甘子弘就常在案件陷入谜团时,求助于一个虚空里的神:八卦祖师。“他掌管占卜上的所有神。当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时间,是可以求他来帮忙的。”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甘子弘在2004年调查的一起命案,一名60岁的水果摊老板被人刺中脖子上的大动脉而身亡。当日案发后找不到歹徒,警局上下两日两夜没合眼,疲惫不堪。那一夜,当大家都对着那一包沾满血迹的衣物发呆时,一位同事突然提议让甘子弘占一卦,看看会不会有启示。起卦讲究“不动不占”原则,既然有人发出意愿,甘师爷就决定放胆一试。这是甘子弘第一次用证物起卦,当时是晚上12点正,众人围成一圈,甘子弘开始摇卦后汗流浃背,头顶上的灯也开始不断闪烁,有女警司害怕得大叫起来。但卦象的结果却是让众人惊喜的,显示破案在即,三个年轻男子和一个中年妇人是凶手,并且是跟钱有关的纠纷。甘子弘至今仍很记得那个卦象,众人随后根据线索顺藤摸瓜,很快就锁定了真凶。

  一个罗盘所掌控的世界

  一个罗盘,何以堪舆并与世间万物的卦象勾连?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要堪舆,首先要看方位;要看方位,首先要定南北。因此所有的堪舆学术,得首先感谢古人对磁场的感应。人对磁场的开悟,首先体现在战国时期磁山一带的司南,它是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的杓形物体,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有24个格子,代表24个方位,是现在所有指南针的始祖。从此一个天然的“法术”就开始了,此后到了唐朝,人们凭着经验把宇宙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天干地支等放进指南针,就制成了罗盘的的雏形。甘子弘说,如今的风水师,身上一般都不会只有一个仪器,因为屋外的复杂环境、墙壁内藏着的电线群等等对磁场影响都会很大,咫尺之间罗盘也会转得厉害,需要对照检验。

  当方位确定,就要依靠卦象分析一切。在风水师手中,一个罗盘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运转以《易经》为基础。《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字在古文中由“日”与“月”组成,对应阴阳两极的引申义,一指变易,喻无常;二指简易,指世上许多奥妙之事,当我们的智慧足够了就会看作平凡;三指不易,意为世上存在一个变出万象的永恒之物是不变的,如宗教中的佛或上帝。它阐述人生与时空的转变规律,无论是皇帝还是乞丐,有天眼还是懂神通,都得经历生老病死,因果轮回;再贯通五行,变出“山医卜星相”,指导世人看山水,炼仙丹,卜万事,观星象,看面相。这让整个宇宙万物的卦象井然有序且清晰可言,因此《易经》是大自然内在的法则。

  这种易学文化其实并不陌生,像《红楼梦》第一回出场的就是一位通晓天命的跛足道人,看似疯疯癫癫,口中念叨的却是充满大智慧的《好了歌》;京剧中有些带太极图的脸谱,是被喻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智者角儿,可见这种文化源远流长地存在着。甘子弘庆幸风水在香港躲开了文革一劫,“其实中国人一向都有宗教信仰的根源,你看我们的历史,都有鬼神的存在,也相信因果,还演变出儒释道三教。孔夫子宣扬儒家思想,佛家倡导人的自我修行,道家讲长生不老,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不是无神论国家,只是大陆经过一场浩荡文革后,都被压制了。”

  老行当的重拾之路

  人在命途中颠簸往复,但不曾会有妄念去推翻它,即便是甘子弘这种能预测天命的人亦如是。早前因为深究风水奥秘,离不来《易经》,甘子弘也就一直在道学里转悠,但如今他正式皈依佛教也已七八年了。“以前学道教,看它怎样教人养生,怎样让人长生不老。但其实看透了人生就会皈依佛门,因为人到最后是一定会死的,经历多了就会信命了。”关于人生的疑问无穷无尽,给很多人算过命的甘子弘发现,大部分人过了而立之年,就会开始相信冥冥中的命运。

  2004年,是甘子弘从警第二十五年,他已用风水破了数十宗悬案,对堪舆术的运用也越来越驾轻就熟。达到警界的退休年龄后,他给自己算了一卦,然后平和地做了一个决定:不尸位素餐,坐等老去,转行向自己一直喜欢的风水出发。于是他卸下了那套警服,踏上职业风水师的旅程,正式挑起“八卦”这个形似在逐渐消失,但依然游荡在民间的老行当。

  大部分时间里,甘子弘都在为世人看风水,测命理,但同时他也在做着一件十分潮的事情:上香港电台做灵异节目,早年主持“恐怖在线”,如今在“魅影空间”频道专门为午夜的听众讲述一些灵异故事。虽是收费电台,但这个频道很受欢迎,晚上十二点一过,大伙儿越听越刺激。甘子弘说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但他在讲述这些诡异现象时没有害怕的情绪,因为他讲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大家越相信鬼神,才会越有敬畏。所有正规宗教都是引导人向善的,我可能说得很恐怖,但我做这个节目,就是借助这个力量去宣扬善德,认识因果,不行恶,多行善。”

  甘子弘的宇宙观就是佛教的宇宙观。他说很多人是需要为自己的命运去忏悔的,应当行善去补偿自己的命运,因此希望传递佛法,让大家了解《易经》与佛教皆相通的“因果论”,做的功德够多,自然会有好的业缘。而风水只是一种助力,帮助顺应和改造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的现代危机

  纵然堪舆中的学术可以用磁场、电波、天文、地理加以科学分析,但理性来说,鬼神是没法解释的,如同天命。甘子弘对这种形而上的智识无疑充满敬畏,他觉得特别是秉承了天赋的人,不能对这种神赐的力量滥用。“不能随时问天问地。因为人生是自有轨迹的。”

  他如今特别担忧的,不是风水这种文化会消失,而是正在变得越来越乱。早些年,甘子弘曾开过班教授风水课程,参加的人很多,但发现有学生在外招摇撞骗后,马上停掉。“很多人本身并非修行之人,学到半桶水,堪舆学识尚未参透,就胡乱编造一些东西,只论‘我是第几代传人’。心中有歹念的人,还会骗财骗色,如果你相信风水,又碰巧遇到心术不正之人,就会要高价到你家‘抓鬼’。”

  因此甘子弘心中一直坚定,要传承的话,绝不轻率,一定要找一个心地非常好的人,就像中国旧时很多江湖教派,掌门人最后都只会传给良善之辈,然后才把最厉害的招数传给他。“因为大家都明白,人心才是最叵测,最可怕的。”

  在甘子弘心中,真正的风水师都不会信口雌黄,胸腹中应当有信手拈来的堪舆学识与阴阳八卦纲理。如今这行业的水平很是参差,没人定下标准,也没人能管束,甘子弘认为风水未来最好的路或许是普及化,像一个学科一样在大学设立,每个想入行的风水师,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这样才能让它在国学文化行列中正儿八经地认祖归宗。

  火药 蔡国强的绚烂独白

  陆爱华

  从大地的爆破、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到以火药爆破来创作平面艺术作品,蔡国强看似在「乱搞」,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温暖的故乡情,也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焰火中获得感官震撼。蔡国强的艺术作品可以被公众「雅俗共赏」,他也将自己的「情欲」参与其中,如梦如幻,危险且愉悦。

  汇流 故乡的情与趣

  泉州对于蔡国强来说,不仅是故乡,在这里的成长回忆还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大仓库”。当蔡国强回忆起成长经历时,他说自己十几岁时就决定以后不会当“上班族”,因为他觉得像大人一样每天赶点上班,那这一辈子就太无聊了。“不想当上班族是非常确定的,但是我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立志成为艺术家的,或是说,究竟在人生哪一个确定的时间上做了这决定?只能说是顺理成章。”

  蔡国强小时候勤练武术,学过搏击,爱拉小提琴。拉小提琴对少年蔡国强有很大的意义。对一个泉州少年来说,拉小提琴是一个重要的西化仪式。“我记得一个夜晚我打开家中的窗,拉奏着小提琴,便觉得仿佛那来自西方的风,顺着琴音在飘。少年时代的我觉得自己正在西化,感到满足陶醉。”但后来发现小提琴和交响乐到底是西方人的。然后去练武术,但无法专注,后来写诗、写小说,也拍成了武侠电影,做过各式各样的接触,然而“都不是自己能够耍到舒服的”。唯有艺术,才能让他觉得是稳扎稳打的。意外的是,之前看似毫无结果的各种尝试都为他的艺术带来灵光,“我年少时候感兴趣的东西,觉得好玩的事物,学校里学到的理论,我的家人与周遭的故事,一切的一切,最终不知不觉地汇流成一股力量,全部只为我成为艺术家这件事情服务。”比如武术理论中的“借力使力,紧了要绷,慢了要松,不紧不慢才是功”,拉提琴,让他开始思考东西方文化的问题。

  为何蔡国强会萌生用火药创作的念头?在他的印象中,故乡泉州很多人都做鞭炮生意,孩子们放学回家都帮家人卷鞭炮卖钱。在那无论是婚丧喜庆,都少不了鞭炮。因此,蔡国强对火药的感受力或敏感度会更深。直至如今,火药依然是蔡国强最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他对不可预测性、偶然性、不可控制性一直都怀有迷恋和敬畏之情。

  《故乡》

  2013年9月25日下午,蔡国强于上海市黄浦区外滩源的新天安堂进行现场公开作画,爆破制作7.44米×2.42米八折屏风火药画作《故乡》。《故乡》是蔡国强首次通过火药画的形式传递家乡景色,这是其个人创作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

  源来 是奶奶与毛泽东

  蔡国强爆破出艺术的另一扇绚烂之门,“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这句歌词,再适合蔡国强不过。1968年,蔡国强带着九十多公斤重的行李到了日本,他背着自己的作品走遍日本东京的画廊,但都吃闭门羹,他却清楚知道“是我自己要来的,不是他们要我来。”后来去福岛县的海边小城磐城(Iwaki)举办展览。在旅居日本九年后,逐渐发展为令人不可忽视的“蔡国强现象”。在此期间,创作出《外星人系列》火药作品,1994年他获得日本文化大奖,三宅一生、黑泽明等也曾获此奖项,而他是第一个获此奖的中国人,直至如今,蔡国强依然是国际艺坛上最受瞩目的中国人之一。

  影响蔡国强一生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奶奶,另一个是毛泽东。他的奶奶三十几岁就守寡,蔡国强与他的父亲都由奶奶抚养长大。蔡国强开始做火药作品时,点燃火药,肆意让火药在画布上燃烧,以随“灭”而安的心态静候最后的创作结果。但有一次当奶奶看到火烧时,马上用麻袋把火扑灭,她对蔡国强说:“火还没烧完时,你就可以观察它烧的状况,你自己要有能力决定什么时候把火盖掉啊!”从此以后,蔡国强不仅会点火,他还学会“灭火”。“灭,就是参与了控制。”

  蔡国强从小受到毛泽东的“群众参与”思想影响,使得他学会思考“如何让群众参与艺术的方法论。”那到底如何才能让群众参与呢?“首先,我必须诚实面对自己,我必须做我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观众才可能会想看。我的作品往往是带有童心,有种浪漫气息的,因为大部分的人不是拥有童心,就是渴望追求童心,要不然就是怀念童心的。这点会使得大众比较容易接受我的作品。”“雅俗共赏”就是他用以形容自己特质的词汇,“基本上,‘雅’‘俗’共赏在现代艺术中并不被当做好事,好的现代艺术通常被视为追求‘雅’的层次,因为喜欢讲的是精英,谈的是小众。”但是蔡国强的社会主义背景,让他特别在意艺术的责任,相信艺术与社会应该是有关系的。“在蔡国强的性格中有一种“明知故犯”的特质,像是于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担任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不管是选材或是艺术呈现,都有一种危险的倾向,蔡国强戏称自己当时把“俗”推至最危险边缘的挑战。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二十九个大脚印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此我们也不必拘泥于“雅俗”的界定,对于这个“乱搞”的鬼才,我们够爽,够刺激,够快乐就足矣。

  北京奥运“大脚印”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每个长达150米的29个“大脚印”,绽放在从永定门经天安门再至故宫最后至鸟巢这一长达15公里的中轴线上,全名称为焰火《历史足迹:大脚印》。8月12日,蔡国强创作火药爆破草图《历史的迷局:为北京奥运做的计划》这是因为蔡国强留恋爆炸草图平面的美学,这是可以是自己的对话,也是自慰、前戏、爆炸、高潮的完成,而这一切是很个人的,不需要大型爆破计划那样社会运动式的。

  《天梯》

  2015年6月15日清晨4点49分,蔡国强在故乡福建泉州惠屿岛的海边点燃引线,完成爆破计划《天梯》。一条高500米、宽5.5米梯子系满火药快速引线和金色烟花喷管,横卧海边浮台;在6200立方米巨大白色气球的5吨牵引下,缓缓升空,整个爆破计划时长150秒。此作品是蔡国强献给百岁奶奶,以及父母、家人和故土的礼物。

  火药本身的不可控制性,时间空间与气候的变化,每次展览计划中,在不同的命题之下,不同的条件之下,都要燃烧出不同的意义与表达。在长时间的规划之后,找到瞬间爆发的力量与美感。

  差异性 做作品和做爱很像

  火药本身的不可控制性,时间、空间与气候的变化,每次展览计划中,在不同的命题之下,不同的条件之下,都要燃烧出不同的意义与表达。在长时间的规划之后,找到瞬间爆发的力量与美感。蔡国强说“这就是性”,看起来都是火药,但其实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就算你都和同一个人做爱,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心情之下,都不同。尽管你设想周全下一次性爱的幻想,但是每一次的性,都出乎你预料。”蔡国强觉得做作品和做爱很像,“做爱使人过瘾;做爱需要精神、材料、体质、东西方性技巧探索的知识等等;最终,做爱的关键是现场表现,艺术家与作品表现的关键也是现场表现。”

  蔡国强的创作里,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火药,而火药与整体环境,又格外需要细致、准确的配合,所以材质的特殊性让“失败”率增高。蔡国强对于失败的说法是:“我有很多方案没有实现,它们都曾经是我的梦中情人。关于梦中情人,你不能把它们当成很不重要的,但是也不能把它们当成太重要的。”他不是没有做过事后自己感到反悔的作品,但是一切只能长远地去看,不可能步步精彩,愿意经常承认自己马前失蹄,以后就会小心。“我做作品时常把自己逼上绝路,我相信作品在绝处会逢生,作品经过逼到绝路后的翻转会更好。但是公共艺术不一样,完成后,做不好的公共艺术,就真是没招了,一点也没有办法,也没有才气把它弄好。”

  蔡国强曾说“艺术可以乱搞”,其实是看到太多当代艺术家与策展人,谈了太多太多艺术的理念以及创作的企图动机,但说的是一套,做出来的东西却无法与说的那伟大的道理相映。“我想说的是,艺术不要光谈这么多伟大的理想,艺术要回到‘活’本身,要把艺术的‘活’干好,你要衷心认为艺术是好玩的,才会认真做好。”

  《一夜情》

  2013年,蔡国强受邀于“白夜”(Nuit Blanche) 艺术节创作观念性焰火爆破计划《一夜情》。这场观念性焰火在夜空中尽现情侣间的炽烈情爱,募集自世界各地的五十对情侣也将在河上共渡迷人一夜。蔡国强让巴黎在见证了法国悠久浪漫历史的塞纳河上,在坐拥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卢浮宫和有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奥赛美术馆间,上演了一场“倾城之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