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收费,几家欢喜几家愁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支付宝收费,互联网金融,微信
  • 发布时间:2016-10-21 10:08

  都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明明说好了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支付宝》和《微信》占据了90%的第三方支付交易份额,尽管对用户影响不大,但是毫无疑问,作为阵营领军人物的他们针对余额提现进行收费,不仅仅会对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波及到传统金融行业。

  后来者的机会

  众所周知,目前互联网金融所打造的支付体系主要有平台产品线与移动支付线两部分:前者以入口型平台产品为代表,后者则是《支付宝》、《微信》和《百度钱包》等用户端所使用的支付APP产品。可以说,“平台+支付”的综合发展水平如何,决定了谁能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同样也决定了谁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从而在对决中笑到最后。

  阿里巴巴的本质是电商,特点是支付强而平台弱。依托电商而生的支付宝拥有体量最大的支付用户,而且移动支付系统非常强大,但是短板也十分明显:消费场景和用户使用习惯仍在培养,商户还得忍受一个“要赚钱必须先花钱”的阶段。腾讯的基因是社交,用户场景是最大的优势,微信支付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不过对商户提高分成比例的霸王条款,难免会让商家心怀怨气。相较之下,一向以技术见长的百度所采取的方式很巧妙,从拉拢商家入手,以更好满足商家利益作为撬动市场份额的杠杆,所以百度的发展相对顺畅许多:百度糯米、百度外卖,以及百度地图和Uber等百度系服务平台的上百万商家已经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生活服务场景。有了百度整体大战略的撑腰,《百度钱包》只要做好支付与服务体验,就不怕没有大流量导入。再加上《百度钱包》的“常年返现”活动,又使得消费者在生活服务场景中有更多动力选择那些《百度钱包》支持的百度平台的商户,为商户解决了拉新用户和缩减营销成本这两个最大难题,对于那些想长期积累用户和品牌口碑的商家来说就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和《支付宝》、《微信》相比,《百度钱包》与《京东钱包》在支付方面都是属于小字辈的后起之秀,但起步晚不意味着竞争力弱。就拿百度来说,本身在搜索市场就有着绝对优势。在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后,倾其全力对百付宝“浇水施肥”,特别是整合百度搜索、地图和外卖等亿级用户产品入口,将《百度钱包》通过与《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外卖》、《百度糯米》、《爱奇艺》、《去哪儿》和Uber等百度系及外部伙伴合作,无一不把《百度钱包》作为主要的支付方式,百度已经构建起完整的支付生态闭环。支付领域的对决犹如武林高手的过招,双方的功力其实都在伯仲之间,胜败也就在一念间。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收费策略旨在将用户的零钱资金迁移至理财端,但原先大家说好的不收费格局瞬间改变了,以《百度钱包》为代表的后来者们是否会抓住这一契机,将用户抢过来呢?现在用户的眼睛都紧盯着价格,实惠才是最大的吸引力,所谓的忠诚度已是浮云。继续保持免费政策,对于客户来说必然是极具吸引力的。更何况,《百度钱包》和《京东钱包》的支付生态及场景,都足以令用户将手机屏幕上的手指从《支付宝》或《微信》上移开了。

  新生代的苦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没有永恒的帝国,也没有万年的神。《支付宝》和《微信》是第一代移动支付APP的代表,而新近和用户牵手的Apple Pay与小米Pay等新一代移动支付已经开始登上舞台崭露头角。

  和“支付宝们”相比,Apple Pay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账户的概念,它本身无法完成支付,每次Apple Pay的交易本质是用所绑定的信用卡进行消费。所以严格说起来,Apple Pay并不是一种支付概念,而是各个生态圈的统一接口。用户可以把所有的信用卡都挂到Apple Pay名下,各个信用卡账户分别独立,互不干扰,但在付款时有了统一的支付体验。和“支付宝们”与各大银行合作目的是把用户的钱整合到银行之外的账户中所不同,Apple Pay在有能力整合账户的前提下并没有进行整合。对银行来说,“支付宝们”既要开立新的账号,又要把交易流水和信息留在自己的后台,目标是要革银行的命,而Apple Pay不需要开立新的账号,不会截留交易流水,不会留存用户信息,称得上是银行的最佳拍档。通过与Apple Pay合作,银行能极大提升刷卡量和交易额,还能拿到交易数据,甚至可以从“支付宝们”那里把交易抢回来。于是各家银行开心了,银联组织也开心了,甚至某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开心了,纷纷求合体求合作,由“苹果+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组成的超级联盟已经奏响反攻移动支付市场的复仇者之歌。

  把大象装入冰箱分为几个步骤?答案是三个步骤:开门、装入大象,最后关门。同样的,Apple Pay想要和“支付宝们”一较高下,需要面临着刷卡机具普及、打折促销力度和用户使用体验这三方面。除了使用体验能够胜出一筹,Apple Pay在另外两方面仍须努力。虽然目前全国支持NFC支付的银联POS机约600万台,约占所有POS机三分之一,但是《支付宝》和《微信》在丰富支付场景上已经做了两年多时间,花了大量财力和人力物力做推广,前期大规模投入让《支付宝》和《微信》抢占了大量商户收银台,所以商户数量有限、支付场景不足是Apple Pay等手机支付的最大痛点。在促销这一环节,很显然经历过前期资本肉搏的“支付宝们”更为擅长。可以看出,“支付宝们”的更大优势在于支付场景和衍生服务,Apple Pay代表了支付技术的进步,至少可以催熟“支付宝们”的技术升级。

  银行业的复活

  昨天,“支付宝们”挑战银行业垄断,人民把他们誉为英雄;今天,“支付宝们”确定市场地位想扩大利润,人民待他们如同罪人。

  《支付宝》的发展是国内互联网支付的历程缩影,起初是为电商提供交易担保,同时抓住了银行转账收费这个被人诟病的机遇,顺势而为赢得了数亿用户的心。并且,“支付宝们”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博弈已经成功的改变了银行,尤其是从2015年起,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数十家银行已经取消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端的转账手续费。想想有些好笑,原本收高额手续费的银行现在取消了收费,而一直习惯免费的《支付宝》和《微信》却开始收费了,作为用户的我们,还能回得去吗?

  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就是过去传统银行忽略的弱势群体,传统银行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拥抱互联网时代,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变成恐龙。显然,传统银行业不甘心成为灭亡在21世纪的恐龙,在收取手续费方面做减法就是最好的佐证。那么,为何“支付宝们”却又在手续费上做加法?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支付宝,绝对不能把它看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更要明白它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蚂蚁金服的旗舰产品。金融的本质是资金流动产生价值,《支付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支付工具,更多的是可以带动了蚂蚁花呗、芝麻信用、蚂蚁聚宝、股票和保险等众多资产管理和信贷业务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所有的资金都是在蚂蚁体系内部流动。随着互联网支付规模逐步扩大,资金在“支付宝们”内部循环已让监管机构难以准确把握资金流向,让监管机构充满不安全感的是对资金内部循环了解程度的日渐趋弱:既担心风险的累积,也担心资金体外循环脱离监管,甚至支付机构增发货币。

  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在告别“支付宝们”渐行渐远的同时,银行又悄然回到用户的身边。其实“支付宝们”和银行一直是相爱相杀的关系,银行在被“支付宝们”碾轧这么多年之后也已经满血复活,意欲在移动支付上争得一席。从支付角度来看,它们两个是趋同化:银行正在通过各种民生类服务把服务场景变得更多,收费也不断地往下降;“支付宝们”则受限于服务经营成本以及整体金融布局的考虑而启动收费策略,因此“支付宝们”和银行之间存在一个均衡点。第三方支付定位于小额支付的补充,二者在小额支付领域会越来越像,而包括企业性支付的大额支付主要还是通过银行来完成,相对而言,银行在内容方面还是有明显优势的。此时的银行机构如果脑袋聪明一点,应该会发现“支付宝们”收费或许是争取客户的最好契机。在市场最为摇摆的时候,少几分套路,多几分尊重,真心从用户需要出发做好创新和服务,扳回曾经失利的一局并非天方夜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