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上的部队”:现实并非那般美丽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空军,美国,无人机
  • 发布时间:2016-10-25 14:34

  在美国空军当中,有这样一支“飞行员”部队,每名“飞行员”要连续几天、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手握操纵杆,紧盯电脑屏幕。他们汗水流得不少,报酬却不多,更没有升职加薪的机会。

  他们真的是飞行员么?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不是飞在天上的,而是坐在屋里操控着无人机。外界称他们为“椅子上的部队”。

  “变态”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壮志凌云》曾激起一代飞行员的雄心壮志,阿汤哥的英勇无畏和坚韧意志似乎让整个美利坚民族都为美军的战斗精神而倍感自豪。时至今日,“飞行员”这个字眼仍是众多美国青年的梦想。

  当然,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这支部队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但无人机方兴未艾的时代,那些落选者以及从有人机部队退下来的飞行员,仍有机会继续他们的翱翔之梦。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无人机操作员的“生源”问题,也算有了着落。

  然而,现实并非想像中那般美丽。许多人端起了无人机操作员的饭碗后发现,他们的工作几乎可以用“变态”来形容。

  出于保密和隐蔽的需要,同时也便于集中注意力,操作无人机的“伙计们”要被安排在一间小黑屋里,唯一发出光亮的就是那几台显示器。他们的眼睛时刻不停地盯着“光亮”,通过远方的机载传感器来寻找猎物,锁定目标后,立刻放大,并发射导弹将其摧毁。

  无人机班组通常由两名操作人员组成,一名负责瞄准,一名负责开火。这种作战执勤的频率往往是一星期6天,每天13至14个小时。一次任务下来,每个人都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僵尸部队”闹哗变

  2007年7月,美国空军MQ-9“收割者”主战无人机首次部署至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正式拉开了美国军用无人机海外作战的序幕。后来,随着前线上无人机部署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军对无人机操作员数量和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不过,与同样像“僵尸”一样和电脑“融为一体”的电子竞技行业人员相比,美军无人机操作员虽然同样眼疾手快,可月薪却仅有区区600美元,实在难以养家糊口。另外,长期在非战场环境中对敌作战,也让这些每年工作近900小时的“飞行员”觉得十分无聊。

  美国国防部2013年初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30%的无人机操作员已经厌烦了这项工作,其中的17%已达到了临床心理学所界定的焦虑症标准。

  此外,无人机操作员驻地的居住条件和家属随队事宜也不尽如人意。

  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这些“僵尸”真的要上演经典游戏《生化危机》的真人版了。

  日积月累,就在美国空军思考着如何将如意算盘打得更响时,“哗变”来了。整日端坐在电脑前的无人机操作员不干了,他们的心理出现了严重失衡,许多人纷纷要求离职或养病。

  目前,美国空军无人机操作员的数量只有不到1000人,每年需要至少280人来补充,然而实际仅能培养150人。

  砸钱、减压、补人手

  针对无人机操作员圈子里奏响的这些“小插曲”,美国空军首先想到的是拿钱来砸——加薪。

  2015年1月8日,空军表示将出台关系到无人机操作员前途的奖赏机制。按照新方案,从有人机部队退下来转至无人机操作员的将获得1.5万至2.5万美元的奖金,当前的无人机操作员也将从2016年开始每年得到1.5万美元的留任奖金,对续签五年合同的无人机操作员给予12.5万美元的激励奖金。同时,要将他们的月薪从600美元提高至1500美元。

  尽管受到美国财政紧缩大势的影响,空军高层还是采取措施调整资金开支,加大在无人机操作员领域的投入,改善其住宿条件。

  二是减轻压力。2015年10月,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司令卡莱尔上将提议将战场无人机每天的65次空中巡逻行动减少至55次,并为无人机操作员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增强他们对部队的信心。

  接下来是体制调整。早在2010年6月,美国空军就已经将无人机正式设立为空军的一个作战专业类别,2011年实现了无人机操作员训练的标准化,使之成为美空军作战训练家族的正规一员。但是,后来在执行过程中没有重视。如今,美国空军试图从空军国民警卫队和空军后备役部队引进无人机操作员,以解决多年以来一直面临的人员短缺问题。

  除此之外,空军还打算实行短期调入无人机操作员的临时方式,希望接受过无人机操作员培训的志愿者能到无人机操作员严重不足的单位工作,保持为期6个月的工作时间。

  难以解决的问题

  无人机操作员的工作压力很大,但对他们的态势感知能力又要求非常之高。多年的实践表明,现役操作员的实战能力还是与美国空军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的,这里面最容易出现的差错就是“误炸”。一旦误按导弹发射按钮,就会给美国造成很大被动。

  最近,又有情报显示,“伊斯兰国”扬言已经对在他们头上盘旋的美军无人机深恶痛绝,欲杀无人机操作员而后快。性命攸关,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压力不仅会增加无人机操作员的心理负担和出错几率,更会令美军补充“生源”难上加难。(曾家文荐自《环球》)

  知识链接

  “遥控战争”录

  进入21世纪以来,无人机逐渐成为美国的主要反恐利器之一。

  2001年10月17日,美军出动RQ-1“掠夺者”无人驾驶飞机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这是美国无人机首次携带武器用于实战。

  2002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首次在阿富汗发动无人机定点空袭,造成3名平民死亡。其空袭的理由居然是3人中有一人身高同“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相仿。

  2004年起,美国开始在巴基斯坦境内实施无人机空袭。此后,美军在巴境内发起的此类空袭达数百次之多。

  2015年10月起,美国防部将权力下放,允许美军对特定目标展开空袭,且放松了对平民伤亡人数的限制。

  在美国实施的无人机作战行动中,80%发生在索马里、也门、巴基斯坦等国,而美国从未向这些国家宣战。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侵犯了当事国的主权。

  美国政府与2016年7月1日首次公布2009至2015年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也门、索马里、利比亚等国家实施空袭造成人员死亡情况的报告。报告称,在此期间,美国无人机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共实施473次空袭行动,造成64至116名平民死亡。

  报告甫一发布,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新闻调查机构“新闻调查社”发布的报告也与美国政府的数据相差甚远。该机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美国在巴基斯坦实施424次无人机空袭,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在424至966人之间。其中,仅2011年一年就发动约75次无人机空袭,造成52至152名平民死亡。

  □郑大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