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中山情:选最钟爱城市为长眠之地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孙中山,南京城,一带一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18 10:40
孙中山一生到过的城市数不胜数,但是他最钟爱的还是南京。南京城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见证地,又是他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
至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它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江苏省的西南部,是我国长江三角洲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中国历史上它长期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229年,孙权建立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政权,而千年之后,孙中山在南京亲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南京这座有故事的城市,直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荣辱兴衰的历史,也见证了孙中山与南京这座城市之间的特殊情感。
10月31日早8点半,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洪秀柱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冒雨拜谒南京中山陵,进入大厅瞻仰孙中山像。30日,洪秀柱对江苏省委表示感谢,并谈到南京对中国国民党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意义,要拜谒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
91天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南京便成为后代追寻伟人足迹的必到之处,当人们开始追寻那些有关辛亥革命踪影的记忆时,1911年10月到1912年4月孙中山卸任的这段时期,都被视为是开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重要转折点。
1911年12月29日下午4点,同盟会本部在上海外滩汇中饭店,即今天的和平饭店南楼召开了欢迎孙中山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第一次公开在祖国的土地上,向中华同胞和世界畅谈了三民主义的建国纲领。就在这次大会上,距离上海300多公里的南京,传来了选举的结果。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沪宁线上海北站欢呼声此起彼伏。在沪军都督府卫队护送下,由南京特派代表陪同,孙中山登上了专列,奔赴南京就职。一位当时在场的人这样描述这一历史时刻:“沿途军队及绅商人民来送者,人山人海。开车时,送者皆脱帽为礼,总统亦还礼。沿途各站,共和万岁的呼声,闻于数里。”
与旧时代决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举国欢腾。此后3个月内,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政策法令(各项改革法令30余件),勾画出了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雏形。
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了国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及人身财产安全,初步构建了共和制国家的运行机制和民主政治基本构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3月5日,孙中山发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法令颁布之后,这一年的夏天,南京城中老百姓的辫子差不多都剪完了,剪辫子成了普通人与旧时代决裂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不久,孙中山离开南京回到上海,在那一刻孙中山可能没有想到,有生之年,他再也没有踏足南京这片土地。
南京城的中山情
在时光的雕刻流转中,勾连着过往和未来的南京样貌经历着更迭变迁,但唯一不变得还是那些与孙中山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和地名。
南京的中山路,是南京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中山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它位于南京的市中心,这条2公里,宽40米的南北向交通干道见证了南京百年来的历史,也伴随着中国的大变革一点一点延伸至今。
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式平房,南京解放之后,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的办公场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关单位陆续搬迁,并于1998年在总统府旧址之上,开始筹建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孙中山当年的住处在园东北的跨院内,是一座中式3开间的2层小楼。楼下3间起初住卫士,后住眷属。楼上3间,东边是卧室,中间餐室,西边浴室,餐室壁上挂“博爱”条幅。按照过去简朴的陈设,旧址均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试图更亲切的接触伟人孙中山的过往人生。
长眠之处的追忆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在孙中山弥留之际,孙中山表达了安葬紫金山的遗愿。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从1929年开始,孙中山永远地安息在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来在中国也只有帝王的坟墓,才被称为“陵”,而南京城用这种最隆重最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正是基于南京人民与孙中山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
如今从南京的中山码头出发,一路前行,经过中山门,从中山北路一直到中山东路,在中山东路的尽头,就是中山陵。而这条全长12公里的路线,正是87年前,孙中山先生灵柩运往中山陵的路线。现在从中山陵景区正门到先生的安息之地,要走392级石阶,表示当时3亿9千2百万中国人民对孙中山的拥戴。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石碑上篆刻着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咐,三门牌坊上刻着“博爱”两个浓缩孙中山精神实质的大字。走出孙中山的墓冢,沿着通幽曲径,经中山书院,到曾经的藏经楼、如今的孙中山纪念馆,一路可见瞻仰先生的人不断往来。近年来,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等台湾党政要员多次拜谒中山陵,近日洪秀柱一行也冒雨拜谒南京中山陵。对孙中山的共同敬仰,成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纽带。
南京民革宣传处王晓红处长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作为辛亥革命史中不可或缺的地标性城市和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处,纪念活动早在今年年初便投入准备,当地各界团体组织和艺术家们通过书画、座谈、艺术舞台剧等形式的祭奠方式,在2016年上半年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华人华侨前来南京拜谒祭奠。
南京民革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山对《小康》记者说,孙中山思想是中西文化结合而西方文化占比较大比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先进思想,他留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思想“和平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遗产,非常值得后人传承和学习。
“特别是孙中山建国方略对后来南京民国及现代的城市建设到文化都产生积极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作用。”王仲山还强调,孙中山的精神是两岸中华儿女承认一个中国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之所在,是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重要的力量。
编辑/张玉荣 《小康》记者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