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12座“万亿俱乐部”城市年终盘点(一)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城市,GDP,互联网产业,创业
  • 发布时间:2017-01-03 14:37

  --12座城市贡献了全国GDP的1/4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与青岛等12座城市,2016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将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强。

  《小康》记者 谭海清

  又到了年底盘点的季节。

  年初“两会”定下了6.5%-7%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这也是近几十年少见的“低”增长率指标。增长目标的区间数值也预示着这一年整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要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速必须在6.5%以上,这是底线。同时结构性改革会激发新动力,可以向7%去努力”,有经济专家这样说。

  到了年底,比较欣慰的是,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整体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确。按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第四季度,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狠抓政策落实改革落地,努力巩固壮大积极变化,完全可以确保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在对整体经济贡献方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领军”、核心作用至关重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主导作用,构成了城市化的根基。在国际上,联合国通常将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划定为特大城市。在我国,2014年国务院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人们常说的“北上广”,就是典型的超大城市。据统计,2015年全国生产总值超万亿的城市有10个,即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和杭州,这10个城市再加上排名紧挨着的南京和青岛,12座城市的GDP占全国GDP的26.76%左右,也就是说,全国GDP的1/4是由12个最大的城市贡献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6年年底,我国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将增加到12个,2015年底生产总值都已超过9000亿元的南京和青岛,将是“万亿俱乐部”的最新成员。

  这12个城市,按城市分类标准都属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按地域划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9个,中西部有3个。“万亿俱乐部”中,四大直辖市全部入列,其他城市不是省会城市,就是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只有苏州市例外。在“万亿俱乐部”中排行第七位的苏州市,其经济总量不仅超过武汉、成都、杭州等其他省会城市,甚至超过同省的省会城市南京(排第十一位)。从1993年开始,苏州市委书记即由江苏省副省级领导兼任。从苏州市委书记任上先后走出多位省部级领导,如梁保华、陈德铭、王荣等。

  经统计,这12个城市中,都开通了地铁或正在修建地铁。这说明,经济越发达,人流量越大,对地铁这种大运量的交通工具的需求就越大。这12个城市,都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在带动区域发展方面,都起着龙头作用,对周边的中小城市都能产生强烈的吸附效应。在城市特色与产业布局方面,却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如杭州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信息经济高速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柱产业,长沙市的装备制造等产业近年迅猛发展为城市整体实力增强助力最大,成都市近年在创意产业电子商务方面直逼沿海城市,等等。

  “万亿俱乐部”前四名--北上广深 老牌成员需稳增长

  《小康》记者 麦婉华

  自2006年上海成为第一个过万亿GDP的城市后,北京、广州、深圳相继加入。它们可谓是万亿GDP俱乐部的老牌成员。2016年,上海的GDP有望过2.5万亿,北京的GDP过2万亿,而广州、深圳的GDP也接近2万亿。新常态下,它们的GDP需稳增长。

  2006年,中国大陆诞生了上海这第一个过万亿GDP的城市。2009年,北京作为第二个加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2010年,广州GDP也过万亿,成为万亿GDP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2011年,深圳则成为第四位成员。

  从2006年开始到如今,中国大陆的过万亿GDP的城市已达10个。其中,从2014年开始,上海和北京的GDP已经突破两万亿大关。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前四位进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可谓是老牌成员。它们在2016年是如何领军万亿GDP俱乐部的?

  北京:信息、科技、金融业占GDP五成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庞江倩介绍,经初步核算,2016年1-3季度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与全国平均增速一致,增速与上半年持平。

  根据2015年的数据,北京的年GDP为22968.6亿元。按照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2016年北京年GDP预期可达24507.49亿元。

  据了解,北京工业生产持续回升,重点行业与产品增势较好。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则持续转型升级,休闲农业稳步发展。北京市民俗游实现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12.8%;观光园实现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6.1%。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等优势行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55.7%。

  但是,北京在31个省市里面GDP增速排行27名,属于靠后的名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超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说,这是因为全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导致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所造成的。

  “在最近公布的31省前三季GDP排名中,我发现GDP增速排名靠前的都是中西部城市,例如重庆、西藏、贵州等,它们如今正处于GDP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比北京、上海,它们已经处于经济高水平阶段,因此GDP趋于平稳增速发展。”

  上海:将成首个破2.5万亿元GDP城市

  同一时期,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也发布了上海市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529.67亿元,前三季度已接近两万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7%,增速与上半年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与上海的前三季度GDP增速一样,均为6.7%,且与上半年持平,增速较为稳定。2015年,上海的GDP为24964.99亿元。根据今年稳定的增速6.7%,2016年的GDP预期为26637.64万亿元,上海有望成为首个破2.5万亿元GDP的城市。

  分行业看,在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和上海地区送汽车牌照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增长47.6%,居各行业之首。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制造业也实现平稳增长。民间投资也实现增长,但上海房地产对GDP增长贡献率低于全国。

  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指出,虽然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更新改革,牵扯到真正的经济发展。

  “基建投资、劳动力转移、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都有可能提高经济增速,但其中最核心的、能够持续推动经济运行的,一定是技术进步,但这也是最难的。”周振华说。

  广州、深圳:特大城市中GDP增速较快

  日前,广州市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广州实现GDP达14037.78亿元,同比增长8.1%。今年以来,广州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维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

  其中,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3.6%、25.1%和12.9%。同时,新增的各类VC、PE机构也达到320家。金融业增加值1275.76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市GDP的9.09%,拉动GDP增长1%,成为全市第5大支柱产业。

  然而,深圳的GDP增速势头更猛。深圳市统计局公布了深圳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深圳前三季度GDP为12376.66亿元,同比增长8.7%,比广州增速快0.6%。

  目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主引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4898.13亿元,增长16.0%,占GDP比重39.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2%;文化创意产业增长13.2%;互联网产业增长19.3%。

  根据广州前三季度持续8.1%左右的GDP增长速度,2016年广州GDP有望达到19566.54亿元,但是离2万亿元还有一段距离。而按照深圳前三季度8.7%的GDP增长速度,2016年GDP有望达到19022.50亿元,与广州只相差500亿元左右,差距进一步拉近。

  值得注意的是,就特大城市来说,广州、深圳的GDP增速明显比北京和上海快。李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的城市量级不一样。

  “北京、上海的GDP都已经超2万亿的水平,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广州、深圳对比北京、上海,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今,广州、深圳的经济还处于后发阶段,因此它的GDP增速是会比北京和上海快的。”李超说。

  特大城市GDP应稳增长

  新常态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要如何保持良好的GDP增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李超认为,如今特大城市的GDP增速不能只看“快”,更应该看“稳”。不同的城市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发展。

  根据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国务院批复的各城市总体规划,北京的定位是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城市。上海的定位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广州的定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深圳市的定位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个城市的定位还是分明的,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当之无愧。而且,北京的创新产业、文化产业都是比较突出的。上海则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方面也比较突出。广州是贸易中心、交通枢纽。而深圳则是经济特区、科教创新区域。”李超说。

  另外,李超也认为这四个城市的发展,其实也是中国三个经济体--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样本。“北京、上海、广深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在所在的城市群中起到核心带动的作用。因此,四大城市的发展其实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群。”

  天津市,2016年GDP预计超1.8万亿元 新一线城市领头羊

  《小康》记者 麦婉华

  天津从2011年开始成为中国GDP超过万亿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天津的GDP在2016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万亿。其中,滨海新区是GDP增长最快的区域,增长率达10.7%。在经济新常态下,天津GDP增长速度要保持,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需改进。

  天津,简称津,是最靠近首都的直辖市,却有着与北京不一样的风采。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如今,天津已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据了解,天津从2011年开始成为中国GDP超过万亿的城市之一。到2015年为止,天津已持续5年GDP超万亿。

  前三季度GDP增长全国第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布了前三季度GDP增速“成绩单”。

  其中,2016年前三季度,天津市生产总值13339.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39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017.98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7177.07亿元,增长9.8%。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有26个省份的GDP增速均超过全国前三季度6.7%的增速水平。其中,天津前三季度GDP增长全国第四。在其前面的分别为重庆、西藏和贵州,均为中西部城市。因此,就沿海城市而言,天津GDP增长速度为第一。

  按照2016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已经达到。而按照平均9.1%的GDP增长趋势,预测天津市2016年生产总值可达18043.16亿元。作为传统的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天津的GDP在前三季度已经超过万亿。

  天津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张强认为,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特点一,主要靠内需拉动。内生动力的驱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与市场消费两个方面。

  特点二,服务业发挥主导作用。张强说,前三季度,天津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53.8%。特点三,科技企业撑起半边天。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8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累计达到8.5万家。张强指出,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专有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利润达到将近60%。

  滨海新区:拉动天津经济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的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内GDP增长最快的区域,比全市平均GDP增长率9.1%多1.6%。前三季度,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达10.7%。

  其中,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3384.3亿元,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3.7亿元,增长13.1%;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54亿元,增长4.7%;区属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5559.31亿元,增长18.9%;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亿元,增长4.4%;实际利用外资53.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65亿元,增长15%。

  据了解,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2014年12月12日,滨海新区获批自贸区,成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

  2015年,滨海新区GDP达到9300亿元,天津市全市GDP为16538.19亿元。可见,滨海新区年GDP就占了天津全市年GDP的56.23%。而按照今年的增长速度,2016年滨海新区年GDP预计可达10295.1亿元。滨海新区一个区域就有望进入万亿俱乐部的行列。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双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部分的优势产业都聚集在滨海新区。因此,滨海新区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据了解,滨海新区辖7个功能区,分别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临港经济区。

  另外,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尤为重要。《小康》记者了解到,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近日在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正式设立。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首期10亿元,主要以投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天津市中长期规划领域为主。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建设备受瞩目。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签署后,正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

  生产型服务业仍需继续提高

  然而,在如今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天津欲继续保持高速度的GDP增长,在产业结构改革、经济转型等方面仍需要有改进的地方。

  王双认为,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天津的第三产业占比仍然偏低。“如今,天津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6000美元了,但天津的第三产业GDP只占全部产业的53%左右。但是,如果在国外同等水平的人均GDP,第三产业GDP应该达到全部产业的55%到70%。”

  王双说,第三产业又称为服务业,包括生活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天津的创新型产业要继续发展,生产型服务业需要跟到位。因此,天津的服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天津的原始创新能力也仍需提高。天津发展的基础过去以传统计划型企业为主,没有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自由度那么高。因此,市场经济的活力不足,导致创新能力也没有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的快。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天津的挑战之一。”王双说。

  王双还提到,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于天津,甚至整个京津冀区域都非常重要。

  据统计,2014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1.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高达88.6%。

  2015年12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首次规定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红线,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PM2.5浓度控制在约64微克/立方米,整体达到良以上。

  “天津在整个京津冀区域利益平衡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态诉求。因此,在京津冀生态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天津需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做好平衡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工作。”王双总结道。

  重庆市,2016年GDP预计达1.74万亿元 “三连冠”增速领跑全国

  《小康》记者 韩静

  如今的重庆,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从2013年到2015年,重庆的GDP增速“三连冠”领跑全国,高质量的工业利润增长和金融、贸易的大胆尝试让人们不禁开始思考,重庆何以长时期独占鳌头成为翘楚?

  自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重庆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直辖市成立之后,尽管底子薄,基础弱,但直辖带来的利好让重庆迅速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经济上,自2002年以来,重庆市已连续14年维持两位数的GDP增速。在极具里程碑意义的2011年,重庆凭借10011.1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在当年与天津、苏州、深圳一起迈入万亿俱乐部的行列,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之后重庆经济发展更像是插上一双羽翼,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以10.9%、11%的增速排在全国第一,2015年全市实现GDP增长15719.72亿元,与直辖时相比,重庆的GDP已经涨了十倍。

  2016年,全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各省份也纷纷发布年度经济运行情况。从已公布的几个省份来看,各地GDP增速快慢不一。重庆的经济数据出炉后,其经济以10.7%的增速依旧在西部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动能表现十分强劲。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重庆作为中国内陆惟一的直辖市,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GDP增速连续十个季度领跑全国,凭什么?事实上,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深度调整周期,其中一个明显的表征便是区域分化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剧。对于一些长期依赖传统发展模式的地方来说,这意味着阵痛;但对于像重庆一样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已经初步培育了新发展方式的地方来说,这是一个优势凸显的时期。

  稳中求进工业发展逆势而上

  在10月19日重庆举行的2016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张富民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全市生产总值12505.05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全国高4.0个百分点。

  具体到产业,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853.15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454.85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6197.05亿元,增长11.0%。

  从各项数据看,重庆经济成绩的表现主要突出在一个“稳”字。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重庆亦在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促使经济总体表现出稳中求进的态势。

  而回归到今年年初重庆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重庆2016年的GDP增长目标是10%左右,“十三五”发展目标是保持GDP年均增长9%左右,前三季度的数据,重庆经济增速已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剩余的一个季度,如果按照前三季度保底增速来估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7401.73亿元,完成今年的增速目标可以说不在话下。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各地发展现在遇到了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但重庆在前几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为2016年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依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重庆总体上在今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增速不错实现了开门红,速度是快的,效益和质量也是好的,所以如果分析整个基本面向好的原因,主要还是得益于整个工业的发展。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增长的总量一半都来自工业,这作为我们整体发展的最大一个支持,支撑了重庆整体的经济指标。”李勇提到,现在外界认为投资在拉动重庆经济,但他认为投资驱动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方面,最终促进重庆经济发力的还是工业。

  “重庆工业发展有逆势而上的特点,作为一个有工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重庆工业在最开始受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双层叠加的影响,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目前基本工业布局已经完成,重庆政府也在几年前就开始超前布局工业的转型发展,现在重庆瞄准的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未来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预测工业收入要占到40000亿,其中战略新兴产业目标是10000亿,电商则希望能做到1.5万亿,工业依旧是重要支撑。”也正如李勇所谈到的,全国工业转型的发展过程中,重庆工业也开始思考新出路,但不同于其他个别城市一味过早地放弃制造业,重庆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信息产业,并逐渐变身对外开放桥头堡、新兴产业汇聚之地,它的转型,具有样本意义。

  深化改革,差异发展特色城市

  城市竞争以“差异化”为主。各城市已普遍认识到目前城市发展有“趋同”之势,没有形成多模式的特色城市。为了建构自身特色,差异化发展,重庆市地方官员也顶住目前宏观经济的压力,力图打开一片天地。自2013年起,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重庆38个区县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并辅以产业、财政、考核等50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要素向各功能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聚集。

  被划分的区域分别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至此,重庆区域发展战略迈入4.0时代。五大功能区的发展尤如棋子布阵,盘活了重庆经济发展整盘棋。

  “五大功能区各自定位非常明确,每个产业园的支柱产业也有相应的代表性,在招商引资上各个产业园也不打架,功能明确,产业链集中,各种要素配套,资源承载能力很强,这种差异化联动,有力的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和谐稳定。我们现在加大指挥棒快马加鞭全部抓经济,抓生态抓服务,实现的是共享发展。”李勇认为,各项工作下足了功夫,效益要怎么显现,还需要时间,但重庆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有后续的东西补充。按李勇的话说,“重庆经济总体表现为排量式的,前面的行业倒下来,后面的产业要紧紧跟上。”

  而重庆市长黄奇帆在“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也透露了重庆经济发展的秘诀。他提到,目前国内经济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有的产品产能过剩,有的领域又未能满足市场需求。重庆则抓住市场需求旺盛的电脑、手机、汽车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五分之一的手机,并成为中国汽车产量最高的省市。

  在这些产业到达“天花板”之前,重庆又依据“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培育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黄奇帆说,这十大产业2016年上半年产值增长超过30%,全年预计产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谈到深化改革方面,黄奇帆说,重庆推进了64项重点改革,如PPP投融资改革。身处内陆的重庆已形成水、陆、空交通枢纽和一一对应的口岸、保税区组成的“三个三合一”的开放平台。

  李勇总结,近几年来,重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市场,构建的铁路、水港、空港“三合一”开放口岸体系,把地处西部的重庆推送到了开放前沿,接下来,重庆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这样一个增长速度能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经济质量,能否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民生。“利用中央给我们的大平台,重庆经济发展有比较强的支撑。不管是今年还是明年,重庆的增速都有可能保持两位数,处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时要相互平衡。”

  苏州市,2016年GDP预计超1.56万亿元 中国地级市的“一哥”

  《小康》记者 余弘阳

  积淀厚重的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复杂经济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让苏州经济一直高位运行,其未来亦是一片光明。

  无论是用天赋异禀,还是用大家闺秀来形容苏州,都不为过。

  近年来,苏州经济一直高位运行,2015年全市GDP达1.45万亿元,成为“全国万亿GDP俱乐部”会员。即便是在国际国内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之下,苏州市2016年前三季度GDP已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7.8%。按此增速,苏州GDP在2016年将超过1.56万亿元。

  仅仅以GDP来考量苏州,对这座城市似乎有点不尊重。

  自然禀赋优良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丝绸、阳澄湖大闸蟹等,是其重要的特产。

  自古以来,苏州就是吴地文化的发源地,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有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苏州大学,杨绛、费孝通、李政道等即是苏大知名校友。

  苏州拥有六大5A级景区,为江苏之冠,也是全国拥有5A级景区最多的城市之一。苏州园林,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苏州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如今的苏州,常驻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下辖5个区、4个县级市。其中,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多年来一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列。

  因为东临上海这座超级大都市,苏州一直以“上海后花园”自居,而上海对这位芳邻也是厚爱有加。仅以交通为例,目前苏州已开通了地铁1号线、2号线,规划建设中的地铁线路亦有多条,其中就有衔接上海地铁的线路。

  除此之外,苏州还是京沪高铁、沪宁高速等交通干线的重要节点。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加上相对上海更便宜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上海人选择在这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定居,也为苏州吸引全球优质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土壤。

  独领风骚数十年

  作为一个地级城市,苏州多年来一直力压江苏省省会--南京,牢牢占据该省经济“一哥”位置,这在全国范围都属少见。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自费开发区、第一个内河保税区、第一个两国政府间合作开发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是国家很多对外经贸政策的策源地。

  在改革开放过往的30多年里,苏州形成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这股精气神已经根植于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辉煌的发展史。

  回首改革开放的历程,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苏州几乎从未缺席,始终挺身在前。

  上世纪80年代,苏州抓住农村改革的机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开创了由农到工的“苏南模式”。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开启了特殊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模式--该园区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国际项目。自1997年至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由新加坡政府负责管理。苏州工业园区因其特殊的管理机制,成为苏州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阵地。而苏州也从该工业园区的管理中获得技术外溢,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城市之一。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包括1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5000多个跨国项目,也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的本土企业。

  现在的苏州,拥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全国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城市。同时,苏州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高,金融生态良好,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数据显示,苏州经济多年占据全国第五。然而,2012年、2014年,苏州先后被天津、重庆超越,形成了前方差距拉大、后面追兵紧逼的局面。那么,苏州未来能否保住全国前十的位置?

  从拼体力转向拼体质

  苏州是中国经济重镇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因其经济成长的成功经验,一度走出了多个正省部级领导官员,有“省长摇篮”之称。此前多年,苏州虽不是副省级城市,但因为经济的重要性,其市委书记职位也一直由省委常委兼任。资料显示,自1994年12月至今,苏州的“一把手”均由省委常委兼任。现任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也在今年11月22日进入江苏省委常委行列。

  据悉,9月26日,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作报道时指出,苏州要顺利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

  提出这样的目标,其背后自然有坚强的保障。

  今年10月下旬,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发布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苏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苏州经济呈现出四大亮点。先进制造业成为稳增长重要支撑,前三季度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1097亿元,同比增长2%。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加速成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实现倍增,增长1.8倍。

  高技术含量产业比重在提升,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8709亿元,同比增长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7%,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呈现较强盈利能力。1月至8月全市高技术服务业营业利润率达到15.0%。

  动力转换新经济力量在增强,网络销售热度不减,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零单位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84.7亿元,同比增长30.1%,高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幅23.4个百分点。“互联网+”模式催化软件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1.6%。

  创新成果持续显现,1月至8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27万件和1.06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8.0%和73.6%。新型孵化机构加快培育,今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截至9月末,全市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32家,占全省的34%。

  “苏州经济增长未来会面临较大压力,但总体来看,保持高位运行的难度不大。”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学者祝慧丽说。

  她认为,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苏州市进入了产业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她说,一直以来,苏州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其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国家率先发展东部的优惠政策,有着很强的区位优势。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开始崛起,它们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吸引了较多的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例如电子信息产业,它原本是苏州市的传统支柱型产业,而今很多这方面的企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比如重庆。不过,苏州毕竟是经济巨人,加上应变能力强,未来的苏州经济,仍然会位列全国前茅。

  祝慧丽认为,苏州经济发展,已经从拼体力转为拼体质。苏州市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宜居”城市,吸引高端人才,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加强与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尤其是要全方位融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当中。

  武汉市,2016年GDP预计达1.17万亿元 工业仍是经济增长引擎

  《小康》记者 訚洪

  201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成为我国中部首个万亿大城。2015年,武汉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905.6亿元,GDP总量在全国城市位居第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副教授颜昌盛预测2016年度,武汉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或达1.17万亿元,连续三年增长。

  201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成为我国中部首个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2015年,武汉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9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GDP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位居第三,位列广州、深圳之后,继续超成都、杭州、青岛。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已经是国家层面的超大城市。“十二五”期间,武汉的高铁网已经形成通达多个国家中心城市的8小时交通圈,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铁路四大路网主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是中部其它区域不能比拟的。作为教育强市,武汉的89所高校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位居全国第一。2005-2015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增幅达到了387%,大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现有一线城市。

  武汉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今年3月,投资15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项目在武汉光谷破土动工。这是武汉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未来将建成全球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海量手机、电脑将用上武汉造“中国芯”。

  10月24日,武汉市统计局发布信息显示,武汉市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多重利好因素下,经济运行呈现逐步加快向好趋势,前三季度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副教授颜昌盛接受《小康》记者专访时称,2005-2015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增幅达到了387%,大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现有一线城市。预测2016年度,武汉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17万亿元,连续三年增长。

  根据前三季度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情况,不难看出,武汉GDP增速回升主要得益于二、三产业的共同推进。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4.9%和64.2%。其中,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5.0个百分点。

  同时,武汉经济新动能也在持续增强。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8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2%,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6个百分点。SUV、显示器、光缆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均超过两成,产量分别达到了44.22万辆、1696.06万台和3953.45万芯千米。

  武汉市统计局负责人表示,经济运行呈现逐步加快向好趋势,体现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稳、工业生产出厂价格降幅收窄、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领先,以及财政信贷保持两位数增速等,这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属难得。第四季度仍面临较大挑战,需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和科技创新,努力巩固壮大积极变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武汉造”

  因制造而兴,又因制造而困。近现代工业重镇--武汉和制造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逐渐边缘化,“大武汉”盛名难副。

  经历了辉煌和坎坷之后,武汉这座曾经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发生了“蝶变”,如今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也在崛起,武汉正全力打造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武钢曾是武汉纳税第一大户,“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而今,武汉产业结构已由过去“一钢独大”,发展到目前的五大千亿元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能源环保。

  2015年,武汉重化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3.82个百分点,同时,武汉工业增加值增速却高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刷新了历史纪录。在过去的5年中,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了近两番,以每年1500亿元到2500亿元的速度增长,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呈现出GDP总量扩张快、GDP排名上升快、工业增加值进位快的发展态势,重返20世纪80年代因工业而全国知名的历史地位。

  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全球最大的光钎光缆生产基地。烽火通信、长飞光纤等数十家本土“智”造企业扎根,IBM等100余家世界领先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争相落户。

  随着要素不断集聚,全球首台常温常压储氢氢能汽车、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和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设备、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3DNAND存储器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诞生在武汉。这些都成为“武汉造”的新名片。

  武汉市市长万勇说,到2025年,武汉将实现工业增加值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3.5万亿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行业规模、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企业,在部分领域引导全球技术发展潮流,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武汉大力实施“创谷计划”

  9月6日,武汉江夏,上汽通用武汉工厂,第50万辆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

  9月17日,全球首台常温常压储氢汽车“泰歌号”在武汉扬子江汽车厂区面世,破解了氢气难以常温常压储存的全球性技术瓶颈。

  10月28日,全国首家专业化、产业化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公司--中铁磁浮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在武汉挂牌成立。

  近几年,武汉引进上汽通用、东风雷诺、神龙三厂、东本二厂、80万吨乙烯、武石化炼油扩产、联想MIDH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给武汉经济带来源源活力。

  目前,武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000家,是5年前的3倍,居中部5省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五。

  然而,武汉要成为产业引领性城市,则需要“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2015年,武汉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向海内外英才发出邀约。公布的首批60人名单中,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工作经历,掌握国内外领先的核心技术,部分技术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如著名材料科学家程一兵,将可瓷化塑料用于制备防火电缆,为世界首创。2015年,武汉设立的首期规模为102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已撬动社会资本126亿元,投资项目337个。

  经营多年的光谷和东湖新区开始双星闪耀。光谷GDP已占据武汉半壁江山。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114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光谷综合实力居全国第3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

  武汉以“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创谷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10个以上“创谷”。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让千军万马迸发创新创业活力,让城市尽快成为创新乐园、创业家园。从武汉的发展速度看,是创新使城市有人才,持续创新正在带来武汉的结构转型升级,更是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认为,作为工业重镇和科教中心的武汉,坚持创新驱动,正在实现从传统工业向新产业新业态转型升级。89所高校和百万名大学生汇聚于此,让武汉这座城市充满着创新的活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