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12座“万亿俱乐部”城市年终盘点(二)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阿里巴巴,互联网+,GDP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03 14:40
--12座城市贡献了全国GDP的1/4
成都市,2016年GDP预计达1.16万亿元 “成都引力”正在加强
《小康》记者 韩静
“成都引力”正在加强,自去年以来,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的成都,日渐成为双创沃土,现在成都的产业经济凭借着草根精神,完成了从“成都制造”到“成都创造”的精彩一跃,在今年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成都不仅在投资总量上继续保持领先,投资增速亦开始发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的城市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四川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新世纪之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被寄予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厚望,成都开始站在西部地区的高度来思考自身的城市定位,并一直致力于巩固和提升其在西部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到“十二五”,成都更是利用机会与压力赛跑,目标致力于向国家级城市进军,最终在2016年4月,国家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如愿以偿的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新身份的确立,成都在经济、科技、文创、对外交往、综合交通等“五大维度”的发展力度愈发强劲。目前,成都已是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并被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
而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但要看他的经济总量规模有多大,还要看发展的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就是说,看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水平,经济指标和民生改善是两大落脚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拿到国家级城市“入场券”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作为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经济跨越万亿门槛的同时,成都和全国一样,正同步迈入新常态,发生着一系列具有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
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98亿元,增长7.5%,增速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23.9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00.4亿元,同比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为4.3:42.2:53.5。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成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5.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投资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3.9亿元,同比增长15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32.6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工业投资1629.6亿元,同比增长3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89.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998.8亿元,同比增长6.1%。按照这样的增速,成都在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1611.29亿元。
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成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钟怀宇表示,成都前三季度增速,基本上属于稳速发展阶段,这是由成都市本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决定的。在这期间,成都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投资增长成为成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成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特点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升和第三产业本身发展的加速,体现出了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钟怀宇认为,正是投资的稳定增长,使成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相对的中高速发展,这也将成为成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秘笈所在。
钟怀宇说,经济转型是全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成都也是全国各地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路径。同时他也强调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叠区和结合部的成都,在地理空间上具备成为联动两带枢纽的客观有利条件。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还需要长江经济带的强力支撑,因而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提质保速,惠及民生
经济新常态下,成都的宏观侧面的经济发展应如何提质保速?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看来,当前,成都经济总量已迈上了万亿级台阶,抢抓成渝城市群规划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多重机遇是当前成都发展的主要方向。
11月23日,唐良智在实地调研“蓉欧+”战略实施和自贸区建设情况时强调,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蓉欧+”战略,加快自贸区建设各项筹备工作,构建成都对外开放通路大格局、开放大格局也将成为成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社会民生事业方面,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立下的219个民生实事项目全年预算投入300.1亿元,其中43个民生实事项目已提前完成,包括建立了食品风险监测哨点210个、完成了红星路和老川藏路综合整治及一环路府青路立交改造等,其余项目则进展顺利,预计在年底前完成。
除此之外,自2014年3月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都在发生工商注册便利化的事情。“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是具有成都特色的五项改革内容之一。成都打出的组合拳还囊括了“先照后证”“放宽名称登记限制”“小额备案”和“信用监管”等方面。
对于成都市民来说,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改变,如今互联网的甜头惠及百姓,民众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享受优质城市服务。随着“小街区”规制的全市推行,出门步行15分钟,成都市民就能完成快递收寄、买菜、交水电气费的各类基本生活需求。而代表着成都文化内核、具有鲜明成都印记的一批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也陆续投入使用,进一步丰富了成都市民的文娱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交通出行、环境建设,教育配套向来受市民关注。化解入园难,让孩子们能就近上学,这也是成都市一直努力的民生工程。按照计划,2016年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提升工程,将建成公办幼儿园300所。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376个,其中已建成282个。在学生补助和资助方面,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免费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截至9月底资助人数120.31万人。
钟怀宇告诉《小康》记者,未来成都的城市街区和建筑打造风格,将在规划建设中融入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元素,以此让文化融入生活,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针对日后成都经济面临的挑战,钟怀宇提出建议,在对内发展方面,成都要紧紧依靠长江经济带,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重点应该是承接国际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集聚国内外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打造制造业高地。在对外开放方面,他建议,围绕外向型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需要,打造高水平、具有示范意义的对外开放平台,包括内陆自贸区,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和国际信息中心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方面,要不断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把成都打造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杭州市,2016年GDP预计1.1万亿元 集聚全国1/3电商网站
《小康》记者 张玉荣
10月24日下午,2016年前三季度杭州经济数据出炉:杭州GDP增速10%!纵向与以往数据对比,这是从2015年二季度至今杭州连续6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横向与其他城市对比,今年上半年,杭州GDP增速10.8%,已位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G20峰会的举办地杭州,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骄人的经济发展成绩。2015年,杭州成为中国第10个GDP迈入“万亿”方阵的城市。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浙江省会,省区域经济版图中最重要一极,杭州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目前杭州集聚了全国超过1/3的电子商务网站,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总部也位于杭州。
在近日考察阿里巴巴集团和梦想小镇时,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强调,杭州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真正把杭州打造成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人文美的美丽家园。
谜一般存在的“杭州现象”
今年年初,杭州市市长张鸿铭在《2016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5年杭州全市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城市,比上年增长10.2%,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
2016年10月24日下午,2016年前三季度杭州经济数据出炉:杭州GDP增速10%!
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和杭州步入“万亿方阵”之后的持续两位数增长。虽然相较于2015年10.2%、今年一季度10.3%、上半年10.8%增速有所回落,但在高位基数之上仍保持高速增长。按照这个增速,2016年GDP的增长率肯定会高于10%,总量数据也肯定可以高达1.1万亿元。
纵向与以往数据对比,这是从2015年二季度至今杭州连续6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而横向与其他城市对比,今年上半年,杭州GDP增速10.8%,已位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
“经济的成绩单令人惊艳,可以说是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吕永刚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出人意料,原因是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现在增速能达到10%以上的地区只有贵州等少数地区,省会城市由于经济体量大,保持高速增长更为不易。东部地区在全国率先遭遇“经济新常态”,率先开始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经济增速普遍不高。杭州GDP连续10%以上的增长是一种谜一般存在的“杭州现象”。
所谓情理之中,吕永刚谈到,如果梳理杭州发展的经济脉络,会发现这种“杭州现象”并非不解之谜,而是杭州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2015年,杭州GDP中第三产业的增速高达14.6%,其中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业、以高铁枢纽经济为代表的物流业、以“全域旅游”为代表的旅游业以及房地产经济的拉动等,成为驱动杭州服务业的主力军。杭州传统产业体量不大,特别是制造业存量相对于江苏、上海有不小差距,这种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中,对传统产业进行存量调整的压力较小;加上全国经济“省会现象”,杭州“特色小镇”得风气之先等都有重要体现。
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2016年年初,杭州市统计局副局长应利丹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杭州市在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先行一步,产业结构正向中高端迈进。
现代服务业、信息经济是杭州的“招牌菜”。今年杭州前三季度GDP三产占比为2.7:36.2:61.1。也就是说,杭州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了61.1%。60%是一道坎,一旦迈过去,意味着杭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超过这个比重。
前三季度,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865.77亿元,增长23.1%,高于GDP增速13.1个百分点。拉动了信息经济的“快跑”的行业显示为: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集成电路。
“信息服务业可谓一枝独秀,以阿里为龙头的互联网经济进入了集聚爆发期,杭州在全国率先发力信息经济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杭州在发展信息经济方面持续发力,现在到了‘摘桃子’的时候。”吕永刚分析说。
前三季度,杭州出口总额2456.12亿元,增长7.8%。值得一提的是,实现跨境电商出口43.56亿美元,占杭州市出口的11.6%。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杭州几乎每个区都有跨境电商产业园,它们正在推动整个城市加速发展。
此外,杭州高端工业持续加快、特色农业较快发展、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创业创新不断强化。总体而言,在跨入“万亿俱乐部”之后,杭州产业结构“优二进三”的动力转换不断在加速。
吕永刚分析说:市场化水平高,是杭州也是浙江最大的体制优势,未来需要通过改革深化进一步强化;互联网经济发达,是杭州产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未来需要在政府精准服务、在城市环境塑造特别是对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和服务上进一步做实、做优,着力集聚、培养一批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实体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之根,未来杭州需进一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一批具有前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速奔跑的“创业之城”
电商之城、旅游胜地、峰会城市,除了这些城市标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业者聚集杭州,各类创业“小镇”应运而生,创业成为杭州新的城市标签。
近日,在调研阿里巴巴集团和梦想小镇时,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说,创新是杭州最鲜明的特色,杭州始终将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始终将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浙江近年来倡导的特色小镇风靡全国,杭州可以说得风气之先,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谷、西溪谷、传感谷这些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沉淀,也逐步开始产生效益,特别是对杭州信息产业等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支撑作用。”吕永刚说。
在杭州这座人口901.8万,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充满“创新创业”气息的城市,根据此前公开的融资数据,在2016年,有超过580亿人民币的资金涌入杭州的创业项目当中,它们所青睐的项目主要来自于电子商务、企业服务、金融等。就在不久前的11月23日至24日,2016中国投资年会在杭州市举办。此次峰会探讨在“创新创业时代”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智慧城市等产业核心话题。国内知名投资机构、逾百家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参与了峰会。
吕永刚认为,目前,杭州基本形成了适宜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例如政府甘做企业的“店小二”,为企业服务而不是干预经济;互联网领域集聚了像阿里这样的龙头企业,加上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以及各类创新创业企业,“‘物种’丰富、竞争充分、共生近化、新奇涌现”。
南京市,2016年GDP预计达1.05万亿 中小微企业发展突出
《小康》记者 陈远鹏
前三季度,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70.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继续保持今年以来8%以上的稳定发展态势,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5个、0.1个百分点,南京市2016年GDP预计达到1.05万亿元。
南京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其常住人口为821万人。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里,南京被定位为唯一的特大城市。
而在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南京的城市发展定位从“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升格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并新增了“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显现出南京在未来国家战略格局中将承担更大作用。
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跨入万亿有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南京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京实施方案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经济发展由投资导向拉动,逐步转化为需求导向和技术驱动。
体现在数据上则是在前三季度中,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70.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继续保持今年以来8%以上的稳定发展态势,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5个、0.1个百分点,南京市2016年GDP预计达到1.05万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976.31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4423.39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72.6%。
“南京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南京跨入万亿城市的坚实基础。”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于润说,“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企业生态研究中心对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中,2015年和2016年,南京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势头好于江苏大多数地级市,指数排名位居江苏13市前列,表明宏观经济下行态势下,虽然全国经济走势依然严峻,但相对而言,南京市的经济发展还算比较乐观。”
中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资料,前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14万人,累计扶持大众自主创业1.26万人,带动就业9.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8%。
水陆空交通发达 高速公路网密度全国第一
人们常说: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南京的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力推动了南京的快速发展。早在2014年,南京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就已达612.973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9.31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陆路交通发达,南京市的航空、水运也不断发展。南京是中国兴办民用航空最早的城市之一,先后共修建过13个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国家主要干线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已开通通往70多个国内主要城市、3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的近150条航线。
水运方面,南京是中国重要的航运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主要港口有南京港和浦口港。其中,南京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国家重要的主枢纽港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港区范围208公里,有257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44个。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建成,使5万吨级船舶可直达南京,货运通过能力提高1倍以上,全球90%以上的船舶能够靠泊南京港。
从2005年9月3日正式运营第一条地铁,到现在南京已经有6条线路,121座车站,线路总长225.4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240万人次,地铁线路长度居大中华地区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世界第12位。
铁路方面,南京是连接华北、华东和华中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国家东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中心,是国家四纵四横铁路格局中南北、东西干线的重要交汇点,全国路网格局重要枢纽。
教育资源丰富 每4人就有一个大学生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1%。
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国领先,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6.11%,在副省级市中列第1位,低于北京(31.5%),高于上海(21.9%)。在南京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有209.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6.12%,相当于每4人就有一个大学生,相比江苏每10人有一位大学生和全国每11人有一位大学生,大幅领先。
这与南京高校密集密不可分:南京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4所,在校大学生70.23万人,研究生培养机构31个,在校研究生10.30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居中国第一,每万人拥有在校研究生数量居中国第二,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三。
青岛市,2016年GDP预计达到1.01万亿 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质量
《小康》记者 陈远鹏
青岛市作为环渤海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其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万亿元。一方面,表明青岛市继广州、深圳、武汉、杭州和成都之后,将成为第5个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青岛市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时期。
青岛市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是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
青岛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数据之中:前三季度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15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7%。其中,海洋经济增速达到13.7%,高于全市GDP增速6个百分点。
2016年GDP预计达到万亿 经济将转向中高速增长
从青岛市政府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来看,青岛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15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7%。按此计算,2016年GDP达到万亿已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在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27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120.7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3758.91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2.6%。
“青岛市GDP跨入万亿预示着青岛市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时期,GDP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将明显提升。比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持续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升起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道。
青岛市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需要注意的有哪些?对此,周升起认为一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应着重在品牌、人才智力、技术标准、城市治理等方面,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要产业错位发展与分工合作,在继续做大做强自身特色产业、优势行业的同时,要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拓展的发展趋势,要坚决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意识,通过合理的生产工序分工实现合作共赢、合作发展。
区位优势明显 海洋、观光业数据抢眼
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也是环渤海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创新中心。
今年以来,随着青岛市“一带一路”、“国际化城市”战略步伐的加快,青岛机场口岸新开通青岛至法兰克福、墨尔本、旧金山3条洲际直航航线,年底还将开通青岛至温哥华洲际航线,实现向“东北亚区域枢纽机场、面向日韩门户机场”建设的目标。
目前,青岛机场共有通往韩国、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30余条航线运营,航线布局遍布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洲12个国家的21个城市,每周进出港航班超过490架次。
“青岛市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优越的港口交通基础设施使得旅游观光业和海洋产业在全市经济数据中十分抢眼。”周升起介绍道,青岛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在前三季度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13.8%,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增速达到13.7%,高于全市GDP增速6个百分点,港口物流运输业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列全球第6位,旅游观光业占山东省旅游收入的1/3。
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10月2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把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新引擎、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面向亚太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合作门户。
《纲要》里多处明确提及青岛。《纲要》指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战略前沿,也是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山东半岛地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对青岛而言,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一条重要轴带就是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发展轴,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要建设快速客运铁路。
与此同时,在“胶东国际机场”、“地铁1-3号线”和疏港高速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助推下,青岛前三季度市交通运输业投资349.4亿元,增长25.9%,快于全市投资增速12.8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5%,提升0.7个百分点,为加快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万亿俱乐部”仅一步距离的城市--长沙市、无锡市 2016年都将步入9000亿行列
《小康》记者 张玉荣
在湖南省域经济中,处于“一核”独大的长沙,势头迅猛,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话语权”不强的无锡,则独辟蹊径,着力打造“智慧名城”。
“万亿俱乐部”各有各精彩,你追我赶,各有各招。在俱乐部门外,有两个城市则只差临门一脚,长沙和无锡。一个是中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一个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沙,湖南省省会,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有着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简称“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无锡则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在杭州、南京、上海等边三角形的中心位置,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分化将持续进行。只差“临门一脚”的这两座城市,各有各的精彩。在湖南省域经济中,处于“一核”独大的长沙,势头迅猛,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话语权”不强的无锡,则独辟蹊径,着力打造“智慧名城”,成效显现。
“临门一脚”,值得期待
“星城”长沙,幅员辽阔,占地1.1819万平方公里,全市常住总人口743.18万。当前政府一二把手分别是: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年初,市长胡衡华在《2016年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5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0.13亿元,增长9.9%。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
据长沙市统计局最新消息,2016年前三季度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0.32亿元,同比增9.1%。虽然比预期可能有点低,但保守估计,按照这个增长速度,2016年全年度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不会低于9284.55亿元。
对于长沙取得的已有成绩,湖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童中贤对《小康》记者说:“长沙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加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和降成本,开足马力领跑发展新常态,以务实举措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精彩开局。”
相比于长沙,无锡的面积更小、人口更少,4628平方公里,651.1万人(2015年),现任领导市委书记李小敏,市长汪泉。和长沙一样,无锡同样注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将建7条地铁,“三主四辅”实现无锡交通一体化。
据无锡市统计局报告,2015年无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09万元。据最新统计,2016年1-3季度,无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2.19亿元,同比增长7.5%。按照这个增长率,保守估计2016年年底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57.13亿元。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吕永刚分析说:无锡进入“万亿俱乐部”之后的发展势头值得期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度推进,经过艰难蜕变之后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以物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地区主导产业;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与上海、苏州、南京形成差异化优势;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独特地位更加不可取代,在江苏沿江城市群建设中扮演中心协调角色;民营经济更加发达,全面超越传统苏南的“国际代工”,进入“民富”型发展模式。
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湖南集全省之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且一直努力的进行中。已经通车的沪昆高铁,京广高铁,以及规划中的厦蓉高铁,长沙会成为三条高铁汇聚的大城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沙近年来更是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满怀激情地说:“长沙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把党代会的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跳起来摘桃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回顾过去5年,易炼红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转型阵痛和城市治理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长沙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由5000亿元跨越至9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深化改革440多项,行政审批提速50%;1753万平方米违建消失殆尽,2042公顷“绿色”拔地而起;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市。
易炼红说,未来长沙将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推动长沙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到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童中贤向《小康》记者分析说,长沙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谋势而动,是善谋的结果,也使长沙获取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跻身‘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成为‘一带一部’首位城市。湘江新区获批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长沙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新晋为国家级开发区……”
无锡:打造“智慧名城”
被誉为“百年工商城”的无锡,也是现代工商业高地。无锡是国内最早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城市之一。自2010年起,无锡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今年,名称更改为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影响力不断增加。
2016年10月31日,2016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举办,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代表出席。2009年,无锡已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物联网从概念层面走向实际应用、从技术研发走向成果转化、从政府倡导走向市场主导,物联网的引领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谈及物联网在无锡产业中的定位,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表示:“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切入点,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点,将为无锡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提供支撑。”
三“点”交汇,赋予了物联网在无锡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中的清晰定位。而谈到无锡物联网的未来,李小敏表示,无锡将打造物联网发展的技术高地、产业高地、应用高地,成为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向着“智造强市”、“智慧名城”奋力迈进。
物联网产业不仅本身可以成为城市增长新引擎,更为重要的是,能为无锡制造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助力无锡打造“智造强市”、“智慧名城”。吕永刚谈到具体路径举例说,可以结合苏南城市群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在无锡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领域,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在形成经验后运用市场化方式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