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一)

  •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关键字:政治,唐纳德·特朗普,特雷莎·梅,朴槿惠
  • 发布时间:2017-01-04 15:18

  我们认识人,通常是从面孔开始。

  认识社会与世界,亦然。

  人类社会是由一张张面孔组成的,这些面孔或喜或悲,或笑或泣,或慈或怒,或忧或疑。

  我们通过一张张面孔认识世界,也通过一张张面孔记忆历史。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许多新面孔,送走了许多老面孔。这一年,我们看到一些老面孔的新变化,也看到很多曾经的新面孔在慢慢变老。

  本期介绍的面孔,多是为政者。

  在这一年间,其中一些面孔令我们印象深刻:他们或是拥大国之力,往来五洲,纵横捭阖;或是守一方水土,顺天应道,安邦徕民。他们会被载入历史,以他们所期的方式。

  同样是在这一年,另一些面孔则给人以不同的印象:他们或是本已位高权重,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或是虽有远志宏愿,却出师未捷,败于“轻”“骄”。他们亦会被载入历史,但或许是以他们不喜的笔触。

  时也,运也,命也。

  虽是为政者,却非人人都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一年之间,一张张面孔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可能少有雄才,英年得志,但却在关键时节误判大势,倾覆全局;他们可能初心良善,发愿治国,但却惑于身边亲信,亡失民心;他们可能历尽曲折,终掌朝柄,正待施展抱负,却陡然祸起萧墙,怀忧去国。

  还有的人,喜者喜之,恶者恶之,谤誉交抵,赞否两分。对他们的评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正如任何时代一样,今天的世界同样有站在历史对立面者。他们悖于天下大势,沉迷于眼前利益,执拗于私心盘算。对于这些人,历史也会给予他们应得的结果。

  正是这一张张面孔,融汇为历史的河流。我们也正是要从这些人身上,观察世界,体会历史。以千余百字为从政者“画像”,殊非易事。如有疏漏谬误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特朗普:靠推特治国?

  ·本报记者 熊争艳

  尽管顶着“美利坚分裂总统”的嘲弄,唐纳德·特朗普仍然没有悬念的成为美国《时代》周刊2016年年度风云人物。

  有近百年历史的《时代》确实镜像式地反映了时代的流变。特朗普迅速攀升的影响力从这本杂志的封面可以管窥:自2015年8月31日特朗普首次登上《时代》封面,16个月以来已九次登上封面,包括问鼎年度风云人物。

  这意味着什么?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堪称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位12年,才九次登上《时代》封面。而这一纪录被还没有正式宣誓就职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轻松追平。

  仔细研究这九个封面就会发现,几乎没一个正面形象。2015年有两次是特朗普的背影,2016年大多充满了冷嘲热讽:比如,8月22日的封面,他被描绘成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棒,主题为“崩溃”;10月24日的封面,“这支冰棍”已融化为水,主题是“全面崩溃”;直到12月当选年度风云人物,配文评价“很难衡量他带来的断裂,这个房地产大亨和赌场拥有者,后来又是真人秀明星和挑衅者……特朗普攻击真相和逻辑,他自己非但毫发无伤,反而更加强大”。

  在美国另一本杂志《福布斯》刚出炉的“2016年度权力人物排行榜”上,特朗普名列第二、仅次于俄罗斯总统普京。

  对于美国传统媒体给予的关注和评价,特朗普显然是不满意的。他一度在“推特”上发文:“如果媒体能准确、体面地报道我,我在‘推特’上发文的理由就少多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

  在他看来,以“推特”和“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才是自己真正心仪并倚重的“武器”。正是通过它们,特朗普才搅动了舆论场,搅动了美国乃至世界政局。

  自2009年3月注册账号至今,他已发送约3.41万条推文、约2000张照片和视频,平均每天发送12条推文,拥有1740万粉丝的特朗普曾很得意地说粉丝赞他为“140个字的海明威”。

  2016年早些时候,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对特朗普推文的分析显示,他使用“伟大”、“输家”、“赢家”、“愚蠢”等词汇的次数是其他总统候选人的两倍。特朗普推文的目的显而易见:招徕拥趸,攻击对手,让剩下的美国人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大量特朗普给不出答案的问题。

  而当选总统后,他在“推特”上依然故我。延续“简单直接粗暴”风格的推文,或吸引眼球,或转移视线,或制造悬念,或混淆是非。有些充满“政治不正确”,甚至引发外交纠纷,他却不以为然。

  “得社交媒体者得天下”。然而,靠“推特”打江山的特朗普,真的也要靠“推特”治江山?

  美国国务院内网论坛近日出现一个题为《推文算不算政策》的帖子,发帖人是一位中层外交官,他写道:“我一直把美国总统在演讲及新闻发布会上说的任何话以及其他言论当成政策,从未犹豫过……但是推文呢?”

  让美国乃至世界不安的,不只是特朗普“不正统”地使用社交媒体。

  “特朗普让人回想到民粹主义的过去。”《时代》周刊如此评价。

  在当代美国,左翼和右翼两种民粹主义都在强化。很多人认为“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桑德斯旋风”是左翼民粹主义的表现,而右翼民粹主义则先有茶党运动,后有“特朗普现象”。大量研究显示,美国当代政治两极化程度是二战以来闻所未闻的,而两极化对于政治发展极为不祥。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则表示,特朗普个性鲜明,雄心勃勃,渴望名垂青史。在他看来,特朗普“要么可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要么可能会失败得非常凄惨,但就是不会介于二者之间”。

  杜特尔特:用拳头说话

  ·本报记者 杨天沐 发自马尼拉

  马尼拉湾边的黎萨公园挤满了支持者,黑压压的人群把目光对准一个方向,他们挥舞着画有拳头的标牌,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杜特尔特”的名字——这是2016年5月菲律宾大选中一场竞选集会的现场。彼时,仍是达沃市长的杜特尔特站在看台中央,他举起拳头面对20万支持者宣誓:“那些涉及毒品交易的家伙……我没有耐心,也没有所谓的‘中间地带’,要么你杀了我,要么就是我杀了你们这些笨蛋。”话音落下,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呼喊声。两天后(5月9日),选举结果显示,杜特尔特以历史上最高票数当选菲律宾总统。

  对菲普通民众而言,这是一个众望所归的结果。

  在菲律宾,人们把杜特尔特称为他们的“Ang Huling Baraha”(最后一张牌,唯一的希望)。与只会夸夸其谈的对手不同,杜特尔特会挥舞着自己的铁拳打破陈旧而腐朽的枷锁。

  比如,“种子弹”。

  “种子弹”是个不可思议的词语,随着机场工作人员将手伸入旅客的行李箱,子弹就像“种”出来一般,出现在安检的扫描仪上。等待无辜受害者的要么是因“非法携带弹药”而导致牢狱之灾;要么就是乖乖交上钱来,让这些罪犯放你一马。受害者的故事连篇累牍地在媒体上播发,然而阿基诺政府就像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任由罪犯横行无忌。

  但杜特尔特就任总统五天后,在他的一纸命令下,长期都没有得到解决的“种子弹”事件就此在菲律宾消失。

  人们拥护杜特尔特,是因为认为他会实现自己的诺言,他会带来改变。即便在打击毒品问题上,他的反对者遍及全球,但他仍然强力出击。

  不过,杜特尔特也并非“蛮干”。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杜特尔特在扫毒过程中的人权问题表示担忧,而鉴于美菲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杜特尔特则摆出了新招式:将奥巴马的人权攻势化解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和奥巴马共同出席的东盟峰会上,杜特尔特一边展示一张一个世纪前美军士兵杀害菲律宾人的照片,一边说:“让我来跟你们谈谈人权。这是我们那些被他们(美军)杀害的先祖,我们为什么要现在讨论人权问题?如果要讨论就要讨论人权问题的全部。”

  此外,他多次指责正是美国的行动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他们(美军)冲进伊拉克,杀了萨达姆。看看现在的伊拉克,看看现在的利比亚……中东的人们走投无路才会产生恐怖主义。”

  凭借他独特的方式,杜特尔特撑过了一系列攻击,直到12月2日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一通电话。

  根据杜特尔特回忆,特朗普这么对他说:“我知道你担心美国人要批评你(的扫毒政策)。你做得很好,继续保持下去,不要管他们。”

  如果说西方批评者是杜特尔特最强大的外部敌人,那么菲律宾参议员莱拉·德利马和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则是他最难缠的政敌。

  杜特尔特就职总统没多久,德利马主导的参议院司法与人权委员会即展开针对他强硬扫毒的调查。与此同时,罗布雷多也多次公开在媒体上就扫毒、恢复死刑、降低犯罪责任年龄及安葬前总统马科斯等问题上与杜特尔特公开唱反调。

  由于参议员和副总统为民选职位,无论杜特尔特有多大权威都不可能将她们(两人都是女性)解职。一些分析师曾认为杜特尔特恐怕将不得不忍受6年的攻击,直到下一次大选。

  但未曾想,杜特尔特在以快制快与两个对手过招的同时,抓住她们的破绽“一招”解决对手。

  9月19日,早已达成院外沟通的参议院投票决定德利马不再担任参议院司法与人权委员会主席一职。失去这一职位的德利马再也无法动用自己的权力,仅仅能作为参议员投票而已。

  12月4日,或许是不堪杜特尔特要求其不再参加内阁会议的羞辱,罗布雷多宣布辞去“住房与城市发展协调委员会主席”这一内阁职务。次日,杜特尔特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辞呈。失去了内阁职位的罗布雷多仅仅保留副总统之位,她的“反杜”之路势必将声势大不如前。

  铁拳破枷锁、太极化霸权、咏春克政敌。三种拳法,应对三类敌手,杜特尔特看上去游刃有余。2016年即将过去,而杜特尔特的舞台才刚刚开始。

  特雷莎·梅:“成败在于脱欧一举”

  ·本报记者 桂涛 发自伦敦

  这个女人不简单。上任至今五个月,英国历史上第二个女首相特雷莎·梅已经充分展露了她的坚毅性格、政治野心和强硬手腕。

  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决脱欧,前首相卡梅伦突然宣布辞职,令世界哗然。英镑狂跌,保守党和反对党工党内讧不断,精英与民众争吵不休,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出现分离呼声,英国与欧盟就脱欧的程序、价码各执一词……作为当时保守党内领袖的争夺者之一,59岁的梅在一番争夺后最终成为保守党党魁、接任首相。

  梅的当选是公投脱欧后“风雨飘摇”的英伦三岛对稳定的追求和传统上保守主义的回归。与卡梅伦相比,梅在上任时是一位“高龄首相”。有几件事可以管窥梅的个性:她在极富挑战性、被称为“政客坟墓”的内政大臣的职位上任职6年,成为英国政坛半个世纪以来任此职时间最长的政客;近年来欧洲大陆频遭恐怖袭击重创,而自她2010年担任内政大臣以来,英国未发生过大的恐怖袭击事件,包括通过了伦敦奥运会安保的“大考”,这也成为其辉煌政绩的重要部分。

  梅很早就表现出政治雄心。据她的好友们回忆,梅年轻时常常向她们吐露自己要当英国第一个女首相的雄心壮志,而当撒切尔抢先她一步实现这个目标时,梅表现得十分懊恼。

  与此前担任内政大臣时的低调、谨慎不同,她入主唐宁街10号后的首次人事任免显露出她在用人上的魄力。接任首相当天,梅就紧锣密鼓开始任命新内阁成员,两天内就雷厉风行地完成了组阁。英国媒体用“无情”“血洗”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次内阁重组。卡梅伦政府22名内阁成员中,仅有四人职位不变,而包括已任职六年的财政大臣奥斯本、司法大臣戈夫在内的多名重量级政客被踢出内阁,成为保守党人微言轻的“后座议员”。舆论称这是“英国人记忆中‘最大手笔’的几次内阁重组之一”。

  梅和历史上为英帝国崛起奠定基础的伊丽莎白一世有许多共鸣。梅曾在接受采访时引述伊丽莎白一世的话:“我知道我有一个无力且柔弱的女性身体,但我有一个国王的胆识。”

  在梅上任后,她真正的性格与喜好逐渐呈现在公众眼前:她最喜欢的书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认为自己会为自由献出生命,她讨厌“事实上”“恰当的”这些被滥用的词汇,想要作为“带来改变的人”被记住……

  梅的政治雄心也逐渐显露。与撒切尔夫人不同,她在就任后第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显示出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的“左派”色彩:关切民生,承诺通过深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所有人都能从国家的发展中享受到好处。她在国内政策方面的“第一把火”烧向教育,期待教育改革为国家带来公平,强调精英治国;在外交方面主导英国在中东地区趋近沙特,划清与前任政府的界限。

  但其实归根结底,梅成为英国首相是因为脱欧,她就任期间最大的任务与挑战就是脱欧,她将如何被写入英国历史教科书也将取决于脱欧。

  可以预料,她在一百年后被人提起时,将以“脱欧首相”的头衔出现。

  从梅就任以来,她在内阁中牢牢掌控脱欧问题上的主导权,并与议会对峙,争夺打响“脱欧发令枪”的权力。不论是在下议院还是在公开场合,她谈起脱欧总是信心满满,言必称要带给英国成功的脱欧,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拿出清晰的“脱欧路线图”。支持者说,她成竹在胸,只是为了不提前暴露脱欧谈判中的底牌,因此守口如瓶;反对者说,其实她和所有人一样,对如何脱欧也是一片茫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昂山素季:“在野不易,执政更难”

  ·本报记者 张云飞

  “在野不易,执政更难。”

  这八个字作为年终总结送给缅甸领导人昂山素季,可算相当贴切。昔日,昂山素季被广誉为“缅甸女神”。如今,她正彰显走下神坛的真实本色。

  无论是鬓角新添的白发,还是脸上新刻的皱纹,分明折射出缅甸2016年国家的变迁和政坛的风雨。

  眼下,昂山素季面临着巨大国际压力。过去很多年间,国际社会给予她的是同情、支持和赞誉。而2016年,罗兴亚人问题又起,昂山素季作为执政者,受到多方面的批评和施压。就连东盟兄弟国家马来西亚总理都在官方集会上发表讲话批评缅甸的相关政策。缅甸政府发言人则对此予以驳回。

  12月19日,东盟外长聚集仰光,举行一次非正式会议。昂山素季就若开邦宾格里问题向东盟外长会议做出缅甸解释,以争取一贯奉行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东盟国家理解。

  2016年,由于这一问题,昂山素季先后取消了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访问。而为了解决有关问题,8月23日,昂山素季推动成立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为主席的若开邦事务顾问委员会。这一新举措又引起包括若开民族党在内的多个政党及一批民众的不满和反对。昂山素季受到来自国际国内两种压力,可谓“压力山大”。

  恐怖主义势力干预这一问题,使得事态更为复杂。10月9日,若开邦3个边防警察哨所被武装袭击,造成8名警察身亡。事后,缅甸军警加大了对若开邦的清剿行动和管控力度。有关报告显示,这起袭警恐暴事件是国际恐怖组织与缅甸境内势力勾连实施的恐怖活动。

  2016年4月起,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正式走上缅甸执政舞台。她成了民盟政府的当家人。但是,缅甸的政治现实又令她在一些事情上虽“当家”,却做不了“全主”。要让缅甸这条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舵手的位置既不好坐,也不好玩。

  然而,凭借拥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议会多数席位优势以及个人禀赋,昂山素季还是把头三板斧抡得“有板有眼”。

  外交上,她优先东盟,优先近邻,重视大国,重视平衡。对缅甸来说,该优先重视的国家,她在短短几个月里都跑到了。她和民盟政府还是奉行缅甸独立以来一贯坚持的积极独立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和平进程可以说是缅甸最为棘手的问题。缅甸1948年独立后不久便产生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问题,长期困扰和阻碍缅甸的发展和民众的安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自然不那么容易。昂山素季竭力优先推动和平进程,并主导举行了21世纪彬龙会议(即和平大会),但离解决问题仍然是任重道远。

  尤其是近期,缅北战事又起,前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议员和军方议员在掸邦地方议会联手推动通过了将缅北三支民族武装确定为恐怖组织的议案。尽管这个议案尚不可能成为民盟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一“添堵举动”被认为无疑给困难重重的和平进程增加了更多的阻力,人们期盼的全面持久和平好像遥不可及。

  经济上,昂山素季主导的民盟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原则方针,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对去年以来的经济下行走势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尽管如此,缅甸目前经济总体形势仍不如预期。一些专家认为,2016财政年度吸引外资难达60亿美元(1美元约合6.95元人民币)的计划目标,外贸总额将会有所减少。此外,2016年初以来缅币贬值较大,通货膨胀仍在两位数,2016财年经济增长将放缓,民生改善困难。这些情况有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叠加效应,但观察家们也从中看出民盟政府驾驭经济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有效办法。

  昂山素季并非无所不能。缅甸国内一些民众期待民盟一上台就有大变化,民盟一施政就会一切变好,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昂山素季而言,2016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而2017年也许将是攻坚克难的一年。

  朴槿惠:从“选举女王”到“鸡槿惠”

  ·本报记者 杜白羽 发自首尔

  在已经连续举行了9次烛光集会的韩国首尔光化门广场,一位韩国大叔手拿一只拔了毛的鸡,在世宗大王塑像前,交替用英语和韩语激动难抑地进行“演说”:“朴(Park)槿惠不懂与民意沟通,鸡(Dark)槿惠快下台!”

  韩国文化中,鸡有“傻子”“无法沟通”的意义,发音与“朴”字的子音(韵母)和尾音也相似。从“选举女王”到“鸡槿惠”,朴槿惠做了什么,让韩国人如此愤怒?事实上,在“亲信干政”丑闻曝光前,独断专行的朴槿惠就已经有此“外号”。

  2016年,是朴槿惠自掘坟墓的一年。执政第四年,表面看起来行驶平稳的国政航船,却遇上暗涌激流,在狂风巨浪的冲撞下,最终失去方向。

  朴槿惠的2016年,是她个人和韩国的悲哀。

  从年初开始,朝鲜先是于1月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后于9月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并多次进行弹道导弹试射。韩国感受到的威胁“切肤”而紧迫,于是加紧向美国靠近,幻想通过强化军事存在而获得安全感。

  身为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展示出异常强硬的对抗姿态。先是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不顾民意反对,一意孤行,言之凿凿为保护韩国安全,实则将韩国绑上美国战车。

  招“萨德”入韩,朴槿惠不惜搭上韩国国民安全,如同引狼入室。

  朴槿惠此前三年的外交政策,平衡兼顾,游刃有余,得到了中美两大国的支持,取得了不菲成绩。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朴槿惠在执政的第四年突然变脸转身,终落得如此惨境?

  分析认为,一是严重误判地区形势,终致再三“饮鸩止渴”;二是唱衰中国经济预期的观点盛行,让一些韩国人选择紧跟美国。在“亲信干政门”丑闻不可收拾、国内压力巨大的处境下,中国渔民成了朴槿惠政府转嫁国内注意力的“出气筒”,韩方动辄诉诸武力暴力执法,甚至开炮袭击中国渔船,更暴露出决策者的短视和昏聩。

  朴槿惠在2014年“岁月”号沉船事故后,解散海洋警察厅,将其职能分别移交警察厅和国家安全处,致使海警投入小、执法力度弱化,引发韩国民众不满。而朴槿惠本人在“岁月”号沉船当天“消失7小时”的疑点正成为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首尔的光化门广场,从星州郡赶来的人们举着“萨德退回美国,和平来到星州”的标语,高呼着要求停止“萨德”系统部署。一波波游行队伍中,记者还看到济州岛的历史老师们要求“废止亲日版的国版历史教科书”,立即停止《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等。

  大学生李韩熙举着自制的游行大旗说:“政治人不要开空头支票,国民需要看行动。朴槿惠许诺的政策一个都没实现,韩国人失望透顶,她所代表的旧体制必须被真正的民主主义所取代。”

  2016年12月18日,朴槿惠的律师团全盘否认9日国会通过的弹劾案,称弹劾程序存在严重的法律缺陷,弹劾案中指出的违法行为“均不属实”,试图争取最后的翻盘机会,但势必会激发更加强烈的民意反弹。

  从执政一年时支持率高达62.7%,到2016年10月份因“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缺乏与民意沟通、独断专行等因素降至25%,再到“崔顺实门”曝光后支持率一路狂跌至冰点4%,朴槿惠俨然已经成为韩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最终面临弹劾,继而或将成为韩国第一个因弹劾下台的总统。

  罗塞夫:“从总统府回到悲伤中”

  ·本报记者 伍海燕 发自北京

  对于巴西来说,2016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巴西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也是在这一年,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被罢免。

  就像罗塞夫在奥运会前夕接受媒体访问时所说的那样,“你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你为此准备很多年,把一切都安排好,把灯光准备好,给媒体打电话。可是聚会那天出现了一个人,代替了你的位置,又接管了你的聚会。在这个奥运会的故事里,我就是那个灰姑娘。他们邀请灰姑娘参加聚会,但是她不得不提早退场”。

  对罗塞夫来说,2016年无疑是愤怒和失意的一年。

  事实上,早在2015年底,罗塞夫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总统宝座岌岌可危。她的政治夙敌、众议院议长爱德华多·库尼亚于当年12月2日接受了弹劾总统的请求,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拉开序幕。罗塞夫和她的盟友坚称这是政治报复行为。随后库尼亚被爆出在瑞士拥有秘密账户,罗塞夫领导的劳工党暂停了库尼亚的众议长职务。

  几天后,时任副总统、现任总统米歇尔·特梅尔公开与罗塞夫决裂,声称他从不信任这个政治伙伴,自己就像一个装饰。与此同时,众议院也加快了弹劾总统的进程。

  2016年3月,罗塞夫政治上的导师、前总统卢拉因涉嫌参与巴西石油公司腐败和洗钱案而接受调查。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成为巴西国内大规模示威游行的导火索,数百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贪腐丑闻,高呼“罗塞夫下台”。

  随后,罗塞夫任命卢拉担任内阁部长。反对派指责政府想通过内阁部长享有的豁免权,帮助卢拉逃避司法调查和刑罚。在卢拉被任命的第二天,巴西利亚联邦区法官就暂停了他的职务。巴西各地示威活动继续,数万反对派支持者抗议任命卢拉,另有20多万执政党支持者在55座城市举行了支持政府的游行。

  以倔强、不低头著称的罗塞夫向公众表示,她绝不辞职。“这是一场政变。”她说。

  此后不久,执政联盟中的最重要成员、在国会参众两院中占有最多议席的巴西民主运动党宣布退出政府。罗塞夫在政坛上更加孤立。

  4月11日,巴西众议院特委会举行表决,通过了支持弹劾罗塞夫的报告。当天流传出来的一段视频彻底激怒了罗塞夫。视频显示,副总统特梅尔已经开始彩排就职演讲。第二天,罗塞夫公开指责特梅尔及他领导的民主运动党通过“政变”将她赶下台。她表示会“战斗到最后一分钟”,并坚信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众议院于4月17日表决通过弹劾报告后,5月12日参议院也投票通过了弹劾报告。这意味着这位曾在巴西政坛叱咤风云的女总统被迫停职,接受调查并等待下一轮审判。尽管翻盘机会渺茫,但罗塞夫仍为重返总统宝座锲而不舍地努力。

  8月的最后一天,巴西参议院最终表决通过总统弹劾案,罗塞夫被罢免总统职务,历时数月的巴西总统弹劾案落下帷幕。人们在街上振臂高呼,或喜或怒。

  巴西参议院当天还对是否剥夺罗塞夫政治权利进行了投票,由于没有达到所需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支持,罗塞夫的政治权利得以保留。罗塞夫在总统官邸门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将采取所有合法手段进行上诉。“这一刻,我不会对你们说再见。我很肯定,我会‘很快再见到你们’。”

  被罢免后,罗塞夫搬离了位于首都巴西利亚的总统官邸,回到南方阿雷格里港的家中,她的女儿也居住这座城市。和华丽的总统府相比,罗塞夫所住的居民楼简朴老旧。由于罗塞夫的家位于特里斯特萨小区(“特里斯特萨”在葡萄牙语里是悲伤的意思),巴西媒体称“罗塞夫从总统府回到了悲伤中”。

  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罗塞夫看上去老了几岁,没有化妆,没有做头发,穿着普通的衣服。她依旧在巴西各地参加集会游行、发表演讲。“巴西发生了政变,5400万选民投票选出的总统被罢免。我感谢今天所有来到我身边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你们给我的爱和力量。”面对指控、同伴的“背叛”、同盟的倒戈,罗塞夫依然在坚持为自己辩护,争取支持。

  卡梅伦:“会想念人群中的欢呼声”

  ·本报记者 邓茜 发自伦敦

  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最新被英国媒体捕捉到的情景不是在某个大场合侃侃而谈,而是在伦敦海德公园“圣诞嘉年华”陪小女儿坐过山车和旋转木马,享受“赋闲”生活。这位英国前首相口才一向极佳,在每周三的议会下议院首相质询中常常口若悬河、恣意挥洒,现在却因为“脱欧”公投这一决定提前离开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从议会离开的那天,他说“会想念人群中的欢呼声”。

  作为“脱欧”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的结局似乎是偶然的。“脱欧”戏码并不是英国政治议程的必选动作,却是卡梅伦为了拉拢“疑欧派”赢得连任而立下的承诺。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想要的太多,这个国家本来不必要经历这场动荡。他是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甚至连他卸任时也是英国下台时最年轻的首相。2016年刚刚49岁的他,重新开始做什么都不晚,况且他还坐拥雄厚的政治资本和人脉,除了再当首相——因为英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下台后再上位的先例。

  但这一结局也有必然的因素。有人说,卡梅伦“脱欧”公投的失败是因为“严重脱离群众”。卡梅伦生于伦敦的贵族家庭,是英王威廉四世的后裔,青少年时代在著名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接受教育。1988年,他以优秀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进入保守党的政策研究部门任职,曾经为前首相梅杰参加议会辩论做准备工作。在2001年当选保守党议员后,卡梅伦用了10年时间就当上英国首相,2010年就任时仅43岁。一切都过于顺利,让他对于英国中下层群众的生存状况和心态缺乏充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贸然推动“一人一票”的公投来决定国家走向,的确是在拿国运和政治前途冒险。第一次,在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他赌赢了,公投以微弱优势将苏格兰留在了大不列颠版图,并为他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望。而这一次,由于对英国疑欧情绪的低估,让他最终只能选择“自我了断”。就像他在“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当天所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国家需要新的领导,他不再适合担任这个国家的掌舵人。

  卡梅伦很年轻时就站在了政治金字塔的最顶端,实现了所有可以实现的政治成就,包括先于2010年组建二战后英国首个联合政府,再于2015年成功连任并组建23年来保守党首个多数党政府。他推动“公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治生涯锦上添花,却无视这种大部分政治家都不敢贸然使用的方式所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将如此复杂、专业、长远的议题让民众通过“体感”的方式来做决定,从任何层面来看都太自满、太草率。如果说卡梅伦是真诚地希望民众做出决定,那么正常来说结果既可能是“脱欧”,也可能是“留欧”,政府应该就这两种结果做出预案。但公投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多,英国依然没有拿出任何成形方案,这足以说明政府对于“脱欧”毫无任何准备。

  “脱欧”到底怎么脱,没人知道。这也是谁在台上都必须承担的重担。卡梅伦向媒体宣布特雷莎·梅将接任首相的讲话结束时,回身进入唐宁街10号忘了关随身携带的微型麦克风,直接向外传出他哼着小曲、并下意识地说出“right!”这句话,足见他下台甩了包袱松了多大一口气。

  然而,这个草率的决定带来的是英国国运的极大不确定。自公投以来英镑已经大跌超过15%,国际资本对于英国市场已经开始观望,作为英国经济支柱的金融服务业也面临金融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或将不保的阴影。普通民众已经开始遭受通胀上涨的压力,食品和服装价格开始上涨,连英国政府也承认未来两年日子会不好过。从这一点上,卡梅伦难辞其咎。

  伦齐:“我的政府经历就此止步”

  ·本报记者 王星桥 发自罗马

  2016年12月4日,对于伦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当天,意大利就宪法改革举行全民公投。这是意大利总理伦齐的得意之作,如果公投以赞同票居多通过,标志广大民众支持改革,也支持伦齐政府。

  但公投失败的结果大大超出伦齐预料。他在推特上表达了“愤怒、失望、痛苦和哀伤”。据当地媒体描述,伦齐甚至声泪俱下地向助手表示,他此刻什么都不想要,只希望在阳光下获得平静。

  但这是无法令人平静的夜晚。公投于当晚11点结束,结果毫无悬念,所有媒体几乎立即宣布“公投失败”,伦齐将辞职。反对阵营连夜庆祝狂欢,伦齐则在新闻发布会上黯然宣布:“我的政府经历就此止步。”随后,媒体将意大利公投失败与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列为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

  这对于仕途一向顺利而又好运连连的伦齐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即使民意调查一再预测反对阵营可能获胜,伦齐还是反复表示期待使特朗普获胜的“沉默大多数”也会在意大利产生奇迹,更何况媒体预测几百万海外意大利公民的选票多数是赞成改革的。

  伦齐从不相信会失败,也从来不愿认输,这些特质在他小时候便有充分表现。伦齐1975年1月11日出生于文艺复兴的故乡佛罗伦萨,他自小能言善辩。他在佛罗伦萨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次发表言辞犀利的文章,抨击政坛人物。他大学没有毕业就加入了意大利人民党,为普罗迪竞选活动造势,正式开始从政生涯。

  很快,他被誉为政坛新星、杰出青年、“改变意大利的最后希望”。他也不负众望,29岁在佛罗伦萨省出任重要职务,34岁当选佛罗伦萨市市长,38岁成为意大利民主党总书记,39岁成为意大利总理。

  伦齐政府2014年2月接掌权力之后便启动了系列改革。宪法改革是政改的重要一环,伦齐志在必得。

  然而,失败的结果对支持阵营来说还是爆了大冷门。因为意大利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亟待改革。按照伦齐的意思,宪法改革简单说就是要使未来的政坛稳定。历史上,意大利政府总是走马灯式地轮换,造成一次又一次政府危机。如果政府能够稳定,能够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改革的各项措施也就能够顺利推进。

  但是,伦齐设计的宪法改革具有很大争议,对这样的改革“说不”确实体现了一部分民意。12月4日,在一处投票站,一位名为罗贝托的投票者投下了反对票。他说,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他认为,所谓宪法改革实质上就是剥夺参议院的权力,未来的政府总理可以通过众议院获得更大权力,这违反民主制度中的制衡原则,也有违二战后多党派元老制定宪法的初衷。

  伦齐被誉为意大利改革派的代表,是意大利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欧洲一体化最坚定的支持者,因此获得欧美两地“传统精英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

  这次,伦齐却犯了致命的错误:他明确表示选民如果不喜欢他主导的公投,他将辞职回家。他的过于自信和把民意当赌注,使反对派找到了破局的钥匙。一经煽动,选民便脱离了公投是“支持”还是“反对”宪法改革的主旨,把公投当作向伦齐投抗议票的机会。

  伦齐在穿梭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未来”和“现状”。他不停地问:你们要光明的未来,还是要固守停滞的现状。对现状强烈不满的民众认为,停滞的现状正是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尽管伦齐强调不应把公投“个人化”,但为时已晚。许多人仍不明白伦齐为何要动公投。有评论者认为,从得意到失意只有一步之遥,伦齐在公投中的大比分落败将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堪回首的经历。

  普京:“护佑俄罗斯”重托的履约人

  ·本报记者 童师群

  2016年岁末的俄罗斯,可谓年关难过。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未见起色、国际油气价格低迷、西方制裁雪上加霜、宏观指标频亮红灯、预算入不敷出,政府不得不对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进行私有化。“伊斯兰国”组织负隅顽抗,西方各国在反恐问题上各有盘算,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注定会是一场持久战。美欧因乌克兰问题而对俄施加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在短期内恐难缓和。

  但这并不妨碍普京在国内的支持率突破八成,且第四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理由是他“要风得风”、“不受全球常规束缚”,向“全球几乎所有角落”投射俄罗斯的影响力。

  64岁的普京,是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最为忌惮的对手。他似乎已意识到国际舞台上的关键玩家不再将表面上的俗套规矩奉为圭臬,而是从本国地缘政治利益出发行事,所以早就认定“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做强国”。

  他下令改造老迈但却象征着俄海军百年光荣与梦想的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编队远征叙利亚,昭告莫斯科誓言反恐的坚定决心。此次直接出手也为俄在中东问题的大国谈判桌上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因美国的若干挑衅之举,他签署法令,暂停履行俄美于2000年签署的、旨在削减武器级钚的《钚管理和处置协定》;因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叙利亚问题上出现分歧,他果断取消访问巴黎;因国际刑事法院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他马上签署总统令,退出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在访问日本前夕,南千岛群岛的择捉和国后两岛上却出现了“舞会”和“棱堡”岸防导弹系统,他支持两国经济合作,但重申不会拿领土做交易。

  他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博弈高手。他清楚国家目前的经济体量只能充当西方争端中的“辅币”,并无强势的谈判立场,唯有通过在国际事务中纵横捭阖,震慑敌国,才能抵御外部威胁。能源、外交和军队则是他的传统王牌。

  如今,他手中新添若干新杀手锏,以外国受众为对象的“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成为国家的外宣航母,跟若干智库、东正教会一道,将普京和俄罗斯的声音放大,用独家素材传播“俄式”观点。

  跟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交往中,普京没有鲁莽地以牙还牙,大规模报复俄战机遭击落一事,只是暂停了能源合作、实施经济制裁,深谋远虑布下闲棋冷子,最后,埃尔多安主动道歉,双方化敌为友,使俄拥有了与西方抗衡的资本,突破了国际孤立。

  在杭州的G20峰会上,远道而来的普京将俄罗斯冰激凌作为心意送给中国领导人,让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有了小小的热潮。

  他是叶利钦钦定的接班人、“护佑俄罗斯”重托的履约人。他说自己像“划桨奴隶,从早到晚”,勉力苦撑,在不同场合为国民打气,鼓励大家共度时艰。他坦言自己“不是救世主”,爱国主义才是复兴国家的唯一支柱。他曾经勾勒出自己心中的“俄罗斯梦”:国家务实、独立、强大、高效、现代化、面向未来,人们能在其中舒适、愉快、体面地生活。

  蒙上天眷顾,俄自然资源丰富、外交和军队从未迷失传统,虽面临难关,但国家并未陷入困境。然而,要实现16年前履新总统时“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这个掷地有声的承诺,对普京而言绝非易事。

  在2016年的全国直播连线中,普京被小男生提问:若像《渔夫和金鱼》里的主人公一样捕到金鱼,会许什么愿?他微笑作答:“若寄望于奇迹,可能落得一无所有,不如卖力干活、自力更生。”

  默克尔:丰富经验助其化险为夷

  ·本报记者 王勍 发自柏林

  “你们得,你们得,你们得帮帮我!”2016年12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基民盟党代会上如是说。电视上的她讲这句话时神情一如既往地镇定。但正在看电视的记者却在刹那间有些恍惚,怀疑是信号不好,才让女总理的声音变得磕磕巴巴。

  重播的电视新闻打消了我的疑问。尽管默克尔当日以89.5%的选票自2000年来第9次当选基民盟主席,但这也是她自2005年担任总理来最差的党内选举成绩。对于在三周前才宣布将在2017年联邦议院选举中竞选连任的默克尔来说,这绝对算不上好的开头。毕竟,这位率先吹响选战号角的党主席也清楚,自己将面临“德国统一后空前艰难的选战”。而她在当选后却似乎只能用“重要的事说三遍”这种“土办法”来敦促党代表们团结在自己身边。

  如果说不佳的选举成绩反映了基民盟部分党员对默克尔的不满,那么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则暴露了基民盟基层与高层的分歧。2016年12月7日,尽管党内高层警告在先,基民盟的党代表们还是投票通过决议,要求废除2014年才实施的双重国籍政策。该政策是基民盟当时对执政伙伴社民党作出的妥协。这一决议招致朝野各党以及德国国内穆斯林和土耳其人社团的批评,被指在移民融合问题上“发出错误信号”。默克尔赶紧息事宁人,在会后强调双重国籍政策“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不会变化”。社民党联邦议会党团主席托马斯·奥珀曼就此一针见血地评论道:“女总理向党内求助,却被下了绊子。”

  默克尔原本期望一场成功的党代会为自己助选,但最终局面大概是她始料不及的。毕竟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曾盛赞默克尔的国际影响力,说在自己执政的8年间没见过比她“还要优秀、还要坚定的盟友”,大有将西方世界领导权移交默克尔的意味。非但如此,奥巴马甚至亲自给默克尔拉票,说“假如我是德国人,有选举权的话,我会投票给她”。此前迟迟不公布参选意愿的默克尔便也趁此良机,在奥巴马走后两天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将竞选连任。默克尔在德国政坛鲜有对手。

  目前其支持率在50%上下。2016年12月初的一份民调显示,假如现在举行总理直选,那么57%的人会投票给默克尔,只有19%的人会投票给德国第二大党社民党的主席加布里尔。但另一方面,基民盟的对手却变强了。由于2016年基民盟的支持率受默克尔难民政策的拖累而大幅下降,社民党、左翼党和绿党正跃跃欲试,意图在2017年大选中联合将基民盟挤下执政党的位置。

  从2015年夏末难民危机爆发至今,德国已经接收了100多万难民。难民涌入给德国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尤以安全问题最为敏感。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德国犯罪率并未因难民涌入而增加,但民众的不安和不满都在加剧。这也直接反映在选票上。9月,基民盟相继在两场地方选中大败,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得票率甚至不及才组建3年的德国选择党。

  2016年7月底,默克尔中断休假,就前一段发生的多起恶性暴力伤人案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难民政策不会改变”,但承认2015年政府没有及时对难民危机做好准备。其实,默克尔早已为缓解难民问题采取了行动。2016年3月,欧盟与土耳其在经过数轮讨价还价后,就难民安置问题达成了协议。4月,默克尔访问土耳其,专程去位于土叙边境的难民营参观,推动协议落实。目前,每月入境德国的难民从危机之初的数以万计降至数以千计。难民的安置和避难申请的审批也都步入正轨。虽然不时爆出的有关难民的负面消息仍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但另一方面,很多德国人仍然在一如既往地帮助难民融入德国社会,努力践行那句“我们办得到”。

  不久前,默克尔在联邦议会说:“德国人的生活从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确,近年来德国经济向好,失业率降至25年来最低,就业人数则达到冷战后最高水平,就连百万难民涌入也并未妨碍国家财政在2016年上半年实现高额盈余。在危机频仍的时代,人心思稳。尽管默克尔当前面临空前艰难的政治局面,但这位女总理执政11年的政治经验或许能够帮助她化险为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