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or骆驼,都能让你实实在在多读书

  这个冬天,在微信朋友圈引发的“丢书大作战”浪潮备受关注。徐静蕾、张静初、董子健、黄晓明等明星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照上传到网络,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并分享。

  事情看似风风火火,大牌明星加盟、别具一格的方式也吊足了诸位吃瓜群众的胃口,然而亲历者和网友发现,北上广的地铁高峰期除了人挤人,乘客根本顾不上去捡丢在地铁里的书,更谈不上阅读。更有人质疑,这次看似号召全民读书的活动根本与读书无关,这样的“行为艺术”广告营销味太浓,它更像打着读书幌子的“噱头营销事件”。

  相比我国“丢书大作战”,西方各国,甚至肯尼亚等国实实在在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英国:阅读习惯与绅士态度同样闻名】

  此次华丽上演的“丢书大作战”,其创意来源于英国。然而英国艾玛版“丢书大作战”的成功跟英国人爱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

  作为世界级出版大国,英国民众良好的读书习惯和他们对待女士的绅士态度一样闻名,同为国家的“口碑担当”。

  在伦敦,不管是在地铁、轻轨或者火车上,随处可见手捧书本或者报纸的阅读者。而据英国公益机构的数据显示,英国超过66%的民众有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的习惯,比看戏剧、听音乐会的比例都要高。

  英国人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与社会两方面的推动。英国的父母们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关注与兴趣,培养读书的“童子功”。伦敦市中心查宁阁图书馆的高级馆员助理罗宾·马汀女士说,英国很多家长都有睡前给孩子念书、讲故事的习惯。而家长自身的读书习惯,更是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府也是从财力及政策上大力支持。1992年,英国发起了一项以促进低龄儿童阅读为目的的“阅读起跑线计划”。2004年7月,时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宣布增加政府资金支持,以扩大“阅读起跑线计划”。

  “阅读起跑线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目的是让每一个英国儿童都能在早期阅读中受益,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对阅读的终生爱好。

  “阅读起跑线计划”免费为每个儿童提供市值60英镑的资料,这些资料分装在不同款式的帆布包里,根据儿童成长的实际需要,分年龄段以不同的方式分发。同时,图书馆还会开展各种亲子互动的阅读活动,帮助家长掌握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家长与他们的幼儿一起分享图书、故事和儿歌,鼓励市民到附近的图书馆借阅书籍。

  此外,“阅读起跑线计划”还致力于帮助人们从小建立起和图书的联系,培养各种文化背景、各种年龄段的公众对阅读的兴趣,不遗余力地为学校、图书馆和家长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并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目前“阅读起跑线计划”已成为全英范围内由图书信托基金协调,地方由图书馆服务机构联合学龄前机构和医疗专家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阅读起跑线计划”实施6年之后,英国又发起了由政府主导的第一个“国家阅读年”,旨在通过政府号召鼓励全民阅读。

  在第一年的“国家阅读年”中,英国政府为86个项目提供了80万英镑资助。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英国开启“国家阅读年”,从威尔士开始做起,包括学校、大学及图书馆,要让大家觉得阅读是一件宝贵、荣耀的事,进而改变阅读的方式。除了各地的阅读年庆祝节目外,政府动员学校、家庭、图书馆,并与企业、媒体及民间组织结成伙伴,从连续剧到电子游戏,从网络到街头海报,全方位推广阅读。

  教育部还拨出1.15亿英镑的经费,给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增购书本。课程上,小学每天增设“语文一小时”,集中提升读写能力,安排额外拨款,训练老师怎样更有效地教导学生读写及识字。

  时隔十年之后,2008年1月,英国又发起了第二个“国家阅读计划”。这一次,政府大手笔地投入了3700万英镑。

  在英国,推动阅读另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当属公共图书馆。英国公共图书馆之多,令人咋舌。就拿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区来说,面积不大,却有着12座图书馆。走在英国各地的小城市,每城必备的设施,除了教堂,就是图书馆。这些星罗棋布的图书馆,大多服务意识很强,经常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真正起到了知识“充电器”的作用。

  政府也很支持这些公共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末期,政府通过国家公共图书馆给地方(社区)图书馆提供发展基金,支持其举办一些文学作品的推广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的读者发展活动蓬勃开展。从1997到1998年,政府划拨了两年的公共图书馆挑战基金,总额400万英镑,专门用于读者发展项目。

  【印度:社区图书馆和扫盲运动是提高阅读兴趣的法宝】

  识字率低,一直是印度社会发展的障碍。75%的人除了教科书外,没有再看过其他书籍。印度文盲占总人口的27%,阅读兴趣下降的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担忧。印度国家图书托拉斯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印的非文盲青年中,3/4的人除教科书外,再也有没读过其他类型的书,在农村地区该比例升至4/5。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曾对此表示,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成为印度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印度中等教育理事会去年曾发出书面通知,要求广大中学校长重视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通知认为,学校应确保学生在其成长早期能接触到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阅读材料。理事会特别要求学校推进阅读项目,培养、丰富学生的阅读技巧,还先后为学校开列了阅读书单。通知还强调图书馆的作用,理事会特地向所有学校下发了图书馆管理、使用指导意见。

  社区图书馆也成了人们提高阅读兴趣的“实力担当”。新德里在全市设立了5座公立图书馆,以方便人们就近阅读。在新德里公立图书馆南区分部,图书馆虽然不大,却吸引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只要花2卢比(约合人民币2角)办张借阅卡,就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所有资源。

  印度出版商联合会秘书长阿肖克·古普塔称,他们还会在社区附近开发社区图书馆,从一间间小小的社区图书馆做起,尽可能提高全民的阅读兴趣。

  而在印度的西南部,有一个叫做喀拉拉邦的城市,这里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因为纬度较低,一年四季温差不大。而这里的阅读文明则是因为1988年一群科学家倡导的“民众科学运动”(KSSP)开启的。

  虽然这些科学家进行这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世俗的观念传播给普通大众,来平衡宗教的影响,但他们利用节假日从扫盲开始给当地人开办识字课,却成了当地人培养学习和阅读习惯的源头。

  KSSP的科学家们从1988年底开始,发起全民识字运动,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到各识字率低的社区开办识字课,并用科学家们一贯充满创意、活力与欢乐的方式,如街头剧、集体读报等方式,赢得大部分民众的热情参与。

  这些科学家还在一个地区开办了24小时开放的阅读教育中心。到了1990年2月,这个区识字率达到百分之百。识字方式与文化表演带来的欢乐气氛,帮助民众克服了不识字的自卑,自愿加入识字班,也提高了民众主动阅读的兴趣。在识字班开办后,KSSP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村民能表演所学到的知识,以增加自信与学习兴趣。

  识字教育运动所达到的成效远远超过了KSSP运动者的期待。由于识字教育能普及到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低阶层,许多人在参与识字班后,树立了自信,从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很多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挑战不平等的种族制度。原来从没有机会接触低阶层的人,在授课过程中,有机会接触较低阶层的生活后,对这部分人群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学会了尊重他们,这无形中就打破了长久以来深植于种姓制度的藩篱。

  【肯尼亚:“骆驼移动图书馆”服务偏远地区孩子】

  肯尼亚国家图书馆在全国47个郡有65座分馆,均提供专门的儿童图书借阅服务;一些图书馆还会向贫民窟儿童、自闭症儿童及聋哑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服务。

  对于没有图书馆覆盖的偏远地区,国家图书馆每周都有定期的“骆驼移动图书馆”服务各地读者。

  “骆驼移动图书馆”发起于1996年,由肯尼亚国家图书馆加里萨分部负责人威克利夫·奥洛奇创办,旨在帮助肯尼亚东北部的牧民(尤其是孩子们)解决借阅图书难的问题。东北部位置偏远,道路简陋,难以看到学校,文盲率为85.3%,远高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以马姆土为例,这个村子没有通电通水。唯一的小学校十分简陋,学生上课的教室是光光的水泥地板房,有的甚至是靠几根粗树枝撑起铁皮顶、用泥砖砌墙的小屋。最缺的就是书,低年级的学生4人共用一本教材,高年级的也是3人共用一本。

  由于到东北省的偏僻村落道路非常简陋,汽车经常会在沙地里抛锚,于是奥洛奇想到了能在沙漠中背负重物长途跋涉的骆驼。这些“背负重任”的骆驼一周出发4次,每当驼铃响起,3只单峰骆驼穿过飞扬的灰尘,在荒芜干旱的土地上长途跋涉,给一个个村落驮来一座“图书馆”。

  骆驼移动图书馆在村落间巡游,一个村子停留一天。即使是气温超过40℃的旱季也从不间断。奥洛奇选定了10个固定的停靠点,马姆土村是其中之一,骆驼移动图书馆每两周到访一次。3~7年级的学生平日可以借书,假期中则在停靠点附近的帐篷里阅读书籍。

  考虑到1~2年级学生年龄小,8年级学生临近毕业,书籍难以回收,所以他们不能借书。

  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和个人开始关注骆驼移动图书馆并捐赠书籍,骆驼移动图书馆现拥有图书7000余册。2007年,一本以骆驼图书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出版,更是增加了骆驼图书馆的知名度。小说作者玛莎·汉密尔顿随后发起了“作家帮助非洲扫盲”的计划,号召每位作家为骆驼图书馆捐赠5本自己喜欢的图书,世界各地有两百多位作家响应。她还与人联手,创办了“骆驼图书驱动力”网站,进一步拓宽了覆盖面更广的图书募集渠道。

  【西班牙:“地铁图书馆”帮助提高“碎片”阅读率】

  作为“世界读书日”的发源地,西班牙人爱读书的习惯可以跟英国相提并论。在西班牙,即便是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书籍仍是人们心中最高贵的伙伴。很多人的包里会放一本小书,随手阅读。地铁里,每节车厢都能看见看书的乘客,有的人即便只坐两三站路,也是书不离手。无论站着还是坐着,读起书来旁若无人。

  在西班牙,“世界读书日”的活动较别的地方更为隆重,经常由以往的一天延长为四天。各地学校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组织各类阅读活动。例如,在小学生中,以讲故事、动手自制小书等方式启发孩子们对书籍的兴趣;在中学,由学生介绍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在高校进行“1千克食物换一本书”的公益活动。

  除了“世界读书日”外,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也是西班牙人的一大特色。查马丁站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地铁1号线和10号线的换乘站,地铁口的一侧有一座蓝绿色的流线型建筑物,那是由马德里大区政府、市政府和地铁公司联合推出的地铁图书馆。有统计显示,36%的马德里人有在搭乘公共交通时阅读的习惯,这样的地铁图书馆方便了人们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马德里大区政府自2005年起开始建设地铁图书馆,每个地铁图书馆的面积将近20平方米,藏书1300本左右。马德里共有9.6万人持有地铁图书馆的借书证,但实际读者并不止这一数字。持有其他公共图书馆借书证的民众也可以从地铁图书馆借书。

  作为从设计之初就以便民为宗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马德里地铁图书馆将便捷性和服务性落到了实处。首先,经调查发现,读者借还书大多选择中午和下班晚高峰,图书馆就把开放时间设为13:30~20:00;其次,图书馆外墙上安装了电子触摸屏和书箱,方便读者查询和还书;第三,读者凭身份证件可以在任一地铁图书馆办理通行马德里大区各图书馆的借书证,办证和借书都免费。

  马德里还推出了“大巴图书馆”,每天上午10时派出13辆各载3000册图书的大巴开往大区各地,尤其是那些没有图书馆设施的地方。这些流动图书馆每年的图书借阅量达到了近30万册。(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