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拍照

  娇美的花绽放出光华,奔跑中的金黄色小狗,历经岁月沧桑的布达拉宫……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充满生机的照片出自盲人之手。

  2016年10月,当一场名为“心灵之光”的大型摄影展在新加坡举行时,不少观众颇感惊讶,盲人怎么当摄影师?

  这是傅高山从国外引入非视觉摄影技术取得的成果。如今他已在上海、广州、拉萨等地培训出上千名盲人摄影师。

  今年34岁的傅高山出生在福建,患有先天性视障。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没有色彩,没有线条。

  凭着惊人毅力,傅高山考上一所民办大学,拥有了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北京创办了“1+1声音工作室”。

  2009年的一天,了解到英国一家公益机构Photo Vioce长期教盲人摄影,傅高山便想尝鲜。在英华盲人教育基金会协助下,次年5月,来了两名外籍培训师。

  拍照前,他们先调动想象力,比如放两分钟音乐,问学员“看见”了什么,然后用相机表现相似情绪和画面。每个人想到的画面都不一样。

  傅高山很激动,追随培训师发出的声音抓拍移动物体。盲人对空间、比例、颜色、地平线等概念都难以理解,只能通过触摸了解闪光灯、自动档和镜头,依靠声音判断开机、关机和聚焦。

  受过训练的志愿者和盲人两人一组,一起确定拍摄主题,寻找表现方法。除此之外,傅高山更多依靠鼻子和耳朵,“很多时候想拍摄的,就是一种感觉。”

  几个月系统培训后,傅高山终于掌握了非视觉摄影这门“时尚技艺”。

  2010年,一些民办盲校纷纷找傅高山合作。傅高山拿出的相机上,一厘米见方的细长纸条,趴在选择拍照模式的箭头上。这是改良过的,以贴纸条的位置为基准,可以摸到不同功能。为了让学员感受视野范围,傅高山会在一个范围里来回走动,发出声音。“张开双臂,向前伸直到最大限度。”好似拥抱空气的动作,是他帮学员感受镜头的角度。

  有人想拍“烫”,因为他每天摸着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天桥栏杆,印象深刻;有人想拍飞鸟,因为常听到鸟叫,却不知道鸟飞得有多高;还有人想看到浇水后树木的样子,会和人吃饱饭一样兴奋吗?

  不少新东西被创造。比如北京学员小柳,视力只有0.08。“如果想拍日出,我就用心体会太阳散播在我身上的热量。”他有一张得意作品——一只奔跑中的小狗。2012年盛夏,小柳出去练习拍摄,听到花园里有狗叫,他立即将镜头对准空中那个方向,抓拍了小狗腾空时的景象。他高兴地发现,除视觉外,自己其他感官都特别灵敏。

  还有位叫莉莉的姑娘最喜欢拍“美”。她迷上了拍花,粉红的荷花、黄色的石蒜、洁白的百合……构图很漂亮。她总结经验,比如拍石蒜,她先伸手摸摸,细细的花瓣像丝,整朵花像圆盘,再用手丈量一下花心到花瓣边缘的距离,就基本有数了。

  一个路墩直挺挺立在盲道中央,普通一隅街景。拍摄者梁奕把它命名为“小腿的情人”。常有路墩会设置在盲道附近,以免机动车开上步行道,盲人常常一撞就小腿生疼,长久留下印记,仿佛情人留下的吻痕……

  傅高山帮众多盲人建立了自信,让他们敢于体验更多生活。在他的帮助下,如今不少盲人利用VoiceOver等读屏软件,在声波帮忙下玩微信,抢红包,手机下单点菜,叫车,甚至把自己化妆的视频发到网上,教人穿衣打扮。

  在电影《证据》中,盲人摄影师马丁说:“当你是盲人时,无法看清周围的世界。而当你是盲人并且是摄影师时,你就更需要向世人证明你颤抖的目光中,并不扭曲的无限视界。”傅高山打造了一个“神话”,证明了这个理念真实无虚。

  王新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