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锡雕的温度 浓缩千年的江南风俗与生活史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锡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20 10:47
锡,有“绿色金属”美誉。一块沉重、冰冷的锡金属,在锡匠的手上出神入化,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些器具承载着江南一带的习俗和文化,同时被注入了祝福、向往、健康、绿色、时尚、美等元素,从而有了生命,有了温度。
永康锡雕的技艺传承千年,到建国初期,永康锡匠超过1400人。在最后一批行走江湖的锡匠中,应远志脱颖而出,成为率先融入现代生活并自主创作的手艺大师。
千年前,五代十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纷争,政客、画家、士大夫、贵族、富贾纷纷到江南避祸,一些时尚、先进的中原民间手工技艺也随之被带到江南,推动了江浙一带民间技艺的全面发展,而锡雕,就是其中的重要技艺之一。此后,浙江永康锡雕开始发展,最终自成一派,成为具有南方地域色彩的民间技艺。
千百年来,永康锡匠挑着炉子和箱笼,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异乡寻找一家人的生计,敲打、雕刻江南各省市的嫁妆用品、生活用品、祭祀用品、摆设用品等。不经意间,也记录了江南各地的风俗与生活。
锡雕工艺,道在器中
冬天的午后,浙江永康市芝英镇老市基热闹而祥和,温暖的阳光慵懒地洒满各个角落,市基上不时传来“爆发丁”的“嘭”声,“爆发丁”是一种用大米爆成的米花,也是永康人用来切米糠的原料,这一切都充斥着“年”的气息。芝英镇是永康的第一大镇,早在明清时期就设置了百工贸易区,是各种传统技艺的摇篮。如今的芝英老市基,依然汇聚着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而应远志的锡雕工作室就在老市基的边上。当我走进工作室的时候,他正专注于制作一把锡茶壶,一缕阳光照进来,屋子里显得宁静而美好。
应远志今年61岁,祖上应贻诰是永康名人,他家是一个书香家族。14岁,应远志开始学锡雕,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挑着炉子和箱笼,担着被褥、铜罐等生活用品,跟着师傅行走在浙江、福建、江西、江苏等江南省市。炉子用来熔化金属锡,也用来烧熟铜罐里的米饭,带去的梅干菜在热饭里温热,白饭和着梅干菜就是一日三餐。在应远志的记忆里,肚子总是饿的,脚上的鞋子总是破的。至今为止,他已与锡雕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缘分。即使按45年每天5小时工作时间计算,他也已经有8万多个小时与锡雕进行心神交流了,8万小时的关注与投入,足够把一个匠人锤打成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工作台上的锡茶壶已成型,经过应远志的加工,散发出银质般的雪亮光泽,这把壶是他大半天的工作成果。“经过了熔锡、浇制锡板、画图、裁剪、敲打、锉磨等工序。”应远志从不保留他的锡雕手艺,似乎与人分享这门千年技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严谨地说:“这把锡茶壶的完工,还要经过焊接、零部件制作、抛光、雕刻等工序。”
应远志娓娓道来:“在所有工序中,敲打和焊接是最难的。手工的锡器,是一锤锤打出来的,因此永康人叫制作锡器为‘打鑞’”。应远志刚刚打制的锡茶壶的外表,是均匀有致的敲打纹,底部是螺旋式的太阳纹。应远志见我端详这些纹理,便认为遇到了识货的人而来了兴致:“敲打纹是按照壶身的斜度、手艺人敲打支撑点的感觉,来进行敲打的,凭的是几十年练就的感觉,没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很难做到。敲打纹和太阳纹的整个完成过程需要一气呵成,若有中断,很难再回到原来的感觉,因而必然留下痕迹。”
“焊接是最后面的工序,也是最险要的工序。细细的焊条在拼接处,一接触到火就熔化。焊接需要眼与手都快、准,如若哪个方面欠一点,可能就会熔化了不该熔化的地方而产生瑕疵,甚至前功尽弃。”说到锡雕的技艺,应远志变得健谈。
一件锡器完成后,锡匠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在锡器上进行图案雕刻。客户没有要求的,锡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刻。应远志说:“雕刻在技法上有模雕、平面雕、浮雕、造型雕;在手法上有挖、敲、锉、划、转、削、磨等。雕刻最见真功夫,不但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
锡制用品的情怀
应远志行走江南各省,其中浙江的宁波、绍兴、台州、金华、温州、丽水都是经常去的地方,而打得最多的是嫁妆用品和生活用品,此外也打过祭祀用品、摆设用品等。
“婚嫁用品中,一对烛台、一对花瓶、一个香炉是惯常的组合,俗称‘五字’,许多江南人家碰到好的锡匠都会早早为女儿备下这份嫁妆;其次就是酒壶。”应远志抽着烟,似乎回到了那些行走江湖的岁月。他说,纯锡制品对人体有益,有保鲜、净化的功效,被誉为“绿色金属”。锡酒壶盛的酒冬暖夏凉,醇厚清洌,味道纯正,遇上条件好的人家,往往还会要求打制茶叶罐。锡茶叶罐密封性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作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能使茶叶长期保鲜的最佳器具,用它储存的茶叶不会变色、变味。
就在去年,应远志还为永康棠溪的一位农民加工过缩小版的锡制“烧酒井”。“烧酒井”是烧制白酒的器具,整套用品分几层,最底层是大铁锅,锅内盛水;第二层是“饭蒸”,放在锅里的水中,饭蒸是用木头箍成的圆桶;第三层是锡制蒸馏水圈(水即白酒),这个圈要严丝合缝地嵌在饭蒸上;第四层是聚集蒸馏水的桶,俗称“和尚帽”,纯锡打造。“烧酒井”有家用的,也有专门烧白酒的匠人使用的。
听应远志说着“烧酒井”的原理,我想到每年春季插秧的季节,村子里弥漫着的酒香味,那个时候,农户在春节前后喝光了自己酿的黄酒,就把酒糟拿出来烧白酒。想不到,这扑鼻的香味还有打锡师傅的一份匠心。
锡制的祭祀品,有大刀、开山斧等,俗称“36对”、“52对”。这是一个大工程,应远志曾经被邀请参加过这个祭祀品的集体制作。
“温州人喜欢打六角茶叶罐、酒壶、果子盘;萧山和绍兴人习惯打六角茶叶罐、八角点心盒、烛台;玉环人拜年有用锡制容器放置麦饼肉的习俗……”说起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应远志侃侃而谈。
锡雕的传统和现代化
应远志近几天最得意的一组作品,是一套锡制功夫茶茶具。他把茶壶敲打成精巧的瓜状,盖子上小小的手柄是瓜蒂。茶壶周身透亮,高雅精致,让人爱不释手。应远志自己喜欢喝茶,大红袍、金骏眉都是他的最爱。他喝茶用过瓷器、紫砂,却唯独对锡器情有独钟。锡茶壶泡出来的茶总是特别清香,他喜欢看着放在现代茶桌上的锡茶具,氤氲在弥漫着茶香的雾气中。
“我以前制作的功夫茶茶具,都被朋友和老客户强行‘买’走了。”应远志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喜滋滋的,有一种自己的艺术创作被认可的快乐。在他看来,他以前的大半生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制作,制作的是一种风俗和传统,产品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现在,他制作的茶壶是自己喜欢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来的,其中包含了自己的灵感和灵魂,成为一种创作。在锡雕这门传统技艺中,他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并因此感到高兴。
应远志有些感慨:“数十年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祭祀用的锡制品已鲜少见到,但婚嫁用品依然经久不衰,而生活用品慢慢就成为锡制品的重要市场。”永康的锡雕并没有像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尴尬,相反,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应远志也找到了一位年轻的学徒,这位年轻人对锡雕这门千年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应远志不仅准备把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还希望在他的手上,让这一技艺更深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永康锡雕如同其他艺术一样,一条路坚守传统,另一条路则走向现代化,用浇铸、车床等技术代替了部分手工制作,并把锡与青瓷、白瓷等工艺进行融合,开发出了大量的新产品。走进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仿若走进了偌大一个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的,不仅有大型的锡制墙雕,还有精美别致的小象雕、鹤雕等。接待我的盛世民出生于1984年,他的父亲盛一元也是一位老锡匠,他不仅学会了父亲的技艺,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利用锡的密封性,以锡为盖和底,其他部位用青瓷。雪亮的锡镶嵌在青瓷上,银白衬着细腻的青色,散发出高贵与典雅的气息。有的,给锡制品披上了一件古铜色的外衣;有的,则加上了贝壳的饰纹……产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出香烟盒、咖啡豆盒、手镯、现代茶具等,处处让人感受到创作者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文 吕纯儿 图 吕纯儿 叶文彬 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