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开启互联网+的下半场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01 13:48
在互联网+的领域,当疯狂投资、拼模式、拼速度等三波浪潮前赴后继,上半场的大戏随着2016年时空停落而宣告结束。
但是,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开启,原来的市场逻辑正在被切换,那么这张新的面孔会如何?尽管专家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没有人能做先知,正如在上半场开始阶段,从互联网转换到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微信这个简单的社交工具居然引导了互联网行业集体登船。
后互联网+时代
后互联网+时代,或者说互联网+的下半场又将是如何一种态势?根据内爆理论(implosion)创立者、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在他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the Media,1964)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起初,我们塑造了工具,最后工具又反过来塑造我们”进行推导,互联网+的下半场或是一个以技术“反向”于人类的趋势,也就是人与技术的关系。
从生物学角度,人与技术的关系很像授粉与繁殖的关系。我们对技术授粉,技术就不断的繁殖与生长,然后是技术不断接管了我们的手、脚,甚至思维,进而塑造了我们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交通方式、金融方式等等。不知不觉中,人和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依赖关系、新的物种。
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结果。就像生物第一次进化出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将所有的技术连接在一起。刚开始,简单的中枢神经系统只能做简单的应激反应,后来适应性越来越好,神经结构越来越复杂,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卷入了更深刻的资源,当卷入的节点越多,会不会发生相变?
现在是50亿+的节点,未来IOT,那是上万亿的节点数量,当量变发生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不会发生质变?就像当年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演化过程一样,当神经元细胞足够多,连接足够多,突触足够复杂的时候,结构进一步复杂,忽然诞生了高等社会性动物,再因一两个意外而产生语言,产生群组内深度的协作,进而演化产生了经济体一样的生命体。
人工智能粉墨登场
新生命体叫什么?我们依然不很清晰,目前阶段姑且称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在悄悄接管我们生活的操作系统—决定了我们在买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想、我们去哪儿玩、跟谁结婚等。
以“买什么”为例,我们上淘宝、京东准备买书看。网站上囊括的书籍超过亿本,可是终其一生我们看的不会超过1万本,甚至更少,但那些书是那1000万里面挑出来的吗?不是,是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是算法推送的,我们买什么是算法决定的,是机器决定的。然而,这只是人工智能的初期,不是完整的定义。
人工智能的落地虽然和想象中仍有一些距离,却也摆脱了伪命题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其中从未少缺互联网公司。选择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情景感知等核心算法的研究或收购,及早在产品上应用和变现,成了如今互联网巨头卡位布局的鲜明特点。
2017年,或许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仍充当着炫技的角色,或许仍有一些玩家对人工智能寄予了不符合现状的希望,但是,无论如何,行业巨头和创业者都承担了两个角色,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离象牙塔越来越远,离商业化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