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提前催熟的区块链风口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01 14:49
影视娱乐、出行、外卖等创业领域均经历过从资本催化,到竞争加剧,再到洗牌结束、寡头垄断的过程,而目前区块链虽然也吸引创业公司前赴后继的杀入,但金融、互联网巨头们似乎等不及创业公司的拼杀,还没等资本完全催化就已经纷纷踏足。
区块链,伴随着比特币而诞生,但如今已经超越比特币,成为越来越多金融和信息技术行业巨头的关注对象,包括多国的央行及金融监管部门。业界普遍对区块链技术的前景寄予厚望,甚至认为它是一项具有社会变革意义的技术,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关键底层基础设施。
区块链正在被各种言论包装着逐渐神化,但是,万能的区块链在1.0时代出现比特币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具有如此颠覆性、轰动性的应用型产品,区块链神话的窗户纸似乎已经越来越薄。
金融巨头、风险资本入局
近日,VISA首次测试区块链结算支付系统,并宣布将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银行间结算和支付领域;中国招商银行加入R3区块链联盟,成为最新加入这一联盟的亚洲银行,也是继今年6月平安保险之后第二家加入R3项目的中国金融公司;腾讯和华为也加入金融区块链联盟。
2016年4月,沈阳金信商品交易中心联合太一科技推出全球首家基于区块链商品交易中心;2016年7月9日,阳光保险上线国内首个区块链保险卡单3元可享受200万元航空意外保障项目。
在二级市场,区块链概念炒作也是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新手法,目前A股市场区块链概念上市公司有19家,以计算机或者金融服务相关公司为主,区块链业务尚没有贡献实际利润,以涉及或者潜在涉及为主,作为原有业务的延伸。
与大型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相呼应的资本市场对区块链技术的热捧,公开资料显示,全球2015年区块链领域投融资总额约为4.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51%。2016年仅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投资额就将高达10亿美元,Circle、布比、金股链等多家处于不同阶段的区块链相关概念创业公司获得融资。
国内区块链概念项目融资更多集中在早期;投资方并没有出现大型VC的身影,中小型投资机构居多,还有一部分是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改进原有技术的公司,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大型VC对该技术发展还是持偏谨慎态度;此外,产品处于研发、测试的居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被大范围推广的产品。
国外融资案例相对较多,而且发展阶段更为分散,从种子轮到D轮都有出现;融资金额相对国内也要更大;各个项目在研究方向上显得比较明确,分布在安全、金融、存储等多个领域。
影视娱乐、出行、外卖等创业领域均是经历过创业公司蜂拥而起—资本催化、竞争加剧—洗牌结束、寡头垄断的过程,而目前区块链虽然也吸引创业公司前赴后继杀入,但金融、互联网巨头们似乎等不及创业公司的拼杀,还没等资本完全催化就已经纷纷踏足,无论是加入联盟,还是尝试各类测试项目,足见区块链技术风口已经成为众人共识,对大公司与创业公司不同的突围策略猎云网会继续关注。
黑天鹅事件频发
在区块链概念被不断“神化”时,黑天鹅事件却频频出现:2016年6月,以太币去中心化组织TheDAO被黑,价值逾5000万美元的以太币外溢出DAO的钱包,以太币价格瞬间从记录高位21.5美元跌至15.28美元,跌幅超过23%,比特币也受影响下跌超10%;8月4日,全球最大的美元比特币交易平台Bitfinex发布公告,由于网站安全漏洞导致近12万枚比特币被盗,总价值约7500万美元,比特币当天市价重挫25%。
在安全问题长时间无解的同时,还有各类山寨币横行,以众筹形式发行的传销币通常会承诺高收益、众筹项目具有高增长空间。下面就细数其中比较典型的几类乱象:
乱象一:利用区块链概念,发行各类代币,有些是区块链形式发币,也有不少发行机制不透明的山寨币、传销币,通过类似股票拉高割韭菜的方式骗取普通散户钱财;
案例: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有近百种区块链概念的代币,而其中摩根币、维卡币、V宝、K币等打着“二代币”、“山寨币”的幌子,打着比特币大腿的“虚拟数字货币”,实际上却是以圈钱敛财为目的,甚至没有开发只有概念的代币。
乱象二:以众筹区块链项目为由,承诺项目高增长空间,带来高市值增长及高收益,实则并未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去,肆意挥霍;
乱象三:通过“区块链+传统产业”概念,尤其是金融,进行ToVC创业,所提出的概念在短期内都很难实现。
案例:广东某区块链概念公司,以发行积分形式吸引投资人关注,所发行积分可用于交易,该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婚姻登记证明、电商供应链改进等多个领域进行尝试,但所有场景需求可以定义为“伪需求”,所谓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其实对于区块链技术可用可不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作用,最后都草草收场。
火币网COO朱嘉伟就目前区块链发展状态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有人利用区块链概念,发行各类代币,根源在于发行机制不透明、筹码过度集中。而不少打着区块链旗号的创业公司,并没有踏实地做研究、开发应用,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姚前表示,跟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具有更加安全、可用性强、效率更高及智能合约更加先进的四大优势。同时他也指出,虽然区块链本身的安全性经受了多年的考验,但仍需要继续关注。区块链并未解决所有安全问题,对区块链的盲目信任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智能合约漏洞被利用,导致数字资产损失,监管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何为区块链?区块链可以理解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它更多是一种技术方案,而不是一款具体产品。
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区块链就是一个总账本,上面记录了比特币自诞生以来的每一笔交易,这个账本保存在全球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节点上。不可伪造,也难以篡改和销毁。
比特币与区块链
比特币区块链采用工作量证明机制,即节点间通过计算机运算能力的竞争,来公开决定一段时间内(约10分钟)记账权的归属,以此保证各节点记账的一致性;同时,赢得记账权的节点,将会获得一定量(新产生的)比特币,以及其所记录的所有交易的手续费作为奖励。这个过程就是俗称的“挖矿”。
具体来说,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相关联所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多次比特币网络交易有效确认的信息。
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账本,“挖矿”就是给予记账者比特币作为记账的奖励。
区块链演化史
区块链技术随着比特币出现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区块链1.0:可以把比特币视为区块链1.0,为数位货币应用,区块链只能传递数字货币信息;区块链2.0:开始出现如智慧资产、智慧契约等货币以外的应用,如股票、债券等;区块链2.5:包括代币(货币桥)应用、分散式帐本、资料层区块链、结合人工智慧,以及无交易所的国际汇款网路,以Ripple为代表,资料层、分散式储存则以Factom、MaidSafe为代表;区块链3.0:指更复杂的智慧契约,将区块链用于政府、医疗、科学、文化与艺术等领域,以以太坊(Ethereum)为代表。
区块链2.5跟区块链3.0最大的不同在于,3.0较强调是更复杂的智慧契约,以2.5则强调代币(货币桥)应用,如可用于金融领域联盟制区块链,如运行1:1的美元、日元、欧元等法币数位化。
区块链的技术特性
由于区块链协议几乎都是开源的,因此要取得区块链协议的原始码不是问题,重点是要找到好的区块链服务供应商,协助导入现有的系统。而银行或金融机构得对区块链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知道该如何选择,并应用于适合的业务情境。
目前被热炒的区块链技术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
案例1:早在2014年,IBM就提出“区块链+物联网”概念,当产品最终完成组装时,可以由制造商注册到通用的区块链里面标示着它生命周期的开始,一旦该产品售出,经销商可以把它注册到一个区域性的区块链上(社区、城市或国家),通过创建有形资产和匹配供给和需求,物联网将会创造一个新的市场。
该业务涉及4000个供应商、融资客户和合作伙伴,他们每年的交易量达到300万笔,总价值440亿美元。IBM区块链部门副主席Jerry Cuomo说,每年订单或运输问题都会引起错误的计算机部件数量,从而导致25000起纠纷。目前解决这些问题平均需要44天,利用区块链技术能把这个流程缩减到10天。该方案预计最早9月实施。
案例2:全球四十多家银行组成的区块链项目R3CEV,参与的银行认为可以通过通用共享账本技术,利用区块链进行结算,来降低或者消除各种各样的成本,但目前尚在“内测”阶段。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有被描述为“自主机器”、“区块链上的合约”、“区块链上的任何计算”,区块链中,只有合约双方能动用资金;一旦合约确定了,其中的资金就由区块链按照合约条款来分配,并且只有合约到期才可以使用这笔资金。
区块链技术能保证合约的有效性,如电子签名法所规定的生成;储存或者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用以鉴别发件人方法的可靠性。
但目前智能合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智能合约的代码需要向网络内所有参与方公开,这意味着非参与方可以囤积或者出售资产;并且,智能合约在网络内大范围传播的速度是很慢的。智能合约也许可以进一步扩大信任网络,但是在不同领域中还需要更为清晰的术语,来涵盖传统法律合同反映出来的商业现实和细节。
青山资本投资经理孔萌表示,“从应用角度讲,我蛮看好以太坊智能合约的一些商业化前景,例如物联网的结合、博彩等。相反对于更适合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场景,我觉得更取决于监管层的推进力度,现在创业公司做的都是一些小众Geek的事儿,太早。”
●不可篡改,公开透明
无法篡改是区块链的特性之一,可以永久地保存数据。例如在签署电子签名时,签名数据仅由签名人专属控制,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都能被发现,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也能被发现。
区块链还有如无需信任系统、加密安全性、可编程性等特性,让人们看到了分布式账本变革核心商业流程的潜力,但就如所有前沿技术一样,区块链也会有很多不足,给商业带来风险。
九鼎投资朱汉文表示,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区块链也存在着诸如安全隐患问题、工作效率问题、资源消耗问题等缺陷待解决,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
1、由于区块链的信息记录依靠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共同完成,因此理论上说,如果掌握超过51%算力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实现对整个链的信息篡改,极端情况下出现双花等欺诈情况。
2、每个节点都有一套完整的账本,目前比特币区块链大约是十分钟记账一次,中本聪考虑到全网每个节点都记账再确认交易不现实,因此根据六度原理,六个区块记账就确认交易的风控政策,这样也要一小时之后确认交易,一些交易平台根据目前的记账算力发展一次或者两次记账后就确认交易,在极端情况下有一定风险。一次或两次记账就确认交易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是提高了风险。
3、哈希算法随着计算机算力的提升,也需要不断的改变哈希函数,哈希函数本身是NSA(美国国家安全局)使用的,如果在一些安全领域应用是否合适,一旦算法有漏洞,整个体制崩塌。
“我认为,目前阶段区块链项目的成功更多取决于目标的客户对共识机制是否认可,行业是否需要区块链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法律法规是否认可,同时愿意加入记账和维护的节点是否够多,记账的节点是否有动力能留存持续记账。这都是区块链技术做解决方案必须解决的问题。”火币网COO朱嘉伟认为,区块链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安全上,账户是透明的,但身份是不透明的,历史上交易所倒闭的原因都是安全原因。在以太坊上可以写任何代码,多重签名机制,黑客有机会拿到私钥接口;TheDAO是以太坊上的代币,代码出现问题容易被黑客有机可乘。
公有链PK私有链
相较于完全公开、不受控制、依靠加密技术来保证安全的公有链,私有链(即存在一定中心化控制的区块链)可以创造出权限控制更为严格的系统,其修改甚至是读取权限可以仅限于少数用户。
但是关于私有链和公有链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一方认为私有链没有任何意义,和中心化数据库没有太大区别;另一方则认为,私有链仅仅是对参与者进行一定控制的区块链,只要有多方博弈存在,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在不完全互信的环境下,私有链有存在的价值。
朱嘉伟认为,联盟链和私有链2B企业会关心多一点,如四大行实时清算、审计等,这种小群体范围的应用不能完全体现区块链去中心化、无需信任系统等基本特性,只有2C才能影响到大众。
但是以R3公司牵头的区块链联盟,已经吸引了全球范围40多家大型银行的加入,其中不乏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巨头的身影,致力于研究和发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对私有链进行探索。
招商银行IT总经理周天虹在招商银行宣布加入R3区块链联盟时表示,“我相信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我们期待与R3一起为完善一系列金融服务和流程提供所需要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和蚂蚁金服在区块链应用上也都有进行尝试:2016年7月,微众银行携手腾讯云,推出面对金融业的区块链BaaS(BaaS,Blockchain-as-a-Service)云服务;蚂蚁金服则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公益项目,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表示,“未来将用区块链技术把每一笔公益捐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整个流程记清楚。”
区块链的未来
对于区块链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区块链》作者张健有三个判断,第一,区块链将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第二,未来区块链的结构一定是分层的,不同的层级承载不同的功能。第三;如同互联网的发展一样,区块链这种协议式的、需要大规模的协作和参与的颠覆式技术,其崛起周期将比大多数人预想的要长,而最终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也会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就目前而言,区块链概念从国外炒到国内,带动了一大批国内研究机构跟进区块链基础性研究,如万向实验室、金链盟等,在研究方面已经逐渐赶上硅谷的进程。不容忽视的是,人才短缺、应用受限、技术瓶颈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短期内并未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在支付、结算等方面都有不少公司在尝试,这都属于基础性研究范畴。
近阶段,市场上有不少打着区块链概念的企业和个人不断鼓吹区块链的“神奇”用途,作为一门已经面世长达8年之久的技术,区块链并非神秘所在,在做好基础性研究、找到合适应用场景之前,应该更为理性看待这么“新”技术,避免走上P2P、互联网金融等概念炒作的老路,让这个提前催熟的风口刹刹车。
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现任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此前曾公开表示,2008年开始,从有区块链这个技术到今天,可能要到2018年以后它的应用才会相对成熟,所以发展区块链是一个急不得的事情。
文/陆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