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谁之迷城

  这里曾经是摩洛哥的古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无车城区和最古老的大学

  车窗外,熙熙攘攘裹着黑纱的人影闪过,直到这一刻,我才相信,我们真的到了菲斯,这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阿拉伯古城,也是摩洛哥第二大城市。

  早在9世纪,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溃退回来的800家柏柏人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六年后,2000户被放逐的突尼斯阿拉伯人也来到这里安家。到了11世纪,阿尔摩拉韦德王朝用一道围墙把这两部分“圈”在起来,形成了菲斯城的雏形。

  这里曾经是摩洛哥的古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无车城区和最古老的大学。1912年,摩洛哥的首都迁到拉巴特,但这里仍旧是摩洛哥的文化和精神中心。

  顺着昔日王宫的高大外墙,我们从老城西边的“新区”开始“探访”中世纪。街道逐渐变窄,但很平整。两侧的房屋看起来与一般阿拉伯式四合院非常不同。一层都是面向人行道的商铺,二楼则是有着精致法式小阳台的居住单元。

  原来这里曾经是菲斯的犹太人居住区。在15世纪时,安达卢斯的犹太人被驱赶,他们和阿特拉斯山上下来的柏柏族犹太人一起迁入摩洛哥,因为那时摩洛哥开明的马里尼德苏丹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到来。在苏丹特别的眷顾下,这些犹太人紧挨着王宫,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区、商业街和犹太教堂。

  在这样的文明国风下,菲斯在各个方面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第一所大学(阿拉伯语Madras)就是那个时期期开始修建的,同时建成的,还有城里大量的公共建筑、市民居住区等。

  如今菲斯城已经没有犹太人居住了,我们的当地向导阿拉伯女士法蒂玛说,“这些犹太人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时候都搬走了”。

  沿着菲斯的美第纳(Medina,即阿拉伯语“老城”的意思)弯弯曲曲的巷子,我们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步行区。

  这天是周五,接近正午时分,大部分巷子都空空荡荡,阳光从天空洒下,一面是阴凉的门板紧闭的店铺,一面是阳光抚摸下的斑斑驳驳的影子,偶尔会经过旧帘子、草席、彩色玻璃格栅、波状石棉板还有不知什么材料搭成的遮阳篷,篷下必定有比较娇气怕晒的蔬果。

  没有机动车辆,游客可以很放心地在街道中间拍照,只是不时要给身后赶路的毛驴和骡子什么的让个路。

  窄窄的巷子上方被街道两边合拢在一起的雨篷遮蔽,看不见天空。无数看似一样又各不相同的巷子被过街楼串联起来,很快我就完全迷失了方向。我们走过了勉强可以通行一个瘦人的巷子,也路过了由几个店在宽敞处围合成的专售某种物品的小广场。中午放学的学生们嘻嘻哈哈地三五成群,女孩们无所顾忌的笑声和粉红色的书包给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和温柔的气息。

  那所古老的大学,仍安静地伫立在老城中心。透过半掩的黄铜大门,可以看见宽敞的庭院里赤脚准备祈祷的穆斯林,他们平静虔诚,没有人说话。

  祈祷的时候,游客是被禁止入内参观的,我们只好站在外面等待。不一会儿,就听见里面的人脚步急促地往外跑,看样子是祈祷结束了。一群人跑到门外的一个街角,围着一个食物摊争先恐后地等着领取布施。这是周五礼拜后的传统,人们要在清真寺外接受这种类似百家饭的祈福。

  人群散尽的庭院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院子里有从远方运来的大理石铺砌的地面和柱子。祈祷厅则是另一种精致:美丽的摩洛哥马赛克和瓷砖装饰的地面和墙面,花朵式样的手制青铜吊灯,墙面上端部分是白色的石膏浮雕,密密麻麻地刻印着古兰经文的书法图案,整个屋顶覆盖着精美的雪松木雕。工匠们的高超手艺,透过完美搭配以及熟练运用的材料,一一呈现出来。

  自从菲斯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摩洛哥政府制定了不少法规来修缮和保护这个古城。这里既是供学者们研究阿拉伯文化遗产的老城,也是菲斯人世代居住的家园(现在的摩洛哥王后就是菲斯本地的IT工程师),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手工作坊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皮革染坊,陶瓷烧窑,地毯和织物作坊等。

  老城外的山丘上,有马里尼德墓的遗址。从这里远眺夕阳笼罩的美第纳,你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个古老城市所感动,被它缓缓流动且源源不息的生命力所感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