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O2O深陷危机 入局者何以为继?

  近日,网络上盛传百度将关闭百度外卖服务,一时间又将上门O2O服务推上了风口。实际上,随着进入资本的热情被消耗殆尽,一度火热的上门O2O领域开始“退烧”。曾经倍受追捧的风光不再,其中曾遍地开花的上门洗车平台,更是出现了全行业关停,一片惨烈……

  缺乏竞争力+资本耗尽,上门O2O业务退潮

  其实,如果深挖上门O2O如此乏力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目前的市场容量有限,而且在与传统线下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除了下单方便一点,上门O2O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质量、价格以及效率上都不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上门O2O的竞争力有限,能获得的业务量也未能达到预期体量,毕竟消费者在掏钱时通常都是非常理性的。企业根本无法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成本开支的基本平衡,商业模式或许比较清晰,但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赢利模式。

  而当初的上门O2O概念火热时,不少资金追捧而至,以至于众多项目一拥而上。过热的投资,必然导致后来的降温退烧。除了与线下企业竞争外,上门O2O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于是创业者把很多钱用在激进的营销和补贴上,资金消耗成为无底洞。不用说当年出行市场和外卖市场大战时的天文数字补贴,在上门O2O领域,仅58到家在2016年前三季度就亏损了1亿多元人民币—这还是在没有大规模营销和补贴前提下出现的情况。

  在看不到回报希望的情况下,投资人对上门O2O热情不再,甚至出现了逃避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后续的资金输血,众多上门O2O的倒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事实也是如此—这一切正在或已经发生。

  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但存不利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上门O2O到底有没有前景,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培育。

  首先,上门服务是既有的市场需求,体量庞大。比如,目前家政服务市场的整体规模据说已达万亿元人民币级别。上门O2O的潜在盘子并不小,只是需要设法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从线下引导到平台上来。

  如果能实现10%的渗透率,上门O2O仅家政服务这块的市场就可以突破千亿元人民币级别。再加其他如丽人、速运等方面,以及未来一些新兴服务,上门O2O未来很容易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其次,新兴消费者群体崛起以及消费升级,也将促进上门服务市场扩大。近年来不少行业的市场得以扩大,都与新兴消费者群体的壮大相关,比如电影、外卖和电游等。以9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群体,有着更积极的消费观念,对服务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拉动力。再加近来说起来有些老套但确实存在的消费升级大趋势,共同形成了巨大推动力,促进上门服务的市场持续扩大。也就是说,未来上门服务的市场将比现在的万亿元人民币级别规模还要大,甚至达到现目前的数倍规模也有可能。

  上门O2O或需变换思路来寻求突破

  前景看来不错,那为何现实中上门O2O却如此受挫。想来是“打开方式”不是很正确,针对现状,上门O2O有必要变换思路来寻求突破:

  其一,先做好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既然上门服务市场混乱,那么上门O2O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标准化。未来比较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企业作业程序再上升一步,成为行业的标准,从而把原来混乱的非标准服务变成可量化的标准产品。

  其二,从高频刚需的低门槛传统业务着手。纵观倒闭的上门O2O项目,几乎都是低频的新兴业务,比如洗车和保养等。这些业务确实也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频次低且上门服务的成本太高。如果无法在短期内达到规模效应的话,成本难以下降。而用户也会与线下实体店对比价格和质量,如果上门O2O初期不能占据优势,就很难打开局面。其实更合适上门O2O的项目,反而是诸如保洁、维修、做饭以及护理等传统上门服务。不那么高大上,但绝对的接地气。它们确是脏重活而且单价较低,但是多为刚需的复购业务,基数大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其三,尝试“平台+公司”的做法。不少创业企业喜欢谈互联网思维,比如去中介化和个人灵活就业等概念,上门O2O项目也常常陷入其中。不是说这些思维理念不好,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基于目前的市场现状,上门O2O可能采取“平台+公司”的模式更加合适。好处在于,首先,公司比个人的服务更有保障,且承担连带监管责任。其次,线下公司有实体门店,就近服务可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可充分利用线下公司员工闲置时间的服务产能,实现平台、公司和个人的多赢。因此,类似家政服务公司、物业公司等都是不错的合作伙伴。

  总体而言,上门O2O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年电商早期的类似问题。前景很光明,但却隔着一块厚重的“毛玻璃”,想要突破它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上门O2O正处于前期拓荒阶段,市场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时间,电商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10多年的漫长历程。同样,上门O2O企业也需要做好长期经营、干脏活累活的打算,不要奢想能够一夜变天。

  文/蚂蚁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