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洗尽铅华

  VR产业发展与乱象解读

  2016年,伴随着“VR元年”的呼声,VR这个概念,比夏天裹棉被还热,比火爆腰花还火爆。各路投资人、创业者怀着各自的目的,纷纷投身其中。然而尘埃落定之后,他们发现路已经越走越窄,而在用户眼里,VR也从高大上的黑科技沦落为低端廉价又坑爹的路边摊。从去年年底开始,VR的热度似乎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今年初,关于VR的声音越来越小,热度大不如从前,通过MC记者的观察发现,这背后不乏一些VR乱象。本期,我们就在《微型计算机》3·15特别报道中,为你梳理VR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背后的一些乱象。

  行业背景:PC寒冬来临,传统IT业务下滑

  2016年,跟随着HTC、谷歌、索尼等巨头的步伐,众多互联网圈子的厂商和创业者相继入局VR产业。HTC Vive、Oculus消费版发布,并且HTC还要再烧一亿美元打造VR生态圈;阿里巴巴提出了Buy+VR购物计划;Insta360获迅雷投资数亿美元;小米、华为、魅族等不约而同开始圈地。据统计,2015年国内VR投资规模为24亿元,投资案例共57起;2016年上半年投资规模已达15.4亿元,投资案例38起。

  资本大量涌入的同时,一场接一场的互联网峰会、游戏产业大会也纷纷大炒VR概念。VR甚至成了两会的热点,多个地方政府将其视为创新创业的新增长点。“VR元年”,一切都那么风调雨顺,投资者就等着收获果实,消费者就等着脑后插管了。

  2016年的冬天,阳光依然明媚,气温也比往年高得多,然而VR从业者们却发现这个冬天仿佛置身西伯利亚,挡不住的寒。Oculus等产品叫好不叫座;Galaxy Note 7电池不争气导致移动VR最有实力的新版Gear VR出师不利;电商网站上虽然VR产品琳琅满目但都是基于移动端的眼镜盒子,全是一个模版,都在打价格战。商家看不到希望,消费者也觉得自己可能买到了假VR。

  而另一边,已经成了冷门的AR突然耀眼了一把。任天堂剑走偏锋的《Pokémon Go》取得突破性成功,发售后三个月就获得6亿美元的移动AR营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远远多于2015年整个VR游戏应用的总产值。这也让VR产业感受到了压力。

  有报告显示,“VR元年”的市场总产值为18亿美元,总销量为630万台,这个数字并不乐观。今年2月初,Facebook被爆关闭了200家Oculus Rift线下体验店,占全美体验店总数的40%。在国内,资本对于VR的热情在逐步降温,许多VR项目在今年可能逐步被创业者、投资人抛弃。全国3000家VR体验店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许多VR体验店已经倒闭或处于僵持状态。

  VR产业出现这种状态原因并不复杂。大量资本的涌入虽然能让一个行业看起来很繁荣,并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没有技术和配套服务的支撑,终究站不住脚。就像在水泥地上引燃汽油,火势虽猛,但油一旦烧干,火也会很快熄灭。简而言之就是目前的VR产业步子迈得太大,扯破了裤裆。

  高端VR 曲高和寡

  以Oculus Rift、HTC Vive等为代表的,实实在在能够进行虚拟现实互动的高端VR产品,这才是VR的预期形态。但这类产品面临硬件和内容的双重挑战。从硬件来看,这类产品包含VR头盔和控制手柄,本身已经价格不菲,还必须连接高配置的PC主机才能工作。这样算下来,要投入将近两万元的成本,另外还必须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房间作为活动空间,才能在家体验VR。那么问题来了,且不说房价有多贵,就说下了这么大的本之后,玩家得到的VR体验回报是否值回票价?

  和Oculus Rift等相比,索尼PSVR+PS4的组合,价格亲民得让人感动。而且4000万PS4用户简直是一座金矿。业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全程VR的3A大作《生化危机7》,尽管槽点不少但到目前已经有了300多万份的销量,堪称一枝独秀。PSVR和CAPCOM开了个好头,但是下一部VR3A大作在哪里?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VR并非刚需。硬件价格偏高,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投入和体验并不能成正比。昂贵的Core i5-4590不会让你追美剧更快,长期以来的社会环境因素也让很多人不接受家用机,很多人更宁愿把钱花在手机上。几个月前希捷关闭苏州工厂时,甚至有“大家都是用手机,硬盘早该淘汰”这种言论。能够舍得在这方面投入的,除了土豪就是技术宅,就注定当前的受众面太小。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就这点受众也粘不住。

  另外,这几家业界大腕都是各玩各的,VR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人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这一点倒是挺像家用游戏机的格局,但家用游戏机的产业链条已经非常成熟完善。

  VR盒子涸泽而渔

  类似PSVR之类的产品,需要硬件研发,需要第三方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这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对于国内的风投和创业者而言,就算他们敢烧这个钱,也不保证能烧出个未来。创业者要看投资人的脸色,投资人要看财报,大家都需要立竿见影。

  于是他们想到了黑科技公司谷歌。在之前的I/O大会上,谷歌推出了一款廉价的VR纸盒子—Cardboard,你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一对凸透镜,用一个纸盒子就能体验最简单的VR。移动VR的门槛如此之低,对于国内的创业者而言,这简直是天降馅饼。拉一个团队,外包做个App,再找一家代工厂组装一个眼镜盒子,建个网站,在网上找一些“你懂的”之类的VR资源贴上去,搞定。来场发布会,产品就震撼发布,开始到处圈钱。至于用户体验、版权,那是什么玩意儿?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有数百个不同形态的VR眼镜盒子产品,价格从十几块到几百元都有。暴风就一直将旗下VR设备魔镜定在99元的价位,各初创公司推出的VR头盔普遍也在200元以内。一时间,VR产品繁花似锦。据市场调研公司GFK通过的监测数据,2016年中国零售市场VR硬件月平均销量达到38.2万台,但几乎全是眼镜盒子,单台平均价格137元,单价和销量还在持续走低。

  这种廉价的设备和井喷式的出货量对刚刚起步的VR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抢占VR市场而不顾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各种“山寨”头盔和粗制滥造的游戏不断涌现,让国内的VR产业已经逐步沦为一个被鄙视的行业。去年年底,央视曾痛批VR已经变味,VR盒子提前进入山寨模式,同质化非常严重,做工非常粗糙,根本达不到VR硬件技术标准,更谈不上沉浸式体验。很多用户在使用时会产生强烈的恶心和眩晕感。有VR厂商的员工自曝公司的VR盒子10元一个,毫无技术含量,越做越便宜,越做越垃圾。许多消费者在体验店满怀期待体验了VR之后,脸上都会写满了鄙视和问号:“这就是VR?”

  有媒体报道称:在创投圈看起来高端、神秘的VR产品,却被很多生产线上的员工形容为“垃圾”,老板自己都没有体验的意愿。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走访的近10家工厂中,很少有老板的办公室中放有VR头显设备,在他们的手机应用中,也没有一个VR资源播放器。

  而这一现象,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移动电源行业。最开始,大家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不管你是有硬件背景的企业还是有一笔闲钱的个体,只要你有钱,就能做移动电源。最后,导致廉价和劣质的产品充斥了这个市场,最终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生态发展。现在的VR就是当初的移动电源,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准入机制,所以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做VR。同时,没有核心技术,基本全靠贴牌,这样的产品你认为会有竞争力吗?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某电商平台上,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VR带来的高科技神秘感,利用色情淫秽信息来做营销。《微型计算机》记者在浏览一些网店时发现,这些网店有的在介绍商品时用“VR成人看片”、“宅男福利”、“激情体验”等暗示挑逗性的词语来诱惑消费者购买一些廉价的VR盒子,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好卖。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触碰法律的红线。

  这不是VR。VR真的是很前沿的科技,VR很冤。

  拿什么拯救VR

  我们不止一次说过,现在的市场早已不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而是“我们发明了什么就要引导用户接受什么”。然而VR行业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相信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VR产品到底有什么实质的用途与创新的玩法,而业内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VR,没搞清VR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需求和痛点,也说不清楚它们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尖叫体验。

  尽管什么都不清楚,但并不妨碍大家的热情。原来做手机的、做移动电源的、做路由器的,争先恐后进入VR产业,许多互联网背景的厂商通过PPT+发布会也来凑热闹。技术不成熟,咱就做门槛最低的。大家一窝蜂涌向完全没有技术门槛且成本低廉的VR盒子。

  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粘住用户,但目前用户并没有太好的选择。想要体验真正的VR效果,你需要花不少的钱。由于国内的消费水平达不到,群众会选择廉价的VR盒子。两片透镜,一个塑料盒子再加上一根绑带,就是一个所谓的VR盒子了。没有任何空间位置运算,透镜只是用来放大盒子里面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你的整个视野,带来所谓的“震撼3D影院”体验,实际上只是一种视觉欺骗。并且由于没有时间去打磨和沉淀,带来了糟糕的体验。用户一提起VR就会想起这些粗制滥造的盒子,继而想起被眩晕和恶心所支配的恐惧。VR实际上应有的黑科技感、新潮感、未来感等属性,统统消失了。

  对于用户来说,在选择VR产品的时候,MC建议购买一些大品牌正规的VR产品。而所谓的正规的VR产品,首先价格上肯定不是几十元或者两三百元的这种山寨、简单的伪VR,真正的VR价格通常都在1500元以上,并且不是简单地靠塞个手机才能运行的,这类产品往往都是连接电脑后才能运行。比如像国际一线品牌的PS VR、HTC vive;国内的小鸟看看VR一体机、3Glasses S1等等都是比较不错的VR,也只有这类产品才能带给用户真正的VR体验。

  多数入局者无非只是想抢占风口,跟风赚快钱,获取最大化的利益而已,却让VR这个概念越来越廉价,也让消费者与资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一旦资本的热潮退去,VR就迎来了漫长的冬天,最终坑害了真正想做事的人。

  和雨后春笋般的创业者小公司相比,巨头公司则比较谨慎,他们都在VR领域边观察边试水,期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平移到VR领域,即便失败,也只是一次试错,并不损伤核心业务。而创业者一边开路一边承担着前面的风险,一旦他们找到一条通途大道,跟在后面的巨头可能会立即变成一辆面目狰狞的战车,满载资本、技术和资源,将前面那帮要技术没技术,要资本没资本的探路者碾得粉碎。看看O2O创业领域,当年同样一窝蜂,而失败者到现在还尸骨未寒。

  VR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技术,VR产业也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架构,硬件平台、硬件供应、软件供应缺一不可。如何推动软硬件与内容融合,形成一个生态圈,提升内容开发者的投资回报率,这是个关键问题。

  当然,VR产业这种高烧,也不能说全是负面影响。它必然会加速淘汰一批劣质厂商与投机者,从而留下真正有实力的厂商。通过技术的逐步沉淀,让VR重新回到黑科技的轨道上,也让VR产业褪去浮躁,重归理性。

  文、图/张明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