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保险业摸着石头过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台资,保险业,石头
  • 发布时间:2010-12-02 14:17
  “台湾制造业在大陆驰骋,金融业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局面转变了

  “富邦财险的筹备申请已经被证监会批准,9月底就可以正式开业了。”台湾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邦金控”)总经理龚天行告诉《望东方周刊》。

  2009年底,富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邦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大陆筹建一家财产保险公司便已获批,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虽然是台湾最大的保险品牌之一,富邦的脚步却并不是最快的。早在2005年2月,台湾另一家大型金融公司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金控”)就已经在上海成立了自己品牌的寿险公司—— 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泰人寿”);2008年5月,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泰产险”)在上海成立并已设立了江苏、福建分公司,浙江分公司的筹建申请也于9月1日刚刚获批。

  同样在大陆落子的还有台湾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台湾人寿”)和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与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龙人寿”)于2008年 12月开业,而后者则与海航合资成立了新光海航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多年来,当台湾制造业界在大陆驰骋,金融业却只能在对岸望洋兴叹。”龚天行感慨道。如今,借着2010年6月签署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东风,这个局面开始扭转了。

  缓慢西进

  早于大陆30年开始发展保险业的台湾市场,已非常成熟,呈饱和状态。早在十年前,台湾政府部门就意识到其保险业务在岛内已很难扩容,并且鼓励险企到大陆拓展市场。

  “2005年台湾的产险保费规模约1080亿新台币,达到了一个高点,然后就开始下滑,反观大陆,保险市场呈倍数成长,潜力非常大。” 总部位于上海的国泰产险总经理陈谨洲告诉《望东方周刊》。

  在寿险方面,台湾市场更显成熟。“拥有2300万人口的台湾有超过30家寿险公司,人均投保率超过200%,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超过两张保单。”君龙人寿总经理吕国雄告诉《望东方周刊》。

  “国泰金控很早就看到了大陆的发展潜力,十几年前就成立了一个大陆市场发展室,了解、调研和观察大陆保险公司的动态以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多年来国泰保险也一直跟大陆同业有很多交流,多次派顾问分享台湾保险业的经验,并且跟北大、清华、复旦等很多学术机构有往来。”陈谨洲说。

  布局虽然早,进入的时间却还是有点晚。

  由于金融业属于特殊管制行业,两岸政治关系又比较复杂,台湾保险业西进步伐缓慢。

  随着2002年8月份《两岸保险业务往来许可办法》的开启,台湾保险业可以到大陆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或子公司。截至2010年6月,中国大陆共有13家台湾保险公司设立的17个代表处,其中寿险公司5家,产险公司8家。然而,其中多数仍然处于蛰伏期,成立的代表处只能在大陆调研市场信息而不能经营实质性业务。

  根据规定,台资寿险公司不能独立在大陆经营业务,必须寻找国有企业合资,双方各出资50%。因此,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成为寿险业务的首要条件。

  这并不容易。

  2004年4月,台湾人寿本已确定参股上海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参股金额在2.6亿新台币左右,但东方人寿因受大股东德隆牵连,遭中国保监会勒令停业,项目被迫搁置。台湾人寿不得不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直到2007年,才确定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君龙人寿的合资方。

  财险则要受到“532”条款的限制,即资本额50亿美元以上、设立满30年且在大陆地区设办事处2年以上。与发展上百年的欧美保险公司相比,台湾险企的资本实力相对较弱,资本额的限制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国泰设计了一种变通方式,即用大陆国泰人寿和国泰产险各出资50%的方式来申请成立大陆的国泰产险。“这是一个特别的设计,之前没有过这种形式,所幸的是在两岸管理当局都得到了认可,因此国泰产险得以2008年在上海成立。”陈谨洲告诉本刊记者。

  即将成立的富邦财险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艰难开局

  尽管拥有更为成熟的市场经验,台资险企想要在大陆市场发展业务仍非易事。

  “我们在台湾知名度很高,2300万人口中大概有超过1000万的人是国泰金控的客户,但是到了大陆之后想要大家认识我们,还是需要多花点时间。另一方面,在大陆很多商家对于产险的认知度也并不高,没有通过保险来转嫁公司未来风险的概念。这些导致我们业务规模还比较小,当然努力空间也很大。”陈谨洲说。

  一些监管政策也使台资险企不能大展拳脚。“目前外资保险公司不能够做交强险,在大陆,车险在整个财险市场的比例超过七成,交强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块不能做,就会少很大一块市场。”

  人才也是困扰台资险企的一个问题。除了国泰将寿险和产险公司落在上海外,其他两家的总部都在福建。

  “上海的人才比较多,但是厦门本地就相对少一些,我们一方面要花心思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培养,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君龙人寿总经理吕国雄说。

  由于大陆保险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诚信环境有待改善,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营销员的形象比较负面,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也带给了台资险企一些困扰。

  2009年底刚刚上任的吕国雄刚刚过了春节就遇到了烦心事,过完年之后,他突然发现少了很多营销员。“他们有很多都是外地过来的,但春节回家之后家人听说他们在做保险业,都很反对,所以许多人就不告而别了。保险行业是比较依赖营销员的,这搞得我们一下子人力短缺。”

  “在台湾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地域小,行业发展稳定,整个人员的掌控度也比较容易。”吕国雄说。

  实际上,将落脚点选在海西区的厦门,也是规避行业竞争的一个策略。“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相比之下厦门是海西的一个前哨站,厦门市政府非常重视海西政策的推进。”吕国雄说, “光厦门就有3000多家台商,长住的台商加上家属大概有10万人口。这已经是我们前期可开发的一个巨大群体。”

  当然,台资险企的目标不仅是台商。“最大的市场是大陆本地市场,这才是我们未来的目标。”龚天行说。

  台湾经验

  拥有60年历史的台湾保险业一直是大陆保险业的活教材。大陆最早的人寿保险服务就是在17年前由平安保险从台湾考察后学回来的。1994年,原台湾中兴人寿副总黄宜庚被平安挖走,2000年,平安又用“龙腾计划”从台湾带回了500位保险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介绍说,来自台湾的保险从业人员已经渗透到大陆保险公司的各个层级,在大陆,来自台湾的保险从业人员约有3000人。

  “大陆许多寿险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曾经在台湾的寿险业任职。从发展历程看,台湾保险业相比大陆有一个合适的差距,正好可以移植台湾经验。”龚天行表示。

  台湾保险模式中关键的一点是,许多大的保险公司都存在于一个混业经营的金控集团中,这使得其各项金融业务能更好地融合,即整合营销。

  “国泰金控的子公司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之下,会做一些业务上的合作,因为客户会有多重需求,既有寿险需求,也会有财务保险的需求,也会有投资理财的需求。这样我们的保险、银行及证券业都能够利用交叉营销的方式做业务拓展,这种模式在台湾已经运作得非常成熟了。”陈谨洲介绍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