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与学生之间的“过结”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4-16 10:35

  师生关系很微妙,一旦处理不好,容易产生一些“过结”。

  规矩是不得长期实习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严格、残酷的时间管理十分反感。一位央视主持人说过一个“B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但实际要达到这种工作状态是很困难的。无规矩,不成方圆。进入实验室或课题组,还得有一些规章制度。比如,我实验室有一条规定,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研究生不得长期去公司实习。规定是规定,学生事先也都知道,但正式成为实验室一员后,还是会有人去违背。

  桂子本科期间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本科毕业设计在我的指导下完成,后来被推免到我实验室攻读硕士研究生。第一年修完学分后,他找到我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去公司实习。据我所知,目前公司或企业接纳实习生,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是一些测试或流水线操作类的事务性内容,这些工作并不能形成学位论文。如此一来,他的答辩很难过关,毕业就会成问题。我多次开导他,家里的经济困难是暂时的,但他坚持要去。虽然我能理解他的难处,但按规定他必须转导师,我只能忍痛割爱。毕业时,桂子只能利用本科毕设时做的一点东西,略微深化匆匆完成硕士论文。相比同届的另一位推免女生阿沐,读研期间踏实认真,表现不俗,科研能力已远胜桂子一筹。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我也慢慢淡忘了。直到2016届实验室毕业生找工作时,因为倾向去高薪的互联网公司,好几个同学都要求提前去公司实习。有桂子的模板在先,如今我处理起来就好办多了。我告诉他们,按规定,长期不来实验室超过1个月以上者,必须放弃实验室位置,为愿意留实验室工作的学生留出空间。尽管还是有少数人为了实习而放弃科研,但因有约定在先,还是形成了在实验室里静心做科研的风气,约束了绝大多数同学去公司实习的想法。

  枫子就是其中的一例,其实枫子从事的课题在他开始找工作前就已结题,这期间还发表了1篇SCI论文,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落实就业单位后,他是最有理由去公司实习的。而他却一直安安心心地呆在实验室里,认真完成他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不论从论文规范性、还是成果方面,枫子都是那届毕业生中最好的一个。

  被“冲”了

  木子同学,本科期间成绩优异,后来考入我的门下。交流后,我发现他是一位有想法的同学,也有读博的打算。研二选定课题后,可能所选方向较新、难度较大,加上可参考的文献也比较少,他的课题进展相对缓慢。一次技术交流中,木子冒出一句:“老师,您要我继续坚持这样做下去,除非让我作假,这研究思路是有问题的。”听了这句话,我气得直冒火,撂下一句话:“既然这样,那随你吧。”直到毕业,我都没怎么管他了。

  那些日子里,同在一个房间办公,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我明显感觉到了木子内心的不安和尴尬。还好,木子最后还是顺利毕业了。五年后的一天,木子突然给我打电话问候。闲聊中,他主动说起了在校期间发生的这件事情。他说当时太年轻了,一些做法和说法方式确实不对,一直觉得欠我一个道歉。

  其实,我何尝又不是在反思自己的做法呢。当时的我认为,提出和建议的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而学生迟迟没有进展,一定是他的方法和能力问题。后来细想,在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平、有限的文献信息以及实验室现有积累等条件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学生说话有点“冲”,也可能是一时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彼此太激动,而是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和平等交流,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阿星,本科期间参加过一些科创竞赛活动,动手能力很强。考虑到他有前期基础,研一修完学分后,我希望他能做一些比较紧迫的工程课题,却遭到他的拒绝。因有以往的教训,我想他不愿做肯定有理由,于是放下导师的架子与阿星交流,问他做这个课题有什么难处,我们可以共同解决。同时也帮他认真分析,参与这个课题的优势所在,如可以提升跨平台程序设计能力,熟悉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等等。最后,他欣然接纳了这项任务,并顺利完成了工作,得到了合作方的充分肯定。期间,阿星大部分时间在合作方,进行代码编写和系统联调工作。我要求他每周回来都要给我汇报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如何实施等情况。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国内企业用花了七八年时间攻关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阿星所在的课题组仅用2年时间就达到了同等水平。

  阿星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到:“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从大四进入实验室到研三的这四年中,他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在科研上给予启迪,教会我如何撰写合格的学术论文,还教导我选择什么工作并启发人生努力的方向。在研二期间,老师让我进公司做课题,这期间我受益匪浅,极大丰富了人生阅历。老师也以自身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年轻就要不怕折腾,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毕业后,阿星和我还一直保持着联系,亦师亦友,微信群里谈笑风生。

  科研中遇到不服从安排、或进展不顺的学生,不能粗暴训斥或放弃不管,而应采取及时沟通、平等交流等方式。师生共同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才能做成好的成绩。

  导师必导“思”

  导师必导“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除了专业指导和科研训练,我平时也会不经意地从个人经历、思想上去引导学生。然而,时代差异、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成长环境等的不一致,导致师生意识形态分歧依然时有发生。

  目前,90后研究生已成主流,代沟的深度也正在加剧。敢想敢做,渴求存在感,适应能力强等,是90后学生的优点。但他们也容易冲动,有时缺乏全局观念。作为导师,我曾想极力“灌输”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比如女生最好做点算法和仿真,以后尽量去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所或国企。可现实是,很多女生会去尝试做软件开发、甚至系统设计,找工作也愿意进具有挑战性的企业。因此,复制思想和人生轨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导师既要注重正面引导,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阿勇,一个数理基础很好、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他就开始跟着我做一个有关地震信号处理的课题,从最初的文献阅读,模型设计到算法实现,短短半年内,他就把流程跑完了,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后来,这个课题得到企业的资助,正式立项。组织课题组成员时,我第一个想到了阿勇,找他谈了好几次,尽管没有直接拒绝我,但我看得出,他内心不太愿意做这个课题,而是想从事当前热门的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我知道他的想法,机器视觉属于当今热门领域,容易找工作。针对科研与找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多次跟他解释,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仅仅是训练和提升科研能力,科研过程很重要,找工作与具体做什么课题关系不大。但是这些开导和说教并没有改变他内心的固有想法。

  作为90后的男生,阿勇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科研上追求兴趣和热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研一结束课程学习后,我就开始让他接触关于机器视觉的课题,前前后后他参与了多个,包括2个红外图像处理方向的、2个工件表面裂纹检测及1个电力仪表的自动读数算法设计及模块研制。每个课题他都尽心尽力,认真钻研,特别是电力仪表智能读数,他与实验室另一位女生密切配合,课题做得非常成功。每次的实验室汇报,从提出问题到一步步解决关键问题,阿勇每次都会以一种启发、讨论式的网络展开他的汇报,这种独到的讲解方式,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听了都有收获。从最开始不愿意接纳老师的课题安排,到研三成为实验室2个“科研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之一,这是我尊重学生科研兴趣、个性发展的成功例子之一。

  文/彭真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