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圈,古代人如何传谣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古代,谣言
  • 发布时间:2017-04-25 14:31

  和当代相比,古代的谣言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谁在制造10W+?

  网络时代谣言的重灾区当属父母的朋友圈, 事实上,那些流传甚广的谣言并不是现代人有了网络才发明出来的。

  跟网络造谣、传谣不同的是,古代谣言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更成熟--最常用的是童谣、谶纬等形式;跟许多无厘头网络谣言相比,古代的谣言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其效果和影响超越了现在许多条“朋友圈疯转”。

  古代的谣言怎样传播?

  古人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称为“诼”,合在一起叫“谣诼”。通常谣言的传播有三种做法:

  童谣。在古代,街上小孩子们是不能随便传唱童谣的,因为从执政者到百姓都认为能从童谣里得出世运或人事的预示。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大都街头出现了一首童谣:“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三眼和尚”指我们非同寻常的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因为蒙古人自称马上民族,所以“瞎马”自然是指元朝廷快完蛋了。

  谶纬。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在文学作品中,谶纬通常作为作者在文中埋下的隐线和伏笔,人物的宿命感和悲剧形象更为丰满。

  《三国演义》里,关二哥年轻时,曾有位老人对他说:“雨水盛,麦子亡”,当关羽水淹七军与在麦城被谋害后,再回想这句谶纬,仿佛那位老人已经看见了他的命运;“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当鲁智深在六和寺里观看了如同战鼓轰鸣般的钱塘江潮信,回想起当年师父给他说的这句话,写下“今日方知我是我”的颂子,竟然坐化了。

  而现实中的谶纬之言,信的人只有在最终才能明白啥意思,并表示自己被坑了。

  风闻。古代的监察御史等言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其实就是到民间搜集谣言,仅凭谣言就可以对官员进行举报、弹劾。从某种角度来说,倒是体察民情的一个有效途径。

  宋太宗有天收到一条消息,说都城到处都在转发一个段子叫“陈三更,董半夜。”是说有一晚,已是宵禁时间,巡逻的兵丁看见一伙人又唱又笑还骑着马在街道中乱走,立即将其拦住测试酒精浓度,结果全是“酒骑”,士兵马上要求对方出示证件,谁知其中一人一甩手就给了士兵一鞭子!后来有人认出这几人带头的正是赵昌言(枢密副使)和陈象舆、董俨(盐铁副使)这三个好基友,这三人几乎夜夜都在枢密院开喝酒聊天,下棋射箭聚会。宋太宗很生气,不久,三人都被降级外放。

  谁在制造10W+?

  古代的谣言,大多和鬼神之说有关,总体来说,最开始制造谣言的有两类人:

  起义者。公元前209年,秋。当时,陈胜吴广他们被朝廷派去北方渔阳地区戍边,才走到大泽乡就被大雨阻断被迫滞留。按照法令,他们不在规定日期到达目的地就要被处死。陈胜等人开始筹谋,为自己找条生路。要怎样说服被吓怕了的普通群众起来造反呢?于是,他们决定制造一个大家喜闻乐见而且极易传播的谣言,那就是鬼神之说。

  陈胜在一块布上写了“陈胜王”三个红色的字,然后放在一条大鱼的肚子里,让人假装从市上把这条鱼买回来。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看见了鱼肚子中的帛书,果然都被“震惊了”。当天夜里,吴广又溜进附近的祠堂,将火放在竹笼内,远远看去如同闪烁的磷火。吴广还秀了一番口技:学狐狸的嚎叫“张楚兴,陈胜王”……这里的“王”字念最后一声,意思是称王,意思就是大楚会复兴,陈胜会称王。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序幕。

  从此后,无论结局如何,但凡是农民起义,群众的朋友圈就会出现“转疯了”的谣言,而且最终都很奏效。

  帝王。帝王都喜欢制造跟鬼神有关的谣言。刘邦“脚踏七星众星拱,九五南面当汉兵”,自称“赤帝子”;前赵开国皇帝刘渊(304-310)说自己是太阳精之子,号称刘邦第二;朱元璋还提前让人发布“塔儿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翁”的谣言。(朱衣人正是指朱元璋,暗指他将称帝)

  千门八将和拉郎配

  赌场里有个术语叫“千门八将”,所谓千门即以骗为生的“老千”。 千门就是老千的学校,千门中的老千,分“上八将”与“下八将”。 上八将分别是正、提、反、脱、风、火、除、谣,合称千门八将。其中的“谣将”就是专门散布谣言,引诱他人相信慌言入局的人。而针对“谣将”,自古以来的法律都是严惩。在周代,八种比较严重的刑罚之中“周礼八刑,造言居一”,“造言”就是造谣,会受到最严厉的刑法;秦汉时期,造谣者要被处死。

  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谣言可以带来多大的危害才让执政者定下如此严厉的法律?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长安城的百姓都在转发一个谣言:大水即将淹没京城。结果百姓纷纷逃跑,引起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很多人被踩死,长安城大乱。后来经过认真核查,这起引起长安京城极大恐慌的事件真的是一个谣言。

  有一首歪诗说:“夜来明月楼头望,唯有姮娥不嫁人。”而明朝隆庆戊辰,有人假传奉旨选宫女,于是浙、直一路,不问良贱富贵,一语成婚。因而好事者改前两句诗为:“夜来明月楼头望,吓得姮娥要嫁人。”

  后又有谣言,说要选寡妇伴送美女入京。于是,寡妇无论老少,赶紧嫁人,诗曰:“堪笑一班贞节妇,也随飞诏去风流。”

  据《紫桃轩杂录》载,也是听说朝廷点绣女,“育女者,昼夜仓皇”,有一人家嫁女“颇从容”,居然找了匠人为女缝嫁衣。嫁衣缝好,女婿已为别家抢去婚配。因此,“举家无措,即呼匠者与结花烛”。如花似玉的女儿就这样胡乱嫁给了张三李四……

  最终事实都证明,这全是谣言……后来许多姑娘发现自己的丈夫比自己大30岁,还有许多被卖入娼门,不知道那些听风就是雨的父母们得知后,会有何感想?

  文/潇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