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婺源到呈坎,古村落里的旧时光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4-27 16:38

薄雾蔼蔼中,静享理坑的田园晨光

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理坑有“中华历史名村”之美誉。一周的行程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拍摄,包括理坑周边的一些古村落都能去了解。而关于历史,关于建筑的拍摄、探究,总让人充满着好奇、乐趣。

清晨,初升的太阳还没有越过山丘,从高处望理坑村,薄雾蔼蔼,炊烟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农家升起,微风荡漾在山谷之间,眼前这一幕很静、很美。阳光穿过山丘斜洒下来,还未退去露珠的花草、沉睡一夜刚刚苏醒的树叶,在这一刻尽情沐浴着阳光。当然,更高兴的是生活在阳光之下的人们。村子很静,村民之间都热情地问候着,妇女提着水桶从小桥上走过,一天的辛勤劳作又要开始了。就这样慢慢地走着,穿过胡同总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画面,没有了玻璃的窗户、屋檐下的竹篮……这些物件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让我们联想起了什么。

每年秋天来婺源写生的学生很多,分布在婺源的各大古村落里。在一所祠堂的门口,一位学生依靠在门旁专注地作画,徽派建筑的文化也赋予了艺术从业者创作时的灵感。门旁的雕花、墙底的砖雕,素雅、精美,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及艺术修养。看着老宅窗户上沉积了厚厚的灰尘,蜘蛛网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明显,岁月的沉淀诉说着多少历史故事。大宅院里的老人拿着放大镜看着纸条上的字,旁边火炉上烧着的水,这里的日子很慢,被写在悠闲的时光里。此刻,我真想住在这样的乡村,在这样充满历史文化故事的大宅院内闲适地活着。

呈坎古村,品味雕梁画壁的韵味

去呈坎,完全是一个偶然。因为在婺源待得太久,心中还想去探寻一下附近的徽州古村落。在百度查到,离着婺源不远的呈坎有多处明代宅院,其中有些保存得还算不错。于是,我便与同伴租车前往,也就有了探秘这座“天人合一八卦村”的古村落之旅。

相对于西递宏村来说,呈坎的名气就显然小了很多,但是它的历史与地位还真有得一说。呈坎(kǎn)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北纬29°55′,东经118°15′;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古名龙溪,原为徽州首府歙县辖地,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原歙县西乡)管辖。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元张旭《罗氏族谱序》)。早在宋朝就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呈坎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一处,被誉为“国宝之乡”。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里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关于历史的介绍有许多参考的文献,从中可以看到,呈坎的历史文化在徽州文化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刚进村口,一派残荷凋谢的景致,而呈坎的历史文明之光却在这徽派建筑中熠熠生辉,并未被这萧条之景埋没。此次呈坎之行主要是跟随朋友一起探寻明代古宅,我们对明代文化的痴迷近乎疯狂,故拍摄了很多明代祠堂的细节。

走在这些建筑群中,不得不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韵、博大。斗拱的雕花,雕工素雅、立体;砖雕,提到它那就更不用说了,徽州砖雕无论从造型还是工艺都是首屈一指的。明代建筑中的砖雕也是彰显主人素雅、高贵的品质及审美取向。光影洒在白墙,形成有意思的形状,像是一些带着文化寓意的装饰符号。当穿梭在这一堵堵高大的白墙之间,总让人辨不清方向,似乎一不小心就迷路了。

罗氏宗祠,集伦理文化与徽派建筑于一身

罗氏宗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它应该是呈坎古祠中气势最为恢宏的一座。生于宋末元初的罗东舒,是一位经天纬地的奇才,但在乱世之中,清高耿介的罗东舒无法实现自我的抱负,只好以陶渊明为榜样归隐田园,元朝多次聘请他为高官,都遭到拒绝。陶渊明自号“靖节”,罗东舒则自号“贞靖”。

罗氏宗祠陆续造了70年。在这70年中,呈坎罗氏的好几代人都在为家族的祠堂添砖加瓦。最初是由罗洁宗动工修建,这是1542年的事情;收工的则是罗应鹤。当勾勒完祠堂最后一笔图案时,已经到了1617年的秋天了。新祠堂落成的那一天,全体罗氏家族的全体人员都聚集在祠堂里肃立,然后静穆地注视着高悬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巨匾。家族祠堂之所以以罗东舒先生命名,就是想以高风亮节的罗东舒勉励后人,做人要讲道德,要有出息,同时做一个有境界的人,做一个对于罗氏家族有贡献的人。

这座足足花了70年才建成的宗祠,的确值得罗氏人骄傲———高大门楼的雕刻着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图案。祠堂占地5亩,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北侧有厨房、杂院,南侧有女祠,祠堂中设女祠,是整个中国的祠堂中绝无仅有的,足以见到罗氏族人当时的开明。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相当低的,能设女祠,说明了罗氏对女性的尊重,也算是当时的一种新风。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精雅恢宏,甚至直到今天还可以傲视周围的其他建筑。

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梁架重叠,接缝紧密。正中照壁上方,垂挂有明代著名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型匾额。这是真迹,由于保护及时,才得以保存。

著名的“宝纶阁”雄踞在后寝大殿之上,是在明万历壬子年(1617年)扩建时另外加上的,所以其木构架全部被安装在寝殿檩条之上。至今,人们仍能从两层之间的草架隔层,看到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是如何连接到一起的。

看到宝纶阁之时,真是让我惊叹。立体雕花,精美绝伦。斗拱、雀替、梁头、叉手等木质构件,或为云浪花朵,或状如花瓶,或形同花丛,图案精美,典雅秀丽。

驻足看了好久,它简直美得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让人不禁连声地赞叹古人的艺术智慧。梁柱和额枋上的木构彩画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依旧色彩艳丽、图案清晰,是典型的江南“包袱图”,而每个图案画的是几何图形,据讲在明工时中国彩绘,一般是花鸟、树木这类,而几何图是从波斯引进的,类似波斯地毯上的图案。还有这里的莲花托,每个花瓣的雕刻都不相同,令人赞不绝口。大理石板浅浮雕,与光影的结合,完美无缺。不同石板的浮雕,风格也大不相同。历史的记忆紧紧锁在这些石板之上,让人充满畅想。(小雷旅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