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的路由原理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论语,路由原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04 10:32
路由器是互联网的发动机,真正理解了路由器,互联网思维才有可能是真的。理解路由原理的最好方法,就是悟《论语》之道。把《论语》读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得与路由器原理是一回事时,对互联网就算通了。
1、孔子的邻接矩阵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如果有数学图论的基础,理解《论语》与路由器的相通之处就容易了。《论语》的思维与路由器的思维,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话,就是图论思维。图论思维具有前现代思维(孔子思维)与后现代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以网络(点与边的结合体)为世界的原型,以网络为标准看世界。与之相反的是原子论思维(只有点,没有边),以节点为标准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以点的自利为驱动形成的。
有人也许会想,西方思维虽是原子论的,但也不否认社会关系。中西思维(或前后现代思维与现代思维)在关系(也就是图论说的“边”)上,分歧点在哪里呢?代数图论可以给出很好的解释。分歧在关系要不要以邻为基础。数学上,当把图从几何转换为代数时,需要用矩阵来表示。代数图论刻划图的特征,必从邻接矩阵开始。邻接矩阵表达的是,一种关系 (如社会关系),它的性质是由邻居的密度这种结构特性决定的。这是原子论思维的盲区所在。也就是说,如果在互联网思维前加一个负号,反就反在,现代性思维中的关系,其结构中没有异质的邻接矩阵这个内容;从原子论角度看社会关系,不讲邻居,才是真正的社会关系;认为邻居关系是一种个性化、人情化而非社会化的关系。
孔子认为子贱是君子,马上想到,一定是在山东那个地方,子贱身边有许多君子,他才会成为君子。从而对鲁这个“图”的性质(即结构)作出了判断。这就是邻接矩阵的思维。如果按西方思维,则会认为子贱能形成一种理想人格,一定是他摆脱了身边亲朋,整天呆在教堂里,面对上帝修炼出来的。
孔子评价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也很有意思,认同一个人,是从生存、发展之上的意义高度上加以肯定。但孔子不是采用中心化结构的方式去做,如授勋,而是拿最邻近、亲近的参照物来肯定,说可以把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图论思维(网络思维)不是以自利为激励机制,而是把边(某种关系,如“妻之”——象征他者的认同)作为一种激励之源。
2、修身之道:个体的网络结构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在《论语》中,仁对应图论中与点相对的边,即点与点之间的互联互通。本来,仁是相对网络而言的。一个人如何是网络呢?修身之道就在于在个体内部建立可外推的网络结构。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网络外延范围不同,但相通在于,都要建立同样的邻接矩阵结构,即仁。
孔子把仁当作一种做人之道,将邻接矩阵内生于个体,表现为,他把行当作言的“邻居”。与路由器一样,推崇OSPF(最短路径优先原则)。看一个人是否可信,不是看他嘴上说什么,而是看他脚下做什么。看他做的与说的,是相邻,还是远离。他表扬漆雕开,是因为他做不到的,就不去追求;主张是什么材料,就做什么事。同样以为官为尺度,认为仁不在于能力与事功(有为),而在于做人做事的方式,于己,则勤勉、好学、去私欲;于人,则像南容那样,可以根据邻近的不同条件选择自己的不同方式处事(无为而无不为)。
为什么这么看重邻接呢?因为要自组织、自协调。邻接则生信任,不邻接可以有信用,但不会有信任。而信任的自组织成本(摩擦力)要比信用低几个数量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仁是以邻接方式为社会关系涂润滑油,是湿的社会关系,给一个轻轻的力,就可以转动半天;西方社会关系是高摩擦的、干的社会关系,给力就动,不给力就不动,所以才倚重能源,从外边驱动。
仁的自驱动机制来自恕道,即对等邻接互利。如子贡所说“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但孔子强调,不是你说的不好,是你做不到。子贡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只是他太能说了,所以孔子教训他要脚踏实地。子贡后来官做到首相,商做到首富,修身有成,就因为孔子在他的“身”这一微观结构中,很好地嵌入了适合“天下”的结构。
3、文以载道:smart优先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文是形式,道是实质。文可以学习,但道却需要体会。子贡学习的特点是常常能对孔子心领神会,而子路就迟钝得多。孔子以“敏”(smart)概括智慧的状态,智慧就是越复杂处理起来越轻松,这与其说是孔文子的特点,不如说是子贡的特点。
路由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敏”。也就是轻轻松松(且自组织地)搞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接。“敏”是说人,上升到形而上,就是“易”(即容易地对付变易),翻译成英语,就是simplexity。这是当前信息革命的第一主题词。
4、君子之道:智与愚根据邻接形势相互转换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这一段的亮点在“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尤其是“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简直亮瞎了。是在说,如果全局最优已失(邦无道),智慧曲折表现为局部最优就成了变傻。达到全局最优“可及”,达到情境最优则“不可及”(喻更难)。
前面讲仁不是什么,仁不是忠君,也不是清白,但仁是什么呢?按西方现代性思维理解,仁就是利他、正义等等,则面对黑暗,需挺身而出。但怎么理解“邦无道,则愚”呢?这是典型的邻接思维,强调把普遍真理,邻接、换算在具体实践情境下。一换算,智就变成愚了。你的上级做错了,有道惩罚他,有竞争者替代他。你该怎么办?申诉无效,你就要以大局为重,采取变通。目的是为了使单位达成最低限度的协调,不使失序失能。这也正是路由器的最短路径优先所要求。网断了,第一位不是修复断点,而是根据周边相邻形势,找最近的节点绕过去,保证全局畅通。如果按西方直肠子,只有修正中心节点(领导)一条路,则要以下犯上,哪怕天下大乱。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子路积极报名,却遭到训斥。孔子的意思不是要去海上冒险,而是不甘同流合污,是在说气话。冷静下来,还是觉得宁武子的处理方式好。这不是主张“正确的要执行,错误的也要执行”,而是主张分布式的节点对付错误的中心节点,应以仁为原则,采取下有对策的方法变通,实在不行,就装傻,也不要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分布式从下往上看的思维方式。
孔子在这里还说了上对下的正确交往之道,“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路由网络由IGP(内网自治)和EGP(网际自治)构成,高一层网络对子网,不是采取命令方式进行他律,而是反复试错(“久”,可以理解为反复重复博弈),而下边分布式的节点,产生一种自下而上的信任(信息对等透明状态),即“敬”,以期实现自律。免得大家用变“愚”这种办法搞“下有对策”,以节省制度交易费用。
5、何时“乞诸其邻”:互助互利之道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在这里两次谈到邻接,一是“乞诸其邻”(微生向邻居代为乞讨),二是“十室之邑”(说忠信是很常见的,十家邻居中就会找到)。孔子话里话外,时不时产生从邻居说事的冲动,说明他心里总是有邻接这种潜意识。他如果搞数学,一定会喜欢以邻接矩阵为学科基础的代数图论。
孔子在这里强调仁是对等、互利,它不同于平等和利他这类现代性概念。平等是个现代性概念,说的是全网均质;而对等说的是网络中的邻接节点之间得失对应。例如P2P就是指异质对等,而非指均质平等。孔子这里说的几种现象,都在说对等会怎样(“怨是用希”),不对等会怎样(“耻之”)。
对仁的最大误解就是把它理解为利他(把前现代概念误解为现代性概念),仁的实际意思是互利。孔子这里拿颜渊和子路当靶子,他们把仁当作利他。孔子不赞同,他说的“安”(相安,相互无利害不平之事)、“信”(信任,即信息对等透明)、“怀”(关怀,犹P2P的“同情心”、“同理心”)都是对等互利的产物。不是指一方施舍,一方占便宜。孔子反对微生“乞诸其邻”也是因不对等,人家求的是你,又不是你的邻居。你拿邻居借花献佛,没表现出真心(“直”,对等地直来直去)。邻是自己的邻,只有涉及自己,才该“乞诸其邻”。
这涉及到路由器的根本,路由器不是公共品,不是利他,而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自由产生于对等,而不是平等。从平等出发,最后总以两极分化收场。因为平等者,质不同,不对等。
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