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开启电商下半场

  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应用期”后,零售生态将发生重大改变,平台经济体将重新定义商业的未来,新零售正在成为线下实体店零售、网上纯电商的共同出路。

  新零售进行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阶段,中国互联网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22年的“安装期”后,开始进入下半场“应用期”。2012年,中国网民年增速首次降到10%以下,2016年网民增速降至6.2%左右。2016年中国网民数超过非网民数,互联网应用从一二线城市的青年、高知群体向三四线高龄、低学历人群加速渗透。数据显示,2016年支付宝、微信们的支付规模近100万亿元,支付流水已超过中国GDP,线下POS机刷卡的习惯已经逐渐被手机扫码所替代,扫码支付已经成为商场超市、街边摊贩的标配。手机下单、扫码支付、送货上门、上门服务、App点赞……正在勾勒出一幅幅新的商业画面,“Online+Offline”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聚焦到零售行业,如果说2003年一场“非典”拉开了中国电子商务的零售大幕,那么2016年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则让纯电商逐渐成为过去时。2017年2月,新零售的代表性事件是阿里巴巴与上海百联达成战略合作。此外,如百盛优客、盒马鲜生、苏州诚品、正大优鲜、生鲜传奇、厨鲜生以及银泰工厂店、中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等新店层出不穷,还有O2O、全渠道、会员店等零售新形态。中国零售业态一定要顺应经济新常态、市场新变化、消费升级新需求,实现互联网化、体验化、个性化、家庭化、年轻化转型,满足日趋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才能真正称之为“新”。

  新零售缘起“消费升级”

  2016年是新中产消费的元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全国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中产阶级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带来消费“提质升级”的强烈需要,消费升级体系在消费品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业态快速增长。而网络零售快速崛起,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发生,海淘、品质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亮点频现。

  80后、90后高学历,高收入和年轻化人群成为消费主力人群。这部分人是苹果手机、跨境电商、欧美奢侈品、日韩化妆品、个性定制、泛户外泛时尚的粉丝,是产品同质化困境及产品品质困境的挑战者。

  “降速增质”有望成为未来中国消费的重要特征。阿里研究院《品质消费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升级正在呈现“X”现象。2016年,阿里零售平台中高端消费总额达1.2万亿元,相当于国人2015年全年境外消费总额。中高端及以上的商品消费金额在总消费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意味着品质消费上升。超市连锁时代,消费者更看重物美价廉高性价比;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品质、个性、服务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体验,越来越多人喜爱新奇特商品,如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智能产品以及文创品牌、原创产品、手工艺品等。

  新零售重构:从“货场人”到“人货场”

  商业出发点从以“货”为本到以“人”为本。新零售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将“人、货、场”等传统商业要素进行重构的过程,包括重构生产流程、重构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构消费体验等。

  驱动力量“人”:消费者的在线化、数字化。从广度上讲,CNNIC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7亿,相当于俄、英、法、德、意、波 6国人口总和,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01亿人,移动端购物成为主流。从深度上讲,2016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天上网时间超过3.7小时,位居世界前列。从应用深度来看,中国消费者网络使用的频度更高,BCG研究表明,在消费者最终决定购买某一产品前,平均每个购买行为有3个激发点及4次搜索比较行为。消费者通过在平台上比价,对商品和购物进行评价,在购物社区交流分享等,实现了上亿消费者之间的连接,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从“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

  交易对象“货”:小批量、多频次、送上门。从“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生产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拉动式的生产并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关键是供应链的各方面更紧密的协同,以实现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所谓“柔性化”是指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单、补货也能快速做出来,而且无论大单、小单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成本相差无几、及时交货。对于企业而言,柔性化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

  数据让“货物”流动更“聪明”。物流的过程,是社会产品从厂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物流的“动”,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动”甚至“不动”,这背后是商品流通体系潜移默化的转型升级。

  首先,智能分仓技术将改变现有物流模式,做到货物“不动”数据“动”,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数据预测将指导商家进行库存前置,包括品类、规模、地域,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提前运输到消费地,待消费者下单后,再从最近的电商仓储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做到“订单未下,物流先行”;其次,带来三四线城市、农村消费的变化,扩大了物流覆盖半径和纵深。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农村用户在网上也可以买到与大城市居民同样的商品,快递送到家门口。互联网带来生产、消费、物流的改变会构筑新的商业流通体系。

  新零售的场所: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线下零售要依托有形的商场、有限的柜台、收银系统,而在线上,货架和柜台这些物理场景都消失了,或者说提升到网络交易的新维度,出现了所谓的“平台经济”。商品或服务趋于无限丰富,柜台本身似乎也可以无限延展。

  新零售的驱动力量

  一是依托新基础。新零售基础设施包括“云、网、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实体与虚拟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批发商到渠道商,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全球,商品均可通过物流形式直接触达消费者。

  二是采用新技术。零售业的新技术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便捷服务、提升消费体验层面的技术,如移动支付、智能停车、电子价签、在线订单、智能试衣、AR/VR体验等,这些技术不可或缺,没有或者滞后都会影响消费体验;二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助力供应链升级、精细化管理层面的技术,如移动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技术,供应链更为数字化、柔性化,实现库存“精准化”甚至是“零库存”管理。

  三是探索新模式。当前,各种新经营模式层出不穷,如买手制、工厂店、大联采、跨境采等。商家、厂商紧密协同,积极探索尝试直采自营、自有品牌、联合采购、订制包销等,对当下主导的联营模式进行改革优化,使其更贴近市场、贴近需求、贴近变化,使零售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经营责任、分担更多的经营风险。

  新零售的未来判断

  总体判断,到2020年,中国线下零售将占总体零售规模的8成左右,实体店零售不会消亡,但其技术手段、商业模式和空间地理布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零售端需要向价值链的上游——供应链延伸,需要通过买手、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创意,来完善他们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能力,仅仅停留在零售端这个单点上已经无法找到出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未来中国的零售生态会发生重大改变,平台经济体将重新定义商业的未来,新零售正在成为线下实体店零售、网上纯电商的共同出路。

  未来,每个企业都将走向数据公司,完成消费者的可识别、可触达、可洞察、可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升级,使得整个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的过程更加高效,共同创造全新购物体验,不断扩大消费总需求。

  文/郝建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