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伍股份 揭秘小行业如何做成千亿级大生意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05 10:47
江西华伍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伍股份”)成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业制动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是国内生产规模较大、品种较全、覆盖面广并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制动器专业生产商和工业制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过多年发展,华伍已占有港口装卸用制动器75%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多年来市场占有率延续居首位,是我国工业制动器的龙头企业。
已跻身世界级竞争阵营的华伍股份,谈及成功经验,华伍股份总经理曹明生表示:“首先是华伍的产品定位非常精准,赶上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制造的机遇,华伍准确定位工业制动器;其次是对于研发的投入非常重视,使得华伍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更是凭此赢得了振华港机合作机会,于此,成就了华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上市企业。”
无惧资源瓶颈
坚定走出信息化新征程
虽然过去十几年华伍历经了发展的黄金期,然而信息化一路走来却是非常曲折。华伍股份坐落于江西丰城,是一个距离省会南昌还有几十公里的地级市,无论是企业管理的先进性,还是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性,都比不上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而华伍第一次信息化失败正是受限于地域因素。由于软件厂商在当地没有驻地服务团队,对于华伍的需求和服务无法及时响应,使得整个信息链条转动受到制约,无法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升级更新。
早在2001年,华伍就决心要上信息化,并且不断研究、尝试。回忆起真正激发华伍寻找新的信息化厂商的原因,曹明生如是说:“当时一个供应商对于我们的采购下单方式提出质疑,并主动来到公司帮助我们的采购部门梳理采购计划,这对我们触动非常大,于是开启了对其他企业信息化的考察之路,考察下来,发现我们的信息化相对落后,于是决心重整信息化。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也了解到鼎捷在制造行业非常有经验。”
华伍最终选定鼎捷TOP GP管理软件,项目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历经一年,最终于2015年7月正式上线,并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在2016年9月份的项目总结大会上,华伍领导对鼎捷软件项目实施成果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并且对于即将开展的第二阶段信息化项目建设提出期许。在总结大会上,鼎捷软件中西事业处副总裁范上飞表示:“华伍股份作为一家民营企业,TOP GP能够运营成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让ERP在中国普遍成功是鼎捷软件的使命,而华伍信息化项目的成功最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过去成功的案例都是在沿海一带的外资企业、台资企业,是人才较充沛内部基础较好、管理制度较完善的企业,但我认为那还不叫成功;广大内地民营企业如果可以做成功,鼎捷有能力帮助企业做好信息化,享受数字化管理成果,那才是鼎捷所追求的成果。”
打造智能数据闭环
剑指集团管控
制动器作为通用部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鼎捷顾问团队进厂后,针对华伍的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和梳理,发现原ERP系统更多的是为财务数据服务,生产制造端完全脱节,基本采用手工方式管理,生产过程屡遭人为干预,精益生产根本无从谈起。借助TOP GP管理系统,华伍的财务、生产、库存等关键运营节点得以有机结合,不仅理顺了业务流程,规范了企业日常管理,实现协同运作,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也实现了整合运作,信息得以充分并最大化共享。
“更新ERP,由原来粗放式管理升级为精益式管理,这是战略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华伍副总经理蔡奎表示,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做好集团管控。鼎捷软件项目经理万红云针对集团管控也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他表示,基于华伍股份的组织架构,信息化集团管控拓展将分三步来实施,首先要加强集团的财务应用;第二步是通过工作流OA系统与TOP GP系统整合,规范全集团业务流程;第三步是将信息化的应用拓展到集团下属单位,实现集团数据整合。
华伍眼中的“工业4.0”
面对工业4.0时代的智造挑战,曹明生认为:“ERP只是我们信息化的基础和开始,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让企业无纸化、无人化。如何把机器和我们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流程、ERP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也是工业4.0的雏形。”华伍新建的车间已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以及机器人,接下来将考虑如何在车间实现工位级信息化,使得机床与机床数据互联、车间和生产数据互联,车间与车间数据互联,从而使得整个生产数据联动、顺畅。这也将使得华伍从过去的“人海战术”中真正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创造和开发。
相关链接
工业4.0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开端;第二次以福特公司流水线为标志;第三次则以微电子及计算机为主要内容。
如今,制造业已经开始将机器人、自动化和其它以数据为依托的技术融入生产线中。机器人可胜任困难、危险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提高工厂安全性、工人舒适度及产品质量。劳动创新的下一阶段将以认知工作为重点,使人们不必再每日从事高强度、重复性的体力工作。人类工作将更加灵活、更具创造性。机器人与人类将合作得更加密切。人类可利用自身的独特能力,提出创新、组织合作、适应新情景,运用以知识为基础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任务。与此同时,运用虚拟助手、可穿戴传感器等先进技术的机器则负责处理繁杂的工作细节。
其中一种直截了当的方法便是,让工人们穿上机器人外骨骼装备,增强其力量。“超强力操作员”技术可使人类拥有大型机器人般的力量。
虽然机器人在工厂中越来越常见,人类同样不可或缺。未来的操作员将有技术支持,并且身强力壮、信息畅通、毫无危险。我们将这样的新一代有技术加持的人类工作者称为“操作员4.0”。他们在工厂和办公室中都有用武之地。
有好几种技术可增强人类能力,每种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运用,将人类置于此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其中一种直截了当的方法便是,让工人们穿上机器人外骨骼装备,增强他们的力量。“超强力操作员”技术可使人类拥有大型机器人般的力量。
让工人穿上机器人装备,就可轻松搬运沉重物体,同时还能保留人体灵活度。这样一来,工人受重伤风险便大大下降,工作也能轻松许多。下班后,他们还能有精力陪伴家人和朋友。
总之,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分析操作员”穿戴的装备将显示实时数据与分析结果,如污水处理厂或焚烧厂中污染物的信息等。“合作操作员”也许会与其它机器人相连,如装配助手机器人YuMi。“智能操作员”或将配备智能虚拟私人助手,如升级版的Siri等。
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并不一定是竞争关系,机器也不一定会抢走人类工作、使人类无事可做。技术应以合作为发展目标。这样以来,企业和工人便可充分发挥人类和机器各自的优势。不仅如此,“操作员4.0”还能确保未来办公场合可进行灵活变动和适应。总而言之,新技术将带来更高效率和安全性。
本报记者 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