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赏识教育
- 来源:教学与研究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06 10:08
摘要: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7)3-0013-01
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倡导以表扬、鼓励和欣赏为主,引导和培养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习惯,把求知当成人世间最大的乐趣。作为学生,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赏识教育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方法之一,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学方法之一。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超越自我。赏识教育是发掘孩子生命潜能的教育,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与尊严,倡导的是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对于正在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1.赏识教育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事,往往心理压力较大,很容易自卑,不知所措。这时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安慰。有的教师为了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训,往往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与责怪。这样的教育方法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叛逆。作为教师应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不能泄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或者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克服困难,平息学生内心的惶恐,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同时也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儿时所犯错误的典型事例,来缓解学生心中的压力,鼓励学生改正错误。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还能让学生更加珍惜老师的关怀鼓励,奋发向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赏识教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能力。当一名教师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时,学生会竭力想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 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 3-4 倍。任何学生都需要得到他人不断的激励,一句由衷的赞扬或是夸奖,都可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3.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激励教育。敢于放手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一次次地磨炼尝试,顽强地站起来,锻炼其勇气,树立其信心,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
二、如何做到赏识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会运用赏识的艺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有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它的枝干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当教师用“赏识”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把信任和鼓励毫不吝啬地给了学生的时候,他们内在的潜能便会被点燃起来,他们的变化发展会令人惊喜。
1.真诚期待,点燃希望。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教师真诚的期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期待是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细节是赏识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再调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之处。赏识学生哪怕是些小的进步,也会激发他强大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在一次小测试中数学偶然得了 100 分,并且有一个问题是其他学生都没做对的。抓住这一闪光点,我在课堂上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我还让他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全班同学讲讲。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给予热烈的掌声。我及时地赞同了他独特的思考方法与解题思路,并激励他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成绩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之后,每每在数学课上,当我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我能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习态度真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成绩提高就是自然的事了。
3.赏识教育要多深入。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说几句表扬的话,它要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内心之火,所以赏识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课堂上了解学生,还要深入到生活中了解学生,随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等,对他们在业余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此外,还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以达到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4.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赏识要正确客观,根据真实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纵然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对自己的赞赏,但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思维判断力,能正确辨别老师对自己的赞赏是否切合实际,对不切实际的过度赞赏,他们会感到教师浮夸、不真诚,心里会很不是滋味,甚至会认为是嘲笑、讽刺,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的赏识作用,更会从此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只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赏识才能让学生产生激动人心的愉悦感。同时,要在适当赏识的同时提出新的要求与目标。当然,赏识教育也不反对适当的批评指正,不要让学生成长在赏识的蜜罐里,一味地享受赏识,受不起半点挫折和打击,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既能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又要保护他们自尊的心灵,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总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充满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申晓玲.赏识教育让学生快乐地成长[J].宁夏教育,2013(2).
[2]刘东.浅谈赏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3]董胜.赏识教育内涵及学理机制探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 (2).(周永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