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 来源:教学与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06 10:08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思考、反思、改善教学实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自我分析;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7)3-0005-02
众所周知,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体会新课程理念,不断思考、改善教学实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我看过这样一条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撰写教学反思已成为学校教学常规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也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写反思,只是随便从网上摘抄下来,应付上级检查。有的虽然有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但也只是泛泛而谈。这样的反思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那么,应该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是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它来源于实践,还要回归于实践。总之,教学反思是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是对教学全过程的审视、分析与探究。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角和直角的认识》是我校与其它学校开展联谊教学活动时我上的一节示范课,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总会一遍又一遍的去阅读、分析教材,希望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已有知识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或是枯燥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考虑到部分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已经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概念,我设计了角和直角的两个动画题材,将他们和例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多而不乱。在课后的评议中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整个教学设计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加大了练习量又学得轻松,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也是兴趣盎然,他们情不自禁地就进入到情境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既显得亲切自然,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很自然的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课前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使用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的理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等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高质。如:在教学 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数 100 以内的数时,备课时我设计了学生个别数这一环节,但是在教学时发现个别学生数数,其余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情况,在教学中我改变了学习方法,采用了“开火车数0—20”,男、女分组数 21—40、41—60,集体数 81—100,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学习的气氛也相当地活跃。又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在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填空在同一圆中,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或 1/2 时,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采用了用具体数字代入算一算再得出结论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
三、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那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作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有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也应该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学后及时反思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课堂效果,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般包括思得、思失、思改三部分。
1、实话实说——记成败
课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变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结局如何,得失成败,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弯路。
记载成功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牢记失败之处: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时,在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时,给学生准备的学具不合理,造成学生上台演示的时间过长,最后使得学生的汇报展示活动在下课的铃声中草草结束,显得有些仓促,没能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梳理、总结。造成后面的习题来不及完成,使整堂课不够完整。如果再上一次,我会采用谈话的方法并结合简单的操作演示及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今后在课堂上,应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法,还要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处理学生突发问题。
2、抓住亮点——记创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3、把握遗憾——再设计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如:教学《抽屉原理》时,我第一次试教时先将问题全部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推测解决。显然,问题是不可能完全凭猜测来解决的,后来学生通过我的讲解虽然基本弄懂了解题关键,但是,整堂课下来形式比较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课后,经过和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交流,又再一次重新备课。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创设“抢椅子”的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经意的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怎样,肯定有一位同学是要和其他同学拼坐的,说明了至少有一张椅子坐着两个人,这其实是简单又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接下来,我着重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小组汇报解法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请学生带着自己的解法到展示仪上去展示并讲解,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将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潜移默化的传达给了学生,这样的设计,比较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体现数学的多样化。
总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教师只有做到反思常态化,并真正做实、做真、做深,才能在反思中得到有效提升,体验到反思的价值与快乐,并且在不断反思中悄然成长。(范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