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男人背后的女人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06 10:38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男人的历史。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始于西周的“内外有别”,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中的参与,“三从四德”的条条框框更把女人禁锢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而儿童则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隶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
博物馆简介
在东长安街北侧,全国妇联的后身,能看见一座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建筑顶部的波浪曲线型轮廓,如同妇女柔媚的身姿,配合圆形的万花筒,抽象的表现了母亲怀抱孩子的形象。这里就是以收藏、展览和研究妇女儿童类文物,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为广大妇女儿童服务为主旨的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分为妇女馆和儿童馆两个部分,设6个基本陈列和5个专题展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各项展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地位变化、杰出人物和社会贡献,构成一幅纵贯五千年历史的妇女儿童社会和家庭生活画卷。目前,博物馆已收藏各类藏品近3万件,展出大量与妇女儿童生产生活有关、最具妇女儿童特色的实物、图片、文化艺术作品。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研究过去、把握今天、探索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未来的资料库,很多专业人士和研究学者,可以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妇女儿童的角度,得到新的启示、获得新的发现。
女人为何为难女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所谓“好女人”,首先会想到“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之类的要求。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三层古代妇女馆的展品中,有一件双面木板漆绘《北魏列女古贤图》屏风复制品,图上画的都是古代女性道德模范。其中有一位是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她曾提出过男女有别,不能与皇帝坐同一辆车。而几十年后,她的侄女班昭,同时也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超的妹妹,晚年时,担心家中女子们正当出嫁年龄,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其女性观强调男尊女卑和顺从。
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说明古代女人很没有地位,一辈子都是男人的附属品。所谓“四德”则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班昭倡导的女性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女诫》作为“女四书”之一,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裹小脚,立贞洁牌坊等封建礼教。
古代妇女馆的展柜里,还有一件十分奇特的展品。这是一件清代南方等地流行的贞操带,如同内裤的样子,在腰间的部位用一把小锁锁住。贞操带是男性强迫女性对他恪守贞操的一种很残酷的手段,当丈夫离家出远门时,就会为妻子戴上贞操带,而打开贞操带的钥匙则由丈夫保管。而佩戴了贞操带之后,对于女子的生理卫生产生了巨大的损害,严重侵害了女子的身心健康。
男女平等写进法律
直至辛亥革命、天足运动、兴办女学等等,随着封建礼教被打破,各种女性刊物的发表,女性思潮的启蒙,走上政治舞台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得到了更大的解放和长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广大女性才算是彻底解放了。
工作人员介绍,在当代妇女馆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女人翻身做了几件大事——参加选举、分得土地、扫除文盲,但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1950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条文。这部婚姻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这些条文在如今听起来司空见惯,而在当时却引发了一场离婚潮。在古代,关于离婚有“七出”的规定。“七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中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的。“七出”是指不顺父母,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无子,即妻子生不出子女来,理由是“绝世”;淫,指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妒,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有恶疾,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喜欢嚼口舌、说是非,影响家庭和睦,理由是“离亲”;窃盗,指妻子拥有自己的个人财产,即存有私房钱,理由是“反义”。
七出的内容大多是以夫家整体家庭家族的利益为考量,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可以看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压迫。末代皇妃文绣跟溥仪的离婚,应该算是当时很轰动的事情了,时称“刀妃革命”。到了新的婚姻法颁布,不少童养媳、老少配、买卖婚姻的妇女都借这个机会恢复了自由身。
妄自菲薄的古代闺秀
古代女子讲究琴棋书画,在五层女性艺术馆里收藏了不少古代女子的画作。工作人员说,在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女画家大都深居于闺阁之内,女性在重重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她们的绘画艺术亦不为社会所关注。
在古代,女子的画作要想成名,身后必须有强有力的男性为依托。比如借助父兄的势力,凭借家学挣得一席之地。博物中收藏的《花卉图》,作者是恽冰,她出生在清乾隆年间,是清朝初年著名大画家恽南田的玄孙女。乾隆皇帝就曾对恽冰的作品大加夸奖。还有《女乐图》的作者仇珠,她的父亲是江南著名画家仇英。她们都是女画家中的大家闺秀派。还有一种方式,就令大家闺秀们嗤之以鼻了。博物馆中有一幅名为《草虫花蝶图卷》的作者叫艳艳女史,专家考证,他是北宋徽州一个小官吏的小妾,在宋代,不少卖艺不卖身的青楼花魁都是小有名气的女画家。
大家闺秀们受到过良好、正统的儒学思想教育,非常注重名节和身份,生怕自己的书画流传到闺阁之外,被人误以为是风尘女子所作,有姓有名的完整的书画更要烧毁在闺阁内。而有一个人却不用毁掉自己的画作。在博物馆中有一幅《牡丹图》,画作的左边题着作者的名字“缪嘉惠”,而她的画作不仅不需要藏在闺阁之中,而且可以出入紫禁城。
工作人员介绍说,清末,慈禧太后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但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书画多由人代笔,其中画作大部分都系缪嘉惠代笔,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
缪嘉惠是云南人,善画花鸟,毛笔字亦写得楚楚动人,于是被选送入宫。“慈禧召见,面试之,大喜,置诸左右,朝夕不离,并免其跪拜,月给俸二百金(即二百两白银),于是缪氏遂成为慈禧之清客。”
进宫后,缪嘉惠很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她发觉慈禧太后很欣赏唐代的武则天,于是画《金轮皇帝衮冠临朝图》以献,让老佛爷极为高兴,当即放下画轴,用手在缪嘉惠的脸上轻轻地摸了一下。这当众一摸,使缪嘉惠在宫中的地位一升百丈。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太监宫女,见面都称她为“缪太太”、“缪先生”或“缪师傅”。
在古代,女子在家庭中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博物馆在展厅内使用了大量的复原场景和缩微场景,介绍了母亲在子女教育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比如孟母教子、岳母刺字、寒窗课子等故事在中国民间都广为流传。其中寒窗课子讲的是宋朝宰相寇准之母临终前留下《寒窗课子图》并附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在母亲教诲之下,以后虽贵为宰相,依然不忘贫穷,一生廉洁奉公。这些故事都揭示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