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在北京 寻找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足球,北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06 10:39
如今的中国男足往往是被人们调侃的对象,而把时间轴拉回到民国,当时的中国男足,却是称霸亚洲的强队。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2004年,国际足联将中国山东淄博认定为足球的发源地,而中国古代的蹴鞠被认为是现代足球的起源。“蹴鞠”是我国古代足球的名称,又称为“蹋鞠”、“蹴球”、“蹴圆”等,在中国已有2300多年历史,在北京的历史也有一千多年……
1936年,一艘满载着运动员的轮船从上海驶向柏林,准备参加在德国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当时的中国男足可谓是亚洲称雄,从1913年到1934年,中国男足参加了十届远东运动会,也就是亚运会的前身,除了第一届获得亚军之外,从第二届开始,中国男足连续九次都获得了冠军。然而叱咤风云的中国男足却在1936年奥运会之前陷入了经济危机,没有钱出国踢球,无奈之下,他们转战东南亚各国打友谊赛挣钱,60天赚到了20万港币的路费,这才匆匆赶往柏林。奥运会结束后,队员们辗转欧洲各国,再次靠踢比赛筹集路费回家。但这次,这批球员们已经赢得了欧洲各国足球界的普遍尊重。
而远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今天的北京地区就已经有了原始的足球运动。
蹴鞠原为“御寒”
《范阳拾记》载:“蓟之蹴鞠始传于长安,每至孟冬(即农历十月)行之,皆为消寒之效。”“蹴鞠者,聚于城郭之外,蹴鞠或传于足(脚)下,或越于首(头)上,其技变幻万千,其形游龙戏凤,引路人观之悦之。”
唐代蓟城的建筑规模不大,来自唐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商客居于城中,进行商贸活动,他们还将盛行于唐都的蹴鞠带到了蓟城。据传,来自唐都的商客蹴鞠并非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御寒。与唐都长安相比,蓟城处于北方,每至冬季天气异常寒冷,所以从每年的10月开始,这些唐都商客便以蹴鞠舒筋活血,从而增强抵御北方寒冷气候的能力。此后这种独特的御寒方式受到蓟城人的青睐,纷纷以蹴鞠御寒,后演化为一种竞技活动。
蹴鞠运动顶峰时代
著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北宋末年,大奸臣高俅便是通过自己出色的蹴鞠水平赢得皇帝好感,从而一步登天的。在西班牙《马卡报》撰文中,甚至将高俅描述为中国古代的梅西。
《马卡报》介绍了中国蹴鞠运动的顶峰时代—宋朝,“这是一个被称为蹴鞠文化的时期,蹴鞠运动成为了皇帝和贵族之间最为流行的运动,但是这项运动不仅仅局限于贵族。在宋朝,蹴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甚至有了联赛和职业球队。”
在宋朝,由于开国君臣大多是军官出身,都喜爱运动,所以极力推行蹴鞠运动。《宋史·礼志》记载,宋朝宫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有蹴鞠表演,皇帝不仅亲自命人制定蹴鞠规则,而且包括皇亲国戚、文武大臣等都参与蹴鞠活动,甚至连女性、外国使臣都来参加。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
当时的比赛规则和现代足球区别不小,唐宋流行起来的蹴鞠是单球门的,名叫风流眼,安放在赛场中间。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这种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
京城蹴鞠从盛而衰
到了明朝,踢球已经跟淫乐连在一起,因此,朱元璋称帝后,严禁军人踢球,史料中曾记载: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太祖下旨:“蹴圆的卸脚”。从此蹴鞠在宫中逐渐绝迹。
到满人入关后,清政府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活动,同时戏曲等文艺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导致蹴鞠活动越来越少。
到满人入关后,清政府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活动,同时戏曲等文艺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导致蹴鞠活动越来越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访问英国。李鸿章访英期间,英国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特使,客随主便,自然也着盛装出席。尽管他在清廷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行走,是搞洋务的,但从来不穿夷服。而清廷的朝服,是长袍加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和别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缀着宝石顶子和鲜艳的翎毛。此刻,坐在温布利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他问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李鸿章摇摇头说:“这种天气,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谬矣哉,谬矣哉!”
天安门广场踢球赛
1863年10月26日,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现代足球运动正式确立。此后这项运动在不少国家开展起来,并于19世纪末传入北京,当时的通州协和书院在北京地区最早开始了足球活动。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孔祥熙和董守义,后来担任了国际奥委会委员,新中国第一任国家足球队教练李凤楼也毕业于这所学校。
当时的协和书院的前身是潞河男塾,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教会在通州建立的教会学校。后来陆续更名为潞河书院、协和书院、华北协和大学、潞河中学。学校非常重视体育,加之其师资力量雄厚,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就成立了协和书院足球、网球、棒球、田径等队伍,并参加了一些国内、校际的比赛。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协和书院与汇文大学堂(今汇文中学)进行了一场足球赛,这是有史可查的北京最早的校际比赛。而一场“国际赛事”则在次年进行,那也是北京的足球队首次挑战外国球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来各国的驻军组织了几支足球队,其中以英国海军足球队实力最强。传说策划这场比赛的是国画大师吴昌硕。他曾留学英国,并因此热爱上了足球运动。回国后得知英国海军有支球队在北京,便组织一批学生与英国人对阵。
当时,北京还没有正规的足球场,所以比赛就选在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天安门门前。1906年5月7日,两只球队在天安门前右侧的一片空地上拉开了北京历史上首场“国际比赛”的战幕。
当天比赛时,英国球员身穿足球运动服、足球鞋,协和书院队员身着清代服装,白布裹腿,用麻绳绑住布鞋,将发辫盘系在脖子上。比赛按照现代足球规则进行,并设立裁判。当时有近千名京城百姓、各国驻军及使节围观,为双方呐喊助威。这事很快传到紫禁城内,据说慈禧太后派部门官员前去观战,并赐予一枚定窑白瓷九龙杯作为胜者奖杯。最终协和书院足球队彰显实力,以2比0获胜。英国人输了球之后愤愤不平,并找了一个很滑稽的理由,说北京队员的辫子太长,跑起来飘来荡去,扎了英国球员的眼睛,严重干扰了比赛。之后清朝官员为讨好英国,把奖杯送给英国足球队,后来英国又把奖杯还给了协和书院足球队。
根据厢红旗学者唐鲁孙记载,协和书院最辉煌的胜利是9比0大胜租界驻军队,赛后协和书院主教练请所有队员到煤市街清真馅饼店吃了一顿牛肉馅饼。在一百年前,这已经算是很丰厚的赢球奖励了。
文/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