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婉婷(化名)是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的文案策划,这是她今年换的第三份工作。在新的公司里,婉婷依然干着体会不到价值感的活儿。有一次,老板在周五下午快下班时才把一个大型活动策划案扔给她,要求她一天内完成。

  “我交上去以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我问老板,他就跟我说,这个东西嘛,咱只是协助别人的一方,他们不做了,那就不做了呗。”扫兴的婉婷后来就习惯了,她已经意识到:“都是这样啊,反正都不会执行,我也不会有机会真正参与其中,何必去想呢?”

  说这些话的时候,婉婷其实很无奈。“慢慢地,我就发现,真的不必想着到一个公司去施展个人抱负。充其量吧,就是能体现你一点点的能力,其他的不要想太多,你就想着赚钱就好了。”

  但婉婷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与许多北漂一样,她租住在离公司很远的北七家。“我每天上班来回要三个多小时,先坐10号线,再倒5号线到终点站,最后换乘公交车。每天东西都没有学到,我觉得我在消耗我自己。”

  比婉婷晚进公司的Ada(化名)工作上不在行,但她有自己的本领。“她喜欢发励志朋友圈,说自己如何努力、给自己打鸡血。她还喜欢找老板聊天、聊梦想,而老板是一个特别有梦想的人。”婉婷指的“有梦想”,其实是“爱谈梦想”,大大小小的会议中,老板都会用自己的梦想作为激励员工的口号。现在Ada已经被提为部门总监。

  “比起Ada,王鑫(化名)更会说。我每次见他,他都要说:我忙死了,忙死了,忙得饭都吃不了了。”婉婷说,“我们公司大多数是这样的人。这公司表面上要求你把什么任务都快速做完,其实呢,它只是让你学会一种技巧——显得你自己很忙。”

  婉婷想过再次跳槽,但这回她犹豫了:“有很多人跟我说,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问题。从我切身的经历来看,的确如此。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受过好的教育,但为什么总能找到亚健康的公司呢?是不是我太喜欢挑了,或者是我太不现实了?”

  后来她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既希望公司很专业,让自己得到锻炼;但又怕它太专业,会不断在自己身上找毛病,而且过于激烈的竞争会让她感到压力很大。“这是很多人的一个困境,找到契合的公司真的很难。”婉婷感慨道。

  在婉婷看来,理想的上班体制是:领导不要逼问她几点能做完,而是告诉她——你什么时候做完,就什么时候回家。她听过的一期《罗辑思维》给了她启发:“希望企业不要太死板,能想一些新的模式,比如不坐班的工作方式。”

  婉婷的愿望其实正在被一些具有先进意识的企业实践着,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办公室已死》称:“加拿大电信提供商Telus在加拿大的2.7万名员工中,有70%现在是移动的——在家、办公室和其他地方工作,或者完全在家工作。”文中指出:“那些在家工作的人接听的电话数量比在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多出13.5%,而且离职率是后者的一半。”

  一个健康的职场环境,应如马克思所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叶丹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