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生态与土地是最大优势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惠州,大湾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19 15:19
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与生态优势,加上已有的世界级电子信息、石化产业,惠州在大湾区城市群当中理应有所作为。
在珠三角城市群之中,惠州一直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其经济实力在进入21世纪之后,突飞猛进,追赶珠三角“第二梯队”的步伐明显加快;另一方面,惠州由于拥有珠三角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生态、土地优势,让其在粤港澳大湾区11城当中,具备了后发优势。
粤港澳湾区城市群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能最佳是惠州。
粤东重镇手中的王牌
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
惠州市的陆地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4520平方公里,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既拥有空港,又拥有海港,这种独特而优质的资源禀赋已属难得。而更大的优势则在于,惠州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所缺少的生态与土地两大王牌。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惠州市下辖的惠阳区(原惠阳市),因毗邻深圳,坊间有关“惠阳将被划入深圳”的传闻一度沸沸扬扬。姑且不论这种传闻背后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这个传闻产生的最大基础就在于:惠阳拥有深圳最稀缺的土地资源。
放大到整个惠州市,土地,也是这座粤东重镇的最大资本。
有数据显示,作为珠三角“最大市”,惠州的土地面积占整个珠三角地区(9市)的21%,但土地开发强度仅10%左右,而深圳接近50%、东莞已达46.7%,面临建设用地紧缺的问题。这无疑让惠州在产业转型升级、吸引外资等方面拥有了最强话语权。
生态优势,则是惠州手中握有的另一王牌。
用谷歌地图浏览华北到华南,绿意渐浓。珠江流域腹地由于广、佛、深、莞等大片城市区域的存在,灰褐色反而成为主调。唯有惠州,以一抹浓重的绿色,在珠三角当中异外醒目。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市区核心区域。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无论是旭日东升之际,还是华灯初上之时,惠州西湖,总是吸引着市内外众多的市民和游客。也正是西湖的存在,让惠州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在2016年底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惠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多聚集于湾区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较高区域。深圳的南山,东莞的松山湖,莫不如此。山水城市的定位,夯实了惠州湾区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想象力。
两大支柱产业傲视群雄
仅仅拥有土地和生态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动能不足。惠州的长处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电子信息、石化产业,是其支柱产业,而且规模与集聚效应,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8部手机当中,就有1部是惠州生产制造的。
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支撑起惠州产业的半壁江山,也为广东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就拿手机产业来说,惠州市连续多年手机年产量超过2亿台。如今的惠州,拥有一批手机产业龙头企业,TCL手机销量稳居国产手机海外销量第一;惠州龙旗是全国最大的手机方案设计商;伯恩光学是苹果、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面板供货商……龙头企业带动了众多手机关联企业在惠州集聚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初步形成了以平板显示、LED为代表的光电产业、汽车电子、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家庭、新型电池、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为主体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惠州的另一个“巨无霸”产业,就是石化产业。
位于南海之滨的大亚湾石化区,已连续多年排名 “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个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之一。依托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和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两大龙头项目,目前石化区已落户项目共计79宗,总投资1678亿元,石化上中下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据了解,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规划的重点石化项目,总投资466亿元的中海油惠炼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销售收入820亿元、税费154亿元,将为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化工企业和创新力量在这里不断汇聚,推动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形成,而这一切又是在碧海蓝天中实现的--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入选5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为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饮用水源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名列广东省前茅。
忌单打独斗应主动融入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可以预见的是,珠三角一体化将明显提速,东西两岸、城市之间的资源要素流通也将更为频密,尤其是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打通,将对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来自珠江口西岸城市的竞争,将为惠州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挑战。
在今年年初的惠州市“两会”上,惠州正式提出“建设千里轨道交通”。这一提法的底气在于:惠州目前拥有3条高铁线9座高铁站,这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据。
起点越高,越忌单打独斗。
对大湾区规划提出之后,惠州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专家提出了建议:惠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融合、协同发展,相邻城市之间要避免恶性竞争,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惠州市政协委员、惠州学院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胡瑞卿认为,惠州应该发挥地理位置、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等优势,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主动出击,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深度融合。胡瑞卿指出,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惠州要做的是积极主动地联结别的城市,突破城市发展,关键要在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互动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实力,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城市合作与竞争。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林江则认为,在深圳的产业项目转移传递到粤东地区的过程中,惠州可以充当好“二传手”,相当于一个“枢纽”的角色--先吸纳深圳的创新资源进行融合发展,然后再传递、辐射到周边的汕尾、河源甚至潮州、汕头等粤东城市。在林江看来,这是惠州比较好、比较现实的选择,也是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小康》记者 余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