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班教育的困惑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医,教育
  • 发布时间:2017-07-11 11:29

  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既要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特色,又要考虑当今医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探索和争议中不断发展的中医药教育事业证明了一点: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与传统师承教育相比,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不过,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较,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重?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中医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师承+院校 融合中寻发展

  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是中医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婉华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同时也是朱老的学术继承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南通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在她看来,争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我的父亲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说明在当时就认为院校的系统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朱婉华院长说道。

  “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在临床,可以在侍诊中学习到师父在临床上积累了独到的诊断思辨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朱婉华院长谈起了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解。她强调,师承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要成长为一名良医大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除了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体悟,内化所学并将其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古今中医大师为人济世之道才是中医能妙手回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很多人只注重‘术’的问题,忽视了对‘道’的践行。”

  千百年来,中医药学薪传不断、名医辈出,师承教育功不可没,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强、培养人数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弊端也的确存在。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由此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征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日趋完善。据2016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

  客观地说,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正因如此,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向记者介绍道,在实践“院校+师承”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中医教改实验班,2011年起设置中医学专业(9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岐黄国医班,都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本科阶段入校即跟师。研究生阶段,即从第五年开始选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直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均有导师。“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的,更多是为人、为学、为医的,甚至是精神、爱好、人格的传承都放了进去。”

  中医学生为什么学西医?

  王立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生,目前正在中日友好医院见习。尽管她就读的专业是5+3本科硕士连读,目前刚刚本科四年级,但她早已打定主意未来要继续考博。“有些导师可能倾向于优先选择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考上西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很难的。所以像我这个专业,如果不早点确定目标,将来会很被动。”王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中医教育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教学比例应该是“几几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医药教育“西化”倾向加剧,中医传统特色越来越边缘化。也有观点认为,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下,中医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病、防病、治病的能力。

  据王立娟向记者提供的课程表显示,从入学到大三上学期,两年半的时间,她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其中,中医方面的基础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中医经典,即《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而西医方面的基础课程则包含《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如果再结合课时长度算下来,中西医课程比例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为西医,六成为中医。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临床教学课,中西医的比例大致在“五五开”。五年级开始进入医院转科实习,深入学习中西医每个科室的特色。六年级后开始规范化培训,白天规培,晚上上课。整体算下来,中医课程能占到学习总量的六成。

  不过,即使是四六开的比例,包括王立娟在内的不少同学仍旧认为西医的课程开少了。“低年级的时候是有些不理解,因为医学本来就很难学,我们学中医的学生,还必须中西医两样各学一半,很容易哪个都没学好。但后来随着临床实践多起来,观念也就慢慢发生转变了。”王立娟告诉记者,令她想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和见习经历不无关系:“像中医妇科,完全可以用中医方法来治疗,但检查手段仍然是西医的。如果不了解西医,在医院里几乎寸步难行。”

  谷晓红也表示,新时代的好中医,除了掌握望闻问切,还要懂得CT、核磁等现代诊疗技术。让中医的学生多学些西医的医疗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今后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治疗疾病,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

  2014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由此我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规培制度”毕竟属于舶来品,由于中医“规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制约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根据中医“规培”的要求,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这就意味着,中医学生要多学三年西医。对此,朱婉华指出,中医“规培”不能忽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闫永红同时也强调,“规培”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她回忆起自己1983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比,“五年本科生毕业后,学生就已经能独立临床看病了。而且过去一门课占的学时能达到200课时,现在降到了70课时。短期看来,现在的中医药学生走出校门不会看病,似乎是不如以前,但其实课程种类、实践环节、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的观念都已发生变化。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就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忙完学业,忙就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

  康利高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读博,二是工作就业。他的目标是要报考东直门中医院高颖主任的博士生,攻读脑病方向。在接受采访时,康利高阁对记者坦言,对于很多中医内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硕士学历想要留在三甲医院估计很悬,如果留在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也许可以,但那样的话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去了。所以衡量下来,内科的硕士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就业门槛就是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目前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以及相关的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另外,这几年新衍生的一些岗位,如药事管理、妇科、儿科,还有社区医院的等,这些专业也是非常受青睐的。”

  不同的专业,就业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2017年6月1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上,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刘浩宇和妈妈在现场咨询了很多问题。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刘浩宇的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记者也从现场看到,除了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学这两个专业的展位也颇为火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对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海外就业前景、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兴趣十足。

  田润平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以技能类见长的专业科室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如中医骨科、针灸推拿等。“护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针灸推拿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些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既可以出门诊,也可以去一些康复机构,并且海外就业形势也非常好。”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去年是97.69%,近三年的就业率也都是在95%以上。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来看,这个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些数字反映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特点。现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复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田润平说。

  康利高阁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环境也是充满信心,据他了解,班上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成为临床大夫,或者成为为医生或医学服务的人。“比如近几年很热的第三公司CRO,即临床监查员,也是就业选择的热门领域。”

  但也有一些已经成为中医大夫的毕业生,最终却未能一直坚持下去。朱婉华向记者举例说道:“我们曾经估算过,南通良春中医医院成立至今11年,走的人接近五分之三,留下来的只有五分之二。外面有稍微好点的薪酬条件一挖,医生马上就跳槽了。”谈到中医药人才流失的问题时,朱婉华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医学生的就业观也能反映些问题,有些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宁可留在南京的社区卫生院,也不愿意到南通来。归根结底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明显。”

  文/《小康》记者 杨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