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997的三代香港人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1997,香港人
  • 发布时间:2017-07-11 11:40

  这里有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又有西方模式的思维,走过1997年,香港的回归,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三代人,带来了怎样的触动?

  1997年3月28日,香港电影《古惑仔之战无不胜》上映。当时,作为此部剧的男主角,郑伊健持续风靡全港,成为炙手可热的香港男明星。香港女生李茜在该电影上映的第二天,于路边的书报摊买了一本《Yes!》杂志,和同学们一起翻看着里面关于郑伊健的新闻、资料,然后珍藏起随刊附赠的郑伊健明星“Yes卡”。

  对于1985年出生的李茜来说,郑伊健就是时下在他们学生中最火的明星,已经超越了早期的四大天王和何家劲。能否登上“YES卡”、成为闪卡明星,成了当年香港艺人受欢迎与否的最重要指标。

  不再神秘的中英街

  《YES!》是一本以香港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杂志,由倪震与邵国华创办于1990年,杂志面向的群体主要是香港、澳门的年轻人,虽然如此,《YES!》在内地仍不乏捧场客。它的影响力甚至波及一些内地城市,许多80后年轻人都曾在网络上表示:“《YES!》打开了我了解香港文化的一扇窗口。”

  而购买《Yes!》杂志,则是李茜他们那一代年轻人当时放学后业余生活的日常。

  “看《Yes!》里的新闻、资讯、故事,买一盒朱古力味的维他奶,复习功课,等着妈妈下班回家做拿手的蒸鱼给我吃,这就是1997年的我每一天的生活。”如今已经年过三十的李茜回忆道。对于他们这些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说,那时候,1997年和过去的任何一年一样,没有区别。

  香港的回归,对李茜来说,是一种触动,她仿佛感觉到自己归属感的变化,又说不清那种细节的感受。她只知道自己和同学们都很喜欢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做《东方之珠》,香港歌星刘德华和内地歌星那英的组合很奇特,而这首歌的歌词又很吸引人--“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李茜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香港。

  明显的变化来自1998年,李茜发现他们的中文课开始教授拼音,考试里,拼音也成为重点的一项。从小上课几乎都是全英文教学,这让李茜突然很不适应。她不得不经常拿着书本,在周末去深圳找自己小姨的时候,向她请教。

  往来深圳的次数多了后,她发现居住在深圳的人,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他们以前非常热衷于去中英街购物,去中英街需要非常严格的手续,在中英街的分界线也有明显的感受,一方是内地,另一方是香港。而随着香港回归后,那种特别分明的界限感没有了,去中英街也不再是一个特别了不得、神秘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茜的父亲李昶越,则突然换了工作,由香港的电讯公司,跳槽到了位于广东东莞的外企。李昶越告诉李茜,因为内地的机会大,他的薪水和职位都高了许多,而相较而言,一周往返一次香港的辛劳,根本算不了什么。

  诚然,在向来寸土寸金的香港生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李昶越不仅需要顶受高企的房价,还需要筹划自己女儿的未来--像每一个家境尚可的香港孩子一样,选择出国。

  2000年的春天,李茜去了美国纽约留学,由于从小的英文授课,她在美国的留学没有经历任何语言障碍。但是在纽约的每一天,她都非常想念自己的朋友、家人,还有,她归属的城市,香港。

  相对于李茜来说,她的母亲于兆丽对香港回归的感触要深很多。家乡是北京的于兆丽在20世纪80年代末选择了和丈夫李昶越来到香港。没有人质疑她的选择,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那里的生活,只会像明珠一样闪亮。

  30岁来到香港定居的于兆丽内心有自己的苦楚。她不可能奢求一套像在北京一样宽敞的房屋,她的女儿甚至因为房间的狭小,电视与沙发摆放位置相隔太近而眼睛近视。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她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粤语,否则,她根本无法在香港生存。属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香港,是几乎听不到普通话的。

  而回归之后的香港,给于兆丽的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她的父母办理来港澳探亲通行证的手续要简便了许多,深港两地更紧密连接了,交通也越来越方便,她开始和许多会精打细算的香港人一样,周末来到深圳购置生活用品,再返回香港。

  “我的节假日变多了,在香港,不仅过中国传统的节日,还会过西方的节日。”于兆丽说道。利用这些假期,她和李昶越频繁地出国旅行,非常便利的是,持有香港护照,在许多国家都是免签,只需要在旅行社订好机票酒店,就可以第二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学习普通话的香港精英

  在千禧年之后,她生活的变化更大了。以往,是她苦学粤语,后来,则是同事们纷纷找她学习普通话。于是,于兆丽刚好利用这个机会,在每天下班后开起了自己的普通话教学班,她的学生来自各大银行、金融机构,都是香港的精英人士,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学习普通话。

  “因为他们也知道,内地的机会有多大。”经贸和文化的往来,紧密连接着香港与内地的桥梁。“我发现这样的生活很有趣,我同时用着facebook和微信,用着微博和Twitter,这非常便利,也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了解到了更多中西方文化。”于兆丽说道。

  2016年8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宣布发放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第一批申请的20多位申请人中,有5位获得牌照,包括支付宝钱包、Tap&Go拍住赏、Wechat Pay(微信支付)、TNG电子钱包、八达通卡。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批出首批牌照,标志着香港的零售支付发展进入新阶段。获得牌照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内地移动支付平台也能合法在香港开展多项电子支付业务。在香港,内地消费者消费更加便利,而香港本地人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消费方式。

  于兆丽用了近20年的时间融入了香港生活,而她的公公婆婆,最初从北京来到香港的港一代,则由于语言学习的不便在融入的过程中略显吃力。不过李昶越的父亲--今年83岁的李承信表示自己已经完全离不开香港了。在10年前,他们甚至为了留在香港放弃了移民美国的机会。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吸引着这些老一辈来港的知识分子。这里有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又有西方的思维模式。

  不过,在香港回归之后,令李承信感到欣慰的不仅仅是香港的普通话普及率越来越高了,还有,内地火热的电视剧开始在香港的电视台播放。翡翠台、本港台不再只有最港式的宫斗剧和都市情感剧了。“能看到国产的电视剧和节目,才是最开心的。”

  2017年的春节,李承信的孙女李茜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回到香港过年。久违的节日气氛让她感慨万千。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偶像郑伊健早已成家娶妻,而火热的《Yes!》杂志也早已迫于纸媒经营压力停刊。

  或许不变的只有朱古力味的维他奶吧。李茜想,或许还有梦想。这里有着不同于纽约的梦想的味道。她想起同为80后的表妹在朋友圈发过一段原创的文字。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在黑暗中叫嚣着,仿若要与那上层琳琅满目的闪烁星体比试一番。它们结合在一个维度下,傲然地向人们宣告着那个显而易见的答案:香港即梦想。”李茜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无论1997年前还是1997年后的香港,无论是她远离多久的香港,对她来说,都等同于梦想。

  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