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既可“顶天”也可“立地”

  我对推进我们国家智能制造的几点认识,也是我们30年来在国家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老提法”的“新内涵”

  智能制造不是一个新提法。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当时的人工智能热潮,智能制造也热了起来,日本出台国家项目“智能制造系统”(IMS),邀请众多国家参加,并且十分重视知识产权。

  我们当时考虑,“智能制造”离我国企业还比较远,所以就没有积极参与其中,而是集中于信息化。重点是集成——信息互联互通,以企业效益驱动。

  日本的IMS没有很成功。从今天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环境,包括人工智能的技术和产业化,都属于初级阶段,不足以支持制造的需要。下面是具体的对比:

  信息环境的变化:计算机运算速度,无论超级计算机,还是普通计算机,其运算速度都提高了1000倍以上。芯片线宽今天达到7纳米,是80年代的1/200,通信和网速提高了50000倍。

  人工智能本身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主要是专家系统、模糊计算和神经网络。当时是浅层神经网络。今天,神经网络已经达到152层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如机器翻译—口语、图片,Google、百度已接近人的水平。

  进一步,人工智能将从“计算机模拟人脑思维、认知”往计算机+人的混合智能(如人在回路中)、计算机+网络的群体智能、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计算机取代人的大量自主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这些方向发展。

  这样的变化就为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从智能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看,20世纪80年代,多数为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资源管理。今天,扩展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创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测试、管理、营销、售后服务、客户关系、仓库物流供应链、报废处理等。

  因此,智能制造将面临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前景,被人们寄于厚望。

  对智能制造内涵的认识

  对智能制造内涵有一个准确、全面的理解有助于避免实施时的被动、盲目。

  那么什么是智能制造?目前业界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一种最简单的说法认为,智能制造是智能和制造的交集、融合。

  进一步,我们再分析一下什么是智能?什么是制造?其中涉及到几个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是指用机器(主要是计算机和软件)实现人的“感知”和“判断”。这是传统人工智能的提法。如感知方面:机器视觉、力觉、触觉、听觉……在判断和决策方面: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推理、智能代理,自然语言接口、机器学习等。

  人工智能新形态: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智能……体现形式:自主无人系统;应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城市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了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此外,制造全生命周期包括了产品创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测试、管理、营销、售后服务、客户关系、仓库物流供应链、报废处理等。

  这样就有另一种说法:智能制造是智能技术(特别是新一代智能技术)在制造全生命周期应用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智能制造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阶段,从智能技术的视角,融合信息、机械、工艺、管理等学科技术,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设计、加工、管理、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达到制造业智能增长、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内涵差不多,都可以参考。

  从技术角度看,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物流、智能装配、智能检测、智能维护故障诊断、新制造模式等等。

  智能制造

  既可“顶天”也可“立地”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智能制造覆盖面很广,人工智能的内涵也很广。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了人工智能的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可以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之内。

  因此,智能制造不只是“高、大、上”,制造业(包括其它行业)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便是“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们身边。

  我国在前20~30年的许多信息化成果,如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协同制造、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等等,都会多多少少用到智能技术(人工智能1.0)。这些方面也需要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

  “智能制造”的发展,即“基于人工智能2.0的智能制造”,(或者称为新一代智能制造)当然是“顶天”的(但也“落地”)。

  例如,智能感知(大多数需要MEMS技术)是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必须的,也是设备健康管理、故障诊断必须的;

  自然语言理解,人在回路中,知识性工作自动化;

  群体智能支持众创空间(新产品的创新研发);

  大数据智能可以改善产品质量、故障诊断、对员工/企业/用户的诚信管理;

  “无处不在”的高端智能产品;

  新制造模式,用户参与的设计、批量为1的制造。

  我国在这些方面也都有成果、案例。当然还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发展。

  实施智能制造不要忘了目标

  智能制造有前景,是一个热点,在一些计划中被提为重点,但也只是企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选项。

  如何在众多的新技术中选择?如何加权选择?根本一点还是看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只是手段,目标决定了企业的选择。

  因此,实施智能制造的方针是:需求牵引、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创新发展。

  最后总结起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同时,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的进程中把握主动、避免盲目。智能制造既是“顶天”的、也是“立地”的。实施智能制造要“不忘初心”——效益驱动。

  (本文根据吴澄在天津举办的世界智能大会京津冀论坛·智能制造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相关链接

  传统制造模式是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方式,标准化、流程化的企业业务管理模式,预制化、固化的软件和服务方式。而新生代的消费主体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追求的品味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和差异化,这使得传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等过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规模化、标准化、预制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定制化需求。

  中国传统制造业新一轮大洗牌在所难免。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生路要么是转型,要么是升级提升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