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者看粤港深度合作20年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者,粤港深度合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7-20 10:54
多位港澳研究专家学者,坐而论道,共同探讨粤港两地融合的现状和发展。他们非常看好两地的互通互融、合作共赢,看好两地共同融入国家战略的美好未来。
香港回归20年,也是粤港合作的黄金时段。粤港两地目前都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合作也处于关键时期,一批港澳研究学者多年来躬耕于粤港深度融合的研究。
近日,多位港澳研究专家学者接受《小康》记者采访,坐而论道,共同探讨粤港两地融合的现状和发展。他们非常看好两地的互通互融、合作共赢,看好两地共同融入国家战略的美好未来。
陈多(原国务院港澳办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有效结合,是两地合作主旋律
“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贡献或经济作用从来不是单向的,一直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原国务院港澳办研究所所长陈多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谈到,改革开放初期,内地通过香港引进外资,出口货物,对内地走出经济困境作出巨大贡献。内地的开放对香港制造业北移,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而香港在经历金融危机的重创后还能迅速崛起,陈多认为其原因无非有三:
一是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比不少西方大国排名都要靠前。基本法维护了香港中外经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二是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在有些领域还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从区域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港,发展成物流管理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上市公司首次公开招股(IPO)集资额达248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集资中心之首。与此同时,香港不仅仍是内地最大的外商投资直接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还日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三是香港搭乘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没有错失机遇。20年来,几乎在每一个涉及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香港都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范牢牢地把握住了机遇:内地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人民币国际化、CEPA下服务业对港资的优先开放,以及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香港都或将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内涵。
关于粤港合作,陈多建议今后的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两个方面,具体内容也从以往的投资、金融、制造、房地产、能源与交通运输等少数几个产业,扩展到城市治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生产性专业服务等多个方面。“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又为今后粤港合作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发展机遇。陈多认为,“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的有效结合,仍将是两地合作的主旋律。
陈广汉(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
提升香港传统优势推进大湾区建设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金融、贸易和航空业是香港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国家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将香港建成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枢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陈广汉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的分工和合作中,香港具有主导和核心的地位。香港的金融行业可以利用前海、南沙和横琴自贸区建设提供的机遇进入内地,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内地金融改革和开放;利用“深港通”,推动深港两地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辐射能力;通过与珠三角合作,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的境内桥头堡,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枢纽建设,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要在国家和粤港澳区域发展中求得新的发展,香港还需要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中国内地的对外开放已经从“引进来”向“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从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转变的新阶段,这种转变为香港带来机遇。国家商务部关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数据显示,广东是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香港是内地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随着内地企业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香港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较低融资成本、资金的自由流动、国际商业网络和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使其成为内地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并购和国际经营的平台。”陈广汉认为这是香港可以打造的新优势,也是内地许多城市不具备的体制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在陈广汉看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香港的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可以促进珠三角港资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珠三角“香港制造”到“一带一路”的东南亚国家建设产能合作园区。在内地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香港可以扮演“超级联系人”和“双向开放”的新平台。
陈广汉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中,会有不少涉及跨境的软件基础设施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粤港澳三地之间政府沟通和合作必不可少,更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粤港两地政府可以通过大湾区建设,切实解决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以及香港居民在珠三角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使企业和一般市民都能感受到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分享大湾区发展的成果。
陈恩(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委员):
粤港关系翻天覆地,香港地位仍不可替代
香港回归20年来,粤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和较系统进行港澳地区经贸关系问题研究的学者,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委员陈恩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这般感慨。
“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总量来说,在1997年以前,一个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还没有香港的多。广东的经济总量超过香港是2003年,广东的经济总量超过台湾是2007年。到了2015年广州市的经济总量超过香港,2016年深圳的经济超过香港,再过3年大概5年以内,深圳的人均GDP有可能也会超过香港。”陈恩说。
随着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广东经济的崛起,特别是深圳跟香港的高度融合,整个珠三角跟香港的差距在大幅度缩小。关于粤港之间的关系,陈恩如此形容:“过去的合作是俯视的垂直的,现在来说更多是平行的合作;过去更多的是互补性合作,现在是竞争性合作。”
粤港间关系反生翻天覆地变化,陈恩认为香港地位仍不可替代。“香港的优势值得借鉴,我觉得一个是香港的社会管理, 再一个就是香港的制度和法律。香港的金融、香港的旅游, 还有香港的行业公会、香港的商会运作模式等,还有很多都值得学习。”
“随着内地全面开放,内地跟广东经济的崛起,自身可以独立向外发展,但香港的地理位置很独特,有不可多得的地位。”陈恩介绍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资金流、信息流,世界首屈一指,没有任何限制。为什么中国对外投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香港,其实是借助香港这个平台进行操作。所以不论怎么说,对广东还是内地,香港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一带一路’,能够形成一体化,一个生活圈。”
对于粤港合作的实际进展,陈恩对《小康》记者表示,进到大门之后,小门里面有过道,玻璃门、弹簧门等不通畅的现象依然存在。“真正的落实,真正的操作,还有很多困难,你比如说香港的机场、医院、学校,在内地产业配套建医院、建学校等到现在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杨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投资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建立协调领导小组,统筹粤港合作
“香港的优势我们一定要看到,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香港也有制度优势,它的法制完善,有些我们内地是比不上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投资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杨英说。
“香港是一个政策池,香港各大经济的发育都很成熟,对于香港行之有效又符合我们改革开放的方向大势的政策措施,我们就直接从池里边调过来。就好像池里面养的鱼,我们看这条鱼符合我们要求,我们就把它调出来,调出来以后就在试验区里先行先试做试验。”杨英对《小康》记者说,这样目的就很明确了,而这是其他自贸区做不到的,只有广东才做得到,发现这种政策我们可以用的话,马上就复制然后向内地推广。
粤港深化合作,涉及方方面面,具体操作也会遇到许多摩擦。对于如何把提出来的东西推进,不断将新的内涵充实,定下来的进一步落实,杨英提出建立一个协调领导小组,专门去做这方面的统筹工作。“我的设想是,国务院的一个领导为组长,有粤港澳三方的长官,涉及到粤港澳合作的各个部委的领导负责人,这是领导小组。下边再搞一个工作小组,由具体的部门,比如说我们是发改委,香港是政务司,他们具体去推进对接工作。”
“以后区域的竞争,不是靠一个城市,是靠一个城市群,在这个群里,城市间大家共建一个产业体系,而且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就应该有主有次,大家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科学合理的分工,相互协助协作这种体制。” 杨英认为,新时期粤港澳区域合作,应该以香港为龙头,把珠三角每个城市的会展、物流、航运,整合成一个体系,共同去世界市场上面去打拼,共同支撑起中国的产业。
杨英还认为,粤港合作,要往一体化走,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构建经济运行机制,要有效对接,不然鸡跟鸭没有办法对话,“提到产业合作,香港对产业做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4大主要产业,6大优势产业。粤港合作一定要共建这么一个产业体系,有共同的目标方向。”
《小康》记者 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