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常年被冰雪覆盖,气候异常寒冷。按常理来说,恐龙是很难适应这种气候的,可是古生物学家恰恰就是在寒冷的南极洲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其中有一种体形较大的食肉恐龙,它就是脑袋上长着奇特头冠的冰脊龙。
在距今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侏罗纪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南极不仅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白色冰盖,还生长着大片绿色的森林,河流和湖泊分布其间。
在一片森林边缘,一群冰河龙正在啃食树上刚刚长出来的新芽。这些体长8米左右的恐龙体重超过了2吨。为了吃到高处的食物,冰河龙会用强有力的后肢站起来,用大爪子抓住树干,伸着长脖子去咬树叶。几只小冰河龙由于够不到食物急得嗷嗷直叫,冰河龙妈妈马上就把食物送到它们嘴边。
所有的冰河龙都在忙着大快朵颐,它们谁也没有注意到森林中有一位不速之客正盯着它们,那是一只冰脊龙。它站在距离冰河龙百米之外的森林中,隐蔽在一片灌木丛后面,只露出了一点点脑袋,这样它能清楚地看到目标。冰脊龙注意到一只小冰河龙不知不觉地来到了群体的外围,距离自己只有几十米的距离,这是一个好机会。
冰脊龙开始行动了,它轻手轻脚地绕过挡在自己面前的灌木丛,借着树木的遮挡向小冰河龙靠近。小冰河龙对于近在咫尺的危险毫无察觉,还在专心地寻找能够吃的东西。最后,树枝折断的声音终于惊动了小冰河龙,当它循着声音看过去时,目光正好与冰脊龙的视线相撞。发现危险的小冰河龙立即尖叫起来,而冰脊龙已经迈开大步冲过去咬住了它。
南极遗骨
20世纪90年代,来自比利时的地质学家威廉姆·哈默和戴维德·艾利奥特领导考察队对南极洲进行了地质学考察。考察队沿着横贯南极山脉的方向前进,当抵达柯克帕特里克峰时,有人在硅质粉砂岩中发现了化石。
考察队发现化石的地方海拔约4000米,距离南极点650千米。为了挖掘化石,考察队耗费了3个星期的时间,最终挖出了一重2.3吨的巨大岩石。由于南极气候的限制,人们没法在那里进行更细致的挖掘,只能将这块保存着化石的巨石运回比利时。
在比利时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一点点剥离了包围在化石外面的岩石,最终得到了一百多块化石。这些化石来自不同种类的动物,但科学家没有想到的是,里面居然有一只大型食肉恐龙的化石。在清理化石时,研究人员看到这只食肉恐龙的头骨上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骨质头冠,外形很像美国摇滚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那高耸在头顶的发型,于是,研究人员便给它起了一个“Elvisaurus”的绰号。
1994年,主持发掘和研究的哈默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文中正式将这种来自南极的食肉恐龙命名为冰脊龙。冰脊龙的意思是“冰雪中长有脊冠的蜥蜴”,它的名字来自脑袋上奇特的头冠。
猎人的头冠
冰脊龙是一种体形中等的食肉性恐龙,体长约6.5米,身高约2米,体重超过500公斤。冰脊龙有一个长形大脑袋和一张大嘴,嘴里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牙齿外形如同匕首,两侧有锯齿状的结构,便于切割猎物的皮肤和肌肉。冰脊龙的头顶两侧长有一对大眼睛,眼睛的正上方则是其标志性的头冠。
冰脊龙的脖子细长,身材偏瘦但很结实,尾巴又细又长;它们的前肢较短,前肢上各有三根手指,手指末端有锋利弯曲的爪子。有了灵活的前肢和弯曲的爪子,冰脊龙在捕猎的时候就能够顺利地抓住猎物。与短而灵活的前肢相比,冰脊龙的后肢长而健壮,上面附着有发达的肌肉群。冰脊龙是靠后肢运动的动物,强壮的后肢保证它能够在陆地上快速奔跑。
冰脊龙的身体结构与其他食肉恐龙差别不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脑袋上的头冠。冰脊龙的头冠很薄,与身体的方向相反,位置在眼睛的上方。头冠从中间分开,分为对称的两个,上面长着有规律的褶皱,看上去有点像带着波浪纹的薯片。关于冰脊龙头冠的用途,古生物学家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他们推测头冠上很可能有鲜艳的色彩,能够用来吸引异性;头冠尺寸和外形上的不同还能够代表个体的年龄等信息。
侏罗纪的南极生活
冰脊龙生存于距今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南极洲。那时南极比现在温暖许多,有大片森林,是生命的天堂。除了冰脊龙,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还发现了冰河龙以及翼龙类、鱼类在内的众多动物。
与冰脊龙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中,草食性的冰河龙本来应该成为它们的主要猎物,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因为冰河龙不仅体形比冰脊龙大,前肢上也有弯曲的大爪子,这是它们能与冰脊龙抗衡的武器。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冰河龙会用前肢上的爪进行反击,打得对方皮开肉绽。正因为冰河龙具有很强的反击能力,所以冰脊龙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是不会主动攻击它们的。在冰脊龙的食谱中,小型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各种鱼类才是主食,这些动物在侏罗纪时期的南极洲可是很多的。
冰脊龙的发现在恐龙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南极洲的另一番景象——如今的这片生命禁区在恐龙时代却是生命的天堂呢!
文/江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