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环巨头Jawbone陨落 智能穿戴行业之殇?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手环,Jawbone,智能穿戴
  • 发布时间:2017-09-26 10:11

  几年前,智能硬件市场,特别是智能穿戴市场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另一个热点,各式各样的智能穿戴公司和产品层出不穷。几年之后,虽然智能穿戴产品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但是留给这个行业的空间却越来越小。最新消息显示,Jawbone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连手环巨头都陨落了,智能穿戴行业这是怎么了?

  从曾经的充满无限可能到如今的破产清算

  或许大家都对Jawbone并不陌生,2011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才刚刚兴起,以JawboneUP为代表的智能手环成为了科技潮品,这类主打运动健身,可以实现计步、卡路里消耗、睡眠监测、闹钟等功能的产品受到了运动达人、时尚男女的青睐。尽管JawboneUP系列上市之初就被用户吐槽应用同步上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UP手环的发布让Jawbone成功地站上了智能穿戴行业的风口。

  随后几年,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愈发火热,Jawbone也一举成为全球智能穿戴行业的领头羊。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Jawbone推出的第二代智能手环UP2已经卖出了近10万只。资本层面,Jawbone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Jawbone在2015年初融资8亿多美元,估值近200亿元,并被认为是苹果公司应该小心的对手。当时美国《连线》杂志还发表评论称:“鉴于Jawbone给苹果带来的威胁,苹果的解决办法之一是收购这家公司。苹果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而Jawbone的未来则充满各种可能。”

  “Jawbone是消费者科技和可穿戴设备的世界领导品牌,致力于依托数据科学构建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Jawbone至今还在其中国区的官网上对自己取得的成绩直言不讳。其实,正当Jawbone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凛冬已经来临。

  从2015年开始,Jawbone便在产品、资金等方面遭遇了诸多麻烦。产品层面,自从2015年推出UP4手环新品后,Jawbone至今再也没有推出新款可穿戴设备。而之后持续有传言称,Jawbone外部融资困难、资金压力巨大。2015年,Jawbone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并停产UP系列手环。2017年7月,据The Information网站引述知情人士称,在长期陷入财务压力之后,Jawbone已经启动了破产清算程序。这意味着Jawbone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究竟是什么打败了这位昔日的英雄?

  作为曾与Fitbit齐名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巨头,Jawbone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业务涵盖音频和可穿戴设备两个领域,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颠峰时期,Jawbone曾经被风投机构估值为30亿美元。从最初的“充满无限可能”到如今的“破产清算”,Jawbone的兴衰令人唏嘘不已,而这背后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首次在产品层面,尽管Jawbone的UP系列产品以优雅的设计著称,但随着Fitbit、Misfit、三星、苹果、小米等公司强力杀入手环行业,Jawbone有些招架不住了,当竞争对手已经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新功能时,Jawbone的手环依然在原地踏步。比如,2012年推出的新款UP手环没有实现无线同步的功能;2013年推出的UP2手环没有加入消费者喜爱的防水功能;2015年推出UP3与新款旗舰UP4却只有“防泼溅”功能。

  产品层面的不给力自然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据外媒报道,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Jawbone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去年八月份,Jawbone未能及时向一家供应商支付100万美元货款,另外曾经寻求转让公司但是未果。雪上加霜的是,BlackRock公司也在去年对持有的Jawbone股权资产进行了减记,因此Jawbone几乎贬值为一文不值。

  除了Jawbone自身的问题,近年来智能穿戴市场的疲软也让Jawbone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据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速度放缓。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970万台,同比增加67.2%。从各季度乃至年度统计数据来看,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销量一直处在上涨态势,但实际上它的增速已经放缓,2015年第一季度至今,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速已经从200%一路下滑到67.2%。

  在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作为最先进入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公司之一,Nike已经于2014年宣布放弃旗下的可穿戴设备产品线;曾经屡次创造Kickstarter众筹最高纪录的智能手表鼻祖Pebble也在2016年年底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被Fitbit买下。甚至如今连Fitbit的日子都不好过—在过去的一年中,Fitbit的股价累计下滑约60%。可见,此次Jawbone的破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行业大势的影响。

  都是伪需求?智能穿戴市场这下玩完了?

  在经历了一番繁华与喧嚣之后,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行业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从目前来看,智能穿戴设备确实面临用户粘性不高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穿戴产品没有未来。

  “一个行业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公司的发展趋势来代替,一个公司的发展也不能完全展现一个行业的趋势。近年来纷纷倒下的行业巨头公司其实很多,但这些公司的衰败其实和行业并没有很大直接关系。Jawbone步入黄昏,更多的是表明这个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还并不足以代表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Jawbone代表不了所有的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只是代表了一批没有实时创新和不够市场需求的公司。”埃微手环创始人兼CEO祝红甲先生在接受MC采访时如是说到,“相对来说,苹果、Garmin、华为、小米等可穿戴设备公司的销售在上升。所以Jawbone只是代表了部分没有创新力的公司进入了黄昏,当然也间接说明可穿戴设备进入了技术的瓶颈期。更为准确的说,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大浪淘沙,所以这个只是说对一部分人是失去信心,但对从业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确实,尽管手环巨头Jawbone陨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穿戴市场玩完了。事实上,在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之后,如今市面上的智能穿戴厂商已经找到了目前最合适的市场定位,无论是Fitbit、苹果还是小米,它们的产品都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用户群体。其次,尽管现如今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从“黑科技”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功能上也基本以运动监测、健康监测、通知提醒、移动支付为主,但目前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持,未来的智能穿戴或许将很多地扮演控制终端的角色,甚至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只不过短期内,在杀手级功能或应用还未出现之前,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在内的智能穿戴设备会局限在一部分需求明确的用户中。

  写在最后

  从行业层面来看,手环巨头Jawbone的陨落确实折射出智能穿戴市场的颓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确实还存在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痛点,但这只是暂时的。智能穿戴设备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常见的智能手表、手环、项链等产品,甚至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一切可以穿戴的产品都在这个范围内,这样一个宽泛的行业不可能就此落寞,它也并非完全丧失了发展价值,只不过是到了发展的“例行洗牌”进程而已。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是真的像现在谈论手机一样在谈论智能穿戴设备。

  TIPS:细数智能穿戴领域昔日的霸主

  Misfit

  Misfit公司由微软研究院出身的Sonny Vu和前苹果CEO John Scully创立于2011年10月,因为该公司成立的当天也同时是Steve Jobs过世的同一天,因此该公司取名为“Misfit”以纪念Steve Jobs。Misfit成立不久后便获得了760万美金的投资,2013年的B轮融资中,Misfit更是获得了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可口可乐等公司的巨额投资,而Misfit的首款产品Misfit Shine在发布之初也得到了广泛好评。但好景不长,2015年11月,Misfit被美国服装品牌Fossil以2.6亿美元全资收购。

  Pebble

  Pebble成立于2012年4月,它是世界公认的智能手表鼻祖。在三星、苹果等巨头进入这个领域之前就推出了自家的产品,并通过Kickstarter网站进行众筹,不但自家产品爆红,甚至带动众筹平台Kickstarter名声大振。2015年,Pebble推出的新品Pebble Time在Kickstarter筹集到超过1487万美元,一举打破Kickstarter众筹金额纪录。不过,2016年12月7日,Pebble被Fitbit低价并购。

  Fitbit

  Fitbit成立于2007年10月,它是最早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并成功上市的公司之一。凭借着优秀的产品表现,Fitbit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4年,Fitbit售出1090万个健康追踪设备,营收7.45亿美元,净利润为1.32亿美元;2015年的第一季度,Fitbit营收为3.37亿美元,净利润4800万美元。尽管Fitbit是公认的可穿戴领域巨头,但近年来它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IDC在今年6月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Fitbit排名第一的位置已经被小米以14.7%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所取代,其智能穿戴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TIPS:智能穿戴设备在未来会扮演什么角色?

  埃微手环创始人兼CEO 祝红甲

  智能穿戴设备是除手机之外用户所携带的第二块屏幕,但这块屏幕目前还没有完全使用起来。智能穿戴设备的屏幕相对于手机来说,它离人的距离更近,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接受各种信息。所以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应该去做穿戴该做的事,发挥第二块屏幕的价值。

  首先,需要用到这块屏幕去实现消息推送、简短消息查看、快速浏览及记录运动数据等,这个是第二块屏幕本身就可以做的事。第二是实现人体的心率、动态血压的连续监测,这是智能穿戴设备能做而手机又做不了的。第三是动作识别,手机因携带的位置限制,只能收集一部分的动作。而智能穿戴设备是放在胳膊手腕上的,具有更丰富的动作信息,所以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动作信息,这些信息转化成数据之后会挖掘出更多的使用场景。最后则是与语音的融合,在语音交互上不断深入,发展成为个人的助手性质。因此,未来智能穿戴设备会在语音这块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总体来看,我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在未来的几个方向会演变为放在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放在耳朵上的可穿戴设备、穿在身上的可穿戴设备。这个行业会往更深入的程度去发展,它在未来会变成一个跟人融合更加紧密的产品,会扮演把人的各种信息数据化、云端联网化的角色。

  文、图/宋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