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思考

【摘要】针对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问题,结合旧版教材的优势与不足,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关注应用题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关注数学知识内在联系,促成知识的内化迁移;全局把握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有效性;适当渗透数学建模思维,加大练习力度。

【关键词】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7)6-0015-01

随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更新,课堂教育模式也要随着变换。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教师必须要充分改善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不断提升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关注应用题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

人教版小数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题虽然不再单独罗列出来,但是并不是代表着应用题不再重要,相反,新教材选择将应用题合理有效的融入至学习领域中,促使知识与现实应用变得更加密切。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自我对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重视,深入剖析数学应用题,加深自我对其的认知。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在研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利用教材内容,提升教学资源价值型,才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知识。据现有数据结果显示,当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时,学生会自主接纳并了解知识。笔者认为人教版新教材较为显著的优势在于应用题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材料的多元化呈现形式有利于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解答现实问题 [1] 。

二、关注数学知识内在联系,促成知识的内化迁移

不论是人教版旧版还是新版教材,都比较关注应用题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性。新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更加注重应用问题条件的有效渗透,促使应用题与相关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紧密,并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新版教材在各个环节都设置了应用题,并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后增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将应用题有效迁移至复杂计算应用题。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以上要素,若是将应用题的教学独立起来,将会极大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认知能力,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发展。只有切实关注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才可以清晰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

三、全局把握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有效性

对数学知识框架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局掌握,不同类型应用题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提升审题能力,而具备扎实的学习基础则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有效转换为简单问题,进而有效树立学习信心。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小明有 24 根香蕉,要平均分给小猴子。?若想要平均分给 3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请你帮小明分一分,若是平均分给 8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进行思考。根据口诀“三八二十四”,可以得出每只小猴分 8 根,再用解决第一题的方法,自行解决第二题,引导学生交流分的方法。教师需要适时引导�W 生将应用题进行归类,解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掌握一种应用题解决方法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改编应用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比,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适当渗透数学建模思维

人教版新教材中应用题适当删减了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展示也不再像旧版教材那样突兀,教师一直感觉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教学比较棘手,甚至出现有意识的回避教学数量关系的现象。新课程数学标准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简单易懂的数量关系,借用数量关系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量关系的教育价值性,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3] 。简单的讲,数学建模主要是指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关注数学建模思想的引用,如教材中新添加的“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一致要求教师关注数学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模型构建”“问题模型”“解析模型”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定,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自主构建的过程,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解析出数量关系,内化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促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长期处于机械记忆计算公式与数量关系的状态,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

只有真正理解应用题内涵,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作为解答数学应用题的物质前提,由于应用题题目比较复杂难懂,若是学生不认真剖析应用题题意,就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学生将应用题条件进行简化,借助工具进行教育演示,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审题时,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词的能力,围绕核心字眼,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题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应用题进行细致分析,还需要将教育理论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侧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改变应用题,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丽莎.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集中编排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2]杨健辉,曾绮霞.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4,09:16-18.

[3]陈倩.小学数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1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