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文化”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17 14:03

  我熟悉的一所高校,每座楼都起了个古香古色的名字。只因名字太晦涩,没几个人懂得楼名的含义,也没有谁把它们与那些楼的功能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这个大学追求文化,其实这种一味求古奥、不看对象的行为,恰恰是一种缺少“文化”的表现。

  在高校供职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不久前,他接到该校校长的电话。领导在电话里讲:“某某老师,我是校长某某,请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朋友开始还以为是什么紧急的公事,后来才知道校长的侄女是文学爱好者,喜欢写作,希望身为作家的他指点一下。朋友很愤怒,领导有私事请下属帮忙,理应主动拜访,为什么反而要求下属去办公室呢?这不符合国人起码的礼节啊!

  大学应该是有文化的。所谓文化,就是一种儒雅之气,一种让人感受到之后愿意求高向远的情怀。大学的文化有两种:一种是表层的,即外面的人一看就可以感知的,比如大学道路、楼宇之名的命名;一种是内在的,只有身居其中才可以明白,比如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比如对真正学问的在乎。

  其实,好的大学往往是在乎文化的。最近去了趟浙江,它的一所大学新建的校区房子非常时尚,充满文化味儿。校内的几条主要道路分别被命名为“雁冰路”“志摩路”“子恺路”“国维路”,路的开端处设置铭牌,上面印着这些名人的肖像和简历。原因很简单:茅盾(沈雁冰)、徐志摩、丰子恺、王国维的籍贯就在这个城市,我们走在这一条条的校园道路上,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蔡元培当年做北大校长时,教授的薪水都是亲自送上门的。蔡元培做得很巧妙,他进教授家,只是与教授聊天,关心教授的身体,赞美教授的学术研究,而薪水早已由一起来的助手给了教授夫人。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体现了一种现在许多大学都稀缺的精神:出自内心地尊重有学问的人。

  大学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还要师生共同创造。一所大学历史久了,形成了与别的学校相异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学生毕业后有跟别的大学毕业生不一样的情怀与本事,教师做学问有某种独异于其他学校的特质,所谓某种大学文化也就可以慢慢成形。

  当然,大学的这种文化特质,需要管理者的引导。管理者见识超拔、有教育理想和创造精神,大学就会变得务实、谦逊、亲切;相反,管理者若只将学校当成争权夺利的场所,对待工作不负责任,大学就会变得功利、狂妄、冷漠。

  ○方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