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实的生活—— — 读杨玲的微篇小说 (评论)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30 11:24

杨玲的父亲老羊是泰国著名的华文作家,我先认识老羊,再认识杨玲。用中国当下流行的术语,杨玲乃“文二代”。目前杨玲是泰国《新中原报》副刊部的编辑。20 世纪 90 年代, 《新中原报》副刊编辑是钟子美,钟子美去香港定居后是黎毅接手,黎毅病故后,是杨玲负责。杨玲好像还兼着编辑《亚洲日报》副刊,而且同时任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副主任,身兼数职,肯定是很忙的。但她忙归忙,作品照样源源不断。可能是家教的关系,耳濡目染,杨玲从小喜欢文学。她写过诗,写过散文,也写微篇小说,还翻译作品,把泰国小说翻译成中文,属两栖人才。

我读过杨玲的诗,读过杨玲的散文,也读过杨玲翻译的小说,但我更喜欢杨玲的微篇小说。我主编的《华文微经典丛书》,2013 年 4 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杨玲的一本《曼谷奇遇》,收录了她 77 篇作品。

这次杨玲发来了她一组 6 篇作品,我认真地通读了一遍。如果要谈总体看法,我认为写真实生活是杨玲这组微篇小说的基调。她没有用微篇小说去反映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去诠释政治、图解政策,也不在微言大义上下功夫,而是老老实实地用手中的笔讲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最日常、最平常的生活,唯因没有虚构,没有拔高,故而阅读起来给读者的第一感觉:真实!非小说。

试以《鞋子》来看,主人公实提猜是个孩子,是个孤儿,是个被村里佛寺收养的寺童,这种现象在中国已几乎绝迹了,因此这样的题材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是新鲜的。佛寺收养孤儿是善事,是功德,但佛寺并不养懒人,要求被收养者自食其力。这种教育给我们若许启迪。实提猜在佛寺里可以栖身,有斋饭吃,食宿无忧,但衣服是村民捐的,捐是自愿的,衣着就并无保证。实提猜的鞋坏了,他想要新鞋,就得自己去挣钱。如何挣?跟着比他大的寺童去车站帮人拎行李,赚小费。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养成了凭劳动得小费的习惯,绝不乞讨。

长他两岁的汶松,算是他哥哥,开始是带实提猜,几次后就让实提猜单干,给人很无情的感觉,谁知“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为单干才能成熟,才能独当一面,才能找到更多的活,挣到更多的小费。

表面上看,像是汶松甩了实提猜,其实,他处处照顾着实提猜,一双新鞋出现在了实提猜的眼前。

实提猜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等他积蓄到了钱后,他也去买了袜子,准备送给汶松哥哥。礼轻情意重,很温馨,很暖人。用中国术语就是:正能量。

《确实是亲生的》写大姨与姨丈的家庭矛盾,写姨丈有家庭暴力倾向,常殴打阿华。

而姨丈每每对儿子阿华痛打的原因,源于阿华传的信,让他父亲的婚外情曝光,坏了他父亲的“好事”,于是迁怒于他,逮着机会就打阿华,以发泄心中的怨气。以至于邻居会议论:这儿子是不是他亲生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色,是导致人丧失理智的,泯灭亲情的催化剂。请以此为鉴。这作品有劝喻效用。

《一见钟情》这篇在写作技法上玩了点花招,首先用人人都懂的“一见钟情”来误导读者,把读者的理解引到作者设计好的岔路上,以达到阅读惊喜的效果。

丽达三十岁了,就算在中国也属老姑娘,即所谓“剩女”。她高学历,高学位,又有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事业,怎么说也算成功人士。成功的高端女性,其实更难找到般配的白马王子。

四十来岁的杰夫教授的出现,使事情有了转机,丽达本人,丽达的爸爸妈妈,以及读者都认为有戏了,为她暗暗庆幸,以为两人会牵手成功。谁知半道上冒出了泰国男模特丹尼,他的出现使事情复杂化了。其实,作者写到这儿再一次把读者往岔路上引,让读者误认为丹尼是丽达的追求者或男朋友,会让杰夫教授吃醋、不快。万万没有想到,作者笔锋一转,却写了杰夫教授对丹尼大感兴趣—— — 原来他是同性恋。这个结果太出乎读者意料了,让读者很失落,很受伤,但小说的艺术冲击力达到了,这篇小说就是成功了。这种情况在中国也许不多见,但在泰国遍地人妖的情况下,这又算什么?

杰夫教授对丹尼也算“一见钟情”,但那是另一种性质的一见钟情,打引号的一见钟情,作者如此结尾也算呼应了题目。

杨玲的微篇小说我还是读过一些的,作为女性作家,她的关注点与男性作家不太一样,她观察的角度也可能与男性作家不太一样,描写则比男性作家细腻。她常常用真实来打动读者。当然优势抑或弱项,有时会转换的,就看你如何把握与发挥。我想杨玲会悟到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