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安稳—— — 论严风华的散文创作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30 11:24

严风华是一位有思想、有情怀、有成就的壮族作家。品读严风华的散文,我总体上有两点明显的感受:一是游走在世俗与归隐之间,二是穿越在当下与往昔之间。而他的游走和穿越,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在熙熙攘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稳。或者说,他一直都跋涉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栖息地的路上。

首先是游走在世俗与归隐之间。

读严风华的长篇散文《一座山,两个人》,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1845 年,年轻的梭罗放弃自己赖以谋生的职业,避开城市的喧嚣与金钱的羁绊,独自一人来到美丽幽静的瓦尔登湖,用借来的一把斧头,在湖边的森林里建造了一个小木屋,过起了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在两年多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里,他一边开荒种粮、自给自足,一边读书写作、思考人生。在他看来, “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和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2000 年的冬天,严风华也来到中越边境一座偏僻的山头上,在一位孤寡老人的帮助下建造了一间小瓦房,过起了一种自由散漫的、近乎原始的农家生活。他没有像梭罗那样放弃自己的职业,也不像梭罗那样一年四季都住在自己的小屋里,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他只是每个月从 200 多公里之外的南宁来到这里,住上几天,在清新的空气和满眼的绿色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一下疲惫的心灵。这样的日子,他连续坚持了九年。这个简陋而僻静的小屋,也成为了他安放心灵的栖息地。梭罗的幽居,成就了一部世界名著《瓦尔登湖》;严风华的幽居,也成就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一座山,两个人》。

严风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定居在首府南宁市。他每天穿行在这座城市之中,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但他似乎还没有完全融入这座日新月异的美丽都市。他自己也坦承: “原来我的身心一直无法融化在这座城市里,哪怕只化成城市某一角落的一棵小草也好。”对他来说, “家,只是那个设在南宁的能让我遮风挡雨、吃饭睡觉的住所而已,关上门,就与城市无关了。” (《故乡异乡各有梦》)严风华充分亨受着大城市的便利、舒适与繁华,但他对都市生活并无太多的陶醉和依恋,反而常常产生出一种逃离城市、避开喧闹的强烈欲望。他心心念念的是乡野的简单、淳朴、安静和自由自在。他喜欢乡野满眼翠绿的青山,清澈宁静的溪流,生机勃勃的庄稼,炊烟袅袅的农舍,清丽悦耳的鸟鸣,明净安详的浮云,乃至弯腰曲背的劳作,放牧草地的悠然……这一切,都让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发自心底的喜悦,让他对这种逍遥惬意的乡野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憧憬。终于有一天,他把这种愿望变成了行动。他来到距离南宁市 200 多公里的靠近中越边境的僻静深山里,结庐为舍,过上了一种简单而轻松自在的半休闲半隐居的生活。然而,就像梭罗最终离开瓦尔登湖回到纷扰不断的世俗社会一样,严风华最终也回到了他安身立命的城市。他没有办法彻底离开这个世俗的社会,没有办法像陶渊明那样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生活。他即使喜欢山林生活的自由和散漫,即使有心成为一名隐者,但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隐士,而只能在世俗与归隐之间游走徘徊。

严风华这种徘徊纠结的心态,也在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中流露了出来。严风华不信佛,他到寺庙里参观,不问佛不求签,也不关注寺庙的香火是否旺盛,他感兴趣的是“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的修行生活。看到把一生交给青灯古佛的年迈老尼,他顿有所悟: “若能求得像老尼那样的一份心境,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且不管这个过程是否得到世人的关注,最终的结果是否辉煌,那么会不会获得永世的轻松呢?” (《明心寺明心》)但他心里明白,尘世之内的他,是很难到达尘世之外的禅境的,因此,只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努力寻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安稳。

其次是穿越在当下与往昔之间。

严风华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又出身于地主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每一天都过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严重的时候,每个家庭成员都感觉像是被扒光了衣服,暴晒在无数鄙视的目光下,羞耻得只剩下了惊恐的心跳。”少年时期的严风华,也受到了许多白眼和羞辱,因此,他从小就对故乡失去了好感,并滋生出了对故乡的躲避和排斥心理。他定居南宁后很少回老家,即使偶尔回去一趟,也不太愿意与故人见面,能躲则躲。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对人生世事的洞察与参悟,他渐渐地淡化了郁结于胸中的仇恨和积怨,渐渐地放下了那些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他变得宽容、豁达和慈爱了。在逃避和疏离故乡近三十年后,他终于把背转了过来,把脸朝向了故乡,于是便有了《总角流年》的亲切讲述,有了对故乡的深情回望和对童年的美好追忆。他感慨地说: “走得远了,走得累了,不妨回望一下—— — 回望乡关,回望故里,回望故人……回望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目光所至,无非是远山和浮云。但透过远山和浮云,必定是青天白日之下的美丽如初的童年与故里。”岁月能够滤去生活的尘埃,也能够滤去心中的阴霾。《总角流年》里的篇章,虽然回避不了那个时代的痕迹与氛围,但已经没有了那种刻骨铭心的怨恨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的压抑感。作者的笔触和他的心境一样,虽然间或也带着某些苦涩与悲凉,但总体上是晴朗、平和及温暖的。在他所回望的故乡里,城镇的街巷,乡村的溪流,田间的阡陌,山野的夜色,民间的习俗,童年的趣事,乃至当年那些艰辛的生活等等,都成为了美丽如初的记忆,成为了一种穿越时光的美好的人生体验。如果说,隐藏在中越边境山林里的偏僻小屋,让严风华疲惫的身心得到了短暂的歇息,那么,已驱散阴霾的故乡则让严风华的心灵感受到了持久的踏实、温暖和安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