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交界区 白颊特有种
中国、老挝、越南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白颊长臂猿,属灵长目长臂猿科长臂猿属,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仅栖息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热带雨林中。勐腊县位于西双版纳州的东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高湿、全年无霜,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它们树栖生活,对生境要求较严格,多在海拔700 ~ 1000米的中低山地区。那里地形狭窄,山坡较陡,植物种类丰富,以湿润雨林和沟谷雨林居多,树冠浓密,为白颊长臂猿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栖息场所。
脸上长白胡 雌雄不同色
白颊长臂猿体长为45 ~ 62厘米,体重5 ~ 7公斤,躯体纤细,四肢显得很长,体毛长而粗糙。雄性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像长了白色的络腮胡,由此而得名。雌性通体为金黄色或黄褐色。
不同年龄的白颊长臂猿,毛色变化较明显,出生后一年内的毛色均为乳黄色,之后至性成熟前体毛为黑色,仅仅双颊部位为白色,但雌猿的双颊白色看上去没有雄猿明显。性成熟后,雌性体毛又变为黄色,雄性仍为黑色。
树上演杂技 臂行如飞神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使它们穿越树林如履平地。无论觅食、玩耍、休息、求偶、交配、哺育幼崽等,全部在树上进行。行动时,它们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像个跳远健将,它们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 ~ 9米,是典型的“臂行性”动物。雌性长臂猿还能让出生不久的幼崽把手脚抱在自己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中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有时候在半空中还能做出各种高难动作,有“空中杂技演员”之称。
10 ~ 25米高的树冠中上部,是白颊长臂猿的主要觅食区域,它们的食物种类有85种,其中植物性食物77种。果实是它们的最爱,如野荔枝、滇南小芒果和各种溶树果等 ;其次是叶子、嫩枝和花。它们还以昆虫为主的小型动物性食物。每年5 ~ 10月为雨季,长臂猿喜欢吃的果实较多,且容易采食。而在旱季,它们的食叶量增加,活动范围较大。
群居讲义气 繁殖率太低
白颊长臂猿群居生活,每群最多5只,最少两只,所占领地的面积约5平方公里。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社会结构,有丰富的感情,对配偶的选择严格,并且一旦选中会终生厮守。白颊长臂猿家庭关系稳定,和睦友善。当有外来入侵者时,它们就在树林间激烈地摆动、吊荡,并不断发出尖叫声威吓对方。如果家庭中有受伤的,其他成员都会不顾危险,上前营救。如果有的死去了,同伴们一定要把尸体抬走,运到密林深处。
作为高等灵长类,白颊长臂猿没有固定繁殖期,一年四季都可交配,但通常两三年才生一胎,每胎1仔,孕期7 ~ 8个月,母猿照顾婴猿到1岁半,它们6岁左右达到性成熟,离开父母群另找配偶生活,避免近亲交配,产生劣代。白颊长臂猿的寿命约20 ~ 25年。
密林歌唱家 声震5公里
白颊长臂猿的喉部有猴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可以涨得很大,使声音极其嘹亮,可谓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它们多在每天清晨七八点钟鸣叫,每次10 ~ 15分钟。一高兴起来就飙高音,声音响亮悦耳。鸣叫时双臂或单臂握住树枝来回摆荡,鸣叫的激烈程度与摆荡同步,声音能传出5公里以上。“唱歌”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
总量仅三百 保护迫在睫
近20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西双版纳低山较平坦的区域大片种植橡胶、热带水果或粮食作物,森林面积大幅缩减,长臂猿被迫迁移到更高的一些区域活动。现今白颊长臂猿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分布区域仅在紧连老挝国境的山林间,该县自然保护区内的数量不超过40只,且每个族群距离远,形成孤岛式分布,使性成熟的青年长臂猿难以找到配偶,影响数量增长和种群生存。若不注意我国这一侧栖息环境的保护,就会引起长臂猿外迁。
人类“靠山吃山”的狩猎习惯,是白颊长臂猿濒危的另一个原因。尽管白颊长臂猿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因它们珍稀的知名度不如野象、野牛、虎等同级保护动物而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偷猎者将猿骨作为药材,甚至吃肉取皮,有些民族新娘喜欢佩带一块雌猿皮,作为去凶化吉的护身符。
主观因素上,白颊长臂猿挑剔的择偶标准和较低的繁殖速度,也让其种群规模难以壮大。同时,它们高昂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声音找到它们的。白颊长臂猿属于高度濒危,据估计,其总量不到350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