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斑犀鸟 :请别叫我“冠犀”

嘴上戴“头盔”

冠斑犀鸟,属于佛法僧目犀鸟科,又名斑犀鸟或印度斑犀鸟,因它的头上部生有带黑斑的冠状盔突而得名。其头骨厚重、骨壁坚硬 ;颌骨、前颌骨极度前伸,构成巨大的上喙,其后部连同鼻骨向后面显著隆起,构成盔突。雄鸟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鸟要大得多,从喙的尖端向后延伸,覆盖整个盔突的13至12,而雌鸟盔突的背面几乎没有黑斑。

冠斑犀鸟体型较大,身长达74 ~ 78厘米左右,上体和背部为黑色,有绿色金属光泽,腹部和下体为白色,两翼和尾巴的金属光泽更为耀眼,脚为铅黑色。脖子上有两块对称的淡黄色斑块,双眼距离象牙黄色大嘴的基部很近,周围还有一轮白眼圈。

飞行像飞机

全球现有54种犀鸟,冠斑犀鸟是我国仅有的5种犀鸟之一,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分布于我国广西南宁市西部的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云南高黎贡山和无量山等地,是广西现今唯一分布的犀鸟。冠斑犀鸟在国外主要见于印度、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它们住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过着群居生活,白天出来活动,属于留鸟。

冠斑犀鸟性情很机警,稍微遇到惊吓就立刻飞走。它的飞行姿态很特别,善于滑翔,头颈往前伸直,两翼平展,很像一架飞机,所以又被称为“飞机鸟”。成群飞行时持续发出“呀克、呀克、呀克”的叫声,用来和同伴沟通。

“森林农夫”帮传种

冠斑犀鸟的食物主要是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明显偏爱带多汁果肉的核果、浆果和无花果类,有时也到地上捕食蜗牛、蠕虫、鼠类、爬行类和昆虫。吃食的时候,它们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

冠斑犀鸟还被冠以“森林农夫”的绰号,因为它能吃下并消化很多动物吃不了的较大较硬的果实和种子,并把种子传播得很远。如果没有它们的帮助,某些树种很难传宗接代,这使它成了反映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关键物种。同时,食物的多样性对冠斑犀鸟是否能够繁殖成功也十分关键。

夫妻情深 至死不渝

3月开始是冠斑犀鸟的繁殖期。它们每次产2 ~ 4枚卵,卵白色,表面粗糙多孔,孵化期约1个月。两口子在离地面很高的树洞中筑巢。育雏期间,雄鸟化身事业男,白天在外觅食,夜里还要栖息在巢外,站岗放哨,保护妻儿。

雌鸟始终伏居在树洞里当全职妈妈,并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腐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在外面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封闭树洞,仅留一条裂缝,雌鸟从这里把喙伸出洞外接受雄鸟的喂食。

一对成鸟中如果有一只死去,另一只绝不会另寻新欢,而是在忧伤中绝食而亡。猎杀一只就相当于毁灭一个家庭。这种终身一夫一妻制令冠斑犀鸟被冠以“爱情鸟”的美称。

偷猎和栖息地退化致数量剧减

2009年的调查显示,广西西大明山地区至少住着50只冠斑犀鸟,是广西目前最大的种群,但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或退化。偷猎者包括周边村民和进入林区生产的民工,他们多从事割松香或伐木工作,工作之余会偷猎野生动物食用。栖息地减少和退化对冠斑犀鸟种群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与30年前相比,西大明山天然林面积已经大幅减少,而且严重碎片化。比如西大明山主峰和小明山主峰的两大片林区相隔约10公里。这两片天然林之间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林、农地和灌丛,人为活动和干扰频繁,某种程度上对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冠斑犀鸟形成阻隔,限制了基因的有效交流,将会长期威胁当地冠斑犀鸟的存活。

在仅存的一些天然林中,大量林冠层乔木,也被村民砍伐以促进当地重要林下经济作物的生长,而这当中很多树种(如酸枣)都是冠斑犀鸟喜爱的食物来源。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冠斑犀鸟已被收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最新的评估(2012年)将其定为“近危物种(NT)”。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